楊世雄
(九源〈北京〉國際建筑顧問有限公司銀川分公司 寧夏 銀川 750002)
在當今建筑領域,“國際風格”對地方文化產生了一定得沖擊,“全球化”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滲透到世界大多數城市,造成千城一面,削弱了地方的場所認同感。然而,我們欣喜地看到地域性建筑已成為抵抗“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在建筑創作道路上,地域性建筑通過與自然環境的對話,尋找傳統和現代的契合點,開辟了一條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與其所在地區的自然生態、文化傳統、經濟形態和社會結構之間的特定關聯。”簡單說,建筑的地域性就是指建筑與所在地區的自然和文化關系的總和。地域性建筑尊重當地文化、自然環境,對地域特色等因素做出積極回應,尋找傳統建筑和當地環境特征與歷史發展的契合點,是地域文化重要的媒介和傳播者。它主張在現代建筑中吸收當地民族的、民俗的傳統,體現當地特有的建筑風格。
地域性建筑具有一些最基本的特征,大體列舉如下:
1.1 回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等自然條件
1.2 運用當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術
1.3 吸收包括當地建筑形式在內的建筑文化成就
1.4 有其他地域沒有的特異性并具明顯的經濟性
2.1 自然環境因素
建筑的一個基本問題是人為自己在自然之中的存在尋找和建構一個立足點,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謂的“詩意的棲居”,這是建筑的原本意義,是建筑之于人與自然的根本使命。在這里,我再一次引用誨德格爾的雋永格言:“建筑將大地作為棲居風景奉獻給人們,同時在廣闊的蒼彎下締建睦鄰相居的親近感。建筑的本質和居住的真實意義是將人的存在和天、地相結合,而天、地構成的正是自然,因此“定居”的要旨在于人的存在與自然的融合,亦即建筑與自然的結合。
在地區建筑系統中,影響和決定地區建筑發生、發展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區的氣候條件、地形特征和地方材料等。
以我國來說,從地勢來看西高東低,景象萬千,有高山、低山、丘陵,也有平地,東南沿海海岸線特別長。我國的氣候自北至南,跨濕、熱兩大氣候帶。西北高山,氣候寒冷,東西兩部分有從濕潤到干旱的不同的干濕地區,再加上多種地形的不同影響,形成了全國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再加上各地區的不同地形和環境,就是在一個地區也因山水地貌的不同而導致了多樣的微小氣候的產生和變化。
至于材料,如砂、土、木、石,遍布各地,這些都是建筑營造的最基本條件。就是在同樣的這些物質條件下,各地營造的建筑物也有著不同的外貌和風格,氣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是形成其區別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北方的寒冷、干燥和南方的炎熱、潮濕,地形中的高山、丘陵、平原和沿海,更使我國建筑形象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面貌。
2.2 社會文化因素
一般來說,地區自然因素作用于由建筑的自然屬性決定的物質層面的特性,更多地相關于人們的生理需求;而地區社會因素則相關于建筑的社會屬性,影響和決定地區建筑的文化品味和社會特征,滿足人們較高層次的心理需要。縱觀建筑發展歷史,在人類社會的初期,人的能力較為低下,建筑主要是為人們提供一種庇護,躲避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蟲獸的侵害,更多地表現出自然屬性。在地區建筑系統中,自然因素起著主導作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直至今天,人類幾乎可以擺脫任何自然條件的限制,進人“自為”氣尺態。在這樣的地區建筑系統中,建筑更多地體現人的社會屬性,也即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社會文化因素在建筑的發展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它甚至決定人們對于自然因素本身的態度,是人對自然的文化抉擇。
社會文化因素包括歷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兩大類。歷史因素中有時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地區)因素,這些因素比較穩定,不是經常變化的。人文因素是社會因素中最活躍的也是經常變化的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人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素養、審美觀念等。
在歷史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社會制度,在社會的各個時期有具體不同的表現,不管是整個社會或者分期表現,這些都構成了時代因素。
人文因素中最關鍵的是人。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聚居的,人們聚居在一起就組成村落、寨圍、墟鎮和街巷、社區、城市。各地的族人,由于他們的生產方式、風俗習慣、語言(方言)、教育、宗教信仰以及審美觀念等文化因素都大致雷同,加上所居住區域的山水河流、氣候地理以及材料等自然條件相同,導致各地區的建筑形象、建筑風格也大致雷同,形成了鮮明的地方建筑風格。因此,人文因素中人是主要的因素,使建筑物反映出時代的面貌,有一定的思想面貌和文化內涵。
2.3 經濟技術因素
建筑是技術的詩性表達。技術,籠統地講,是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發展而成的名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此外,它還包括與之相關的生產工具和其他的物質設備以及生產的工藝過程和操作程序、方法、技術,是科學、知識與日常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與作用媒介。
建筑是物質的,技術是產生物質形態的手段,是構成建筑中所有物質和精神存在的基礎,是推動建筑發展的原始動力之一。作為一種工程形態,建筑本身就是技術的存在,然而建筑的內涵超越了單純物質因素的組成,體現出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意志,后者大致屬于藝術的范疇。建筑的概念和意義的雙重性本質上要求技術與藝術的平衡,這是建筑技術的要旨所在,對于任何一方面的夸大或偏廢,都將導致倒退。
技術應以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來提高建筑的綜合效率,營造適宜的建筑環境,從而有效地改善或保護自然環境。在建筑發展的歷史中,通常情況下,技術起著支持或約束風格的作用,它為風格的產生、演替提供可能和限制。在特定的時期中,先進的技術還可以成為一種推動力和催化劑,帶動、促進建筑的進步。
通過分析建筑風格地域性的影響因素,其設計原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地域性建筑應當重視地區的氣候條件、地形特征和地方資源的特性并加以合理的、有節制的利用,從而將建筑融入自然環境中;
第二,地區的文化特色是地域性建筑獨特性的資源,當代建筑應該在全球性的整體進步中與地區文化根源有機結合,賦予建筑文化認同感和場所感;
第三,重視技術的進步與建筑所在地區的自然、文化、經濟因素的協調,注重保護那些融入了地方情感、經驗和獨特智慧的傳統,并尋找和挖掘他們的潛質。
上述自然、社會人文、經濟技術三個方面的地域性建筑的影響因素,都對建筑物的面貌、風格產生影響,但是它們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自然環境因素是客觀的,在短時間內不會有大的變化;人文因素比較復雜,居民的風俗習慣可能由于外來文化的輸入而迅速改變;經濟技術因素的變化往往是最迅速及最徹底的。在地域性建筑中,這三個因素互為補充、共同影響與促進地域性建筑的發展。
[1]張彤.整體地區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鄒德儂.中國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學報,2002(5):5.
[3]宋曄皓.結合自然整體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