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云 崔紅霞
(山東黃河供水局河口供水分局 山東 東營 257000)
曹店灌區位于東營市中部,灌區西靠黃河大壩,東至廣南水庫,南起廣蒲溝,北至五、六干合排。行政區劃涉及東營區和墾利縣的5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93個行政村,即東營區的六戶、史口、龍居三個鄉鎮,墾利縣的董集、郝家二鄉鎮及辛店、黃河、勝利、東城、勝園5個街道辦事處,并向市和油田的九個農場和廣南、耿井、市自來水廠及眾多的小型水庫供水。灌區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萬人,占灌區總人口的18.5%。灌區土地面積60.1萬畝,其中可耕地面積約41萬畝,設計灌溉面積37萬畝。近年來,隨著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和東營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眾多知名企業落戶東營,看中灌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及充沛的水源保證,紛紛建廠房、搞開發,使灌區耕地面積大幅減少。據統計,灌區2004年度農業用水3410萬m3,實灌面積僅10.5萬畝左右。曹店灌區已由最初的工農業并重型成功轉換為以工業及城鎮生活和生態為主、以農業供水為輔的新型灌區。
該灌區主要建筑物有:引黃閘1座、節制閘7座、五干進水閘1座、泄水閘1座、水庫泵站3處。另有提水支門35處、自流支門4個。構成了一個功能完善、運行安全的有機整體。灌區下游是庫容為1.14億m3的亞洲第一大平原水庫——廣南水庫,庫容為2000萬m3的耿井水庫是西城區的主要水源地;庫容640萬m3的南郊水庫則是東營市政治中心用水的重要保證。另外,灌區內還有各種小型水庫、坑塘等36處,蓄水能力達708萬m3。
該灌區擴建延長治理工程完成之后,1986年春季投入運行。當時取得全省“四個之最”:一是,全省最長的引黃襯砌渠道;二是,在全省最先實現按方收費,水費實行按方收費,促進了工農業生產和節水措施的落實;三是,水費計收完成率最高,基本上達到了100%征收;四是遠距離輸沙能力最大,減少了灌區清淤費用。
引黃灌區可持續發展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制定了優先發展水利產業的政策,2012年國務院頒布《水利產業政策》,將水利事業放在頭等重要位置,為引黃灌區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礎。引黃灌區的產業化發展應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合理的水價標準,建立科學的水費計收和管理運行機制。水費價格的調整,要在對引黃灌區供水成本進行核定的基礎上,不斷的提高收費價格,逐步達到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價格,這是實現灌區產業化的重要基礎。根據《山東省水利產業政策實施方案》,水費價格核定的原則是:供水價格由供水成本(含供水生產成本、費用、貸款本息)、稅金及合理利潤構成。農業用水價格按照供水成本加微利核定;工業及其它用水價格,按照供水成本、稅金加合理利潤核定,農業用水價格調整,應逐步達到規定價格標準。目前,東營市主要灌區已對灌區供水價格進行核算,核算的供水價格是農業用水成本價平均0.15元/立米,工業用水成本價是0.38元/立米。現水費價格為:農業水費為每立米0.06元,工業及城鎮用水為每立米0.22分。這一價格與供水成本價相差甚遠,理應盡快予以調整,農業用水應達到成本價標準,工業用水應高于成本價標準,結余資金用于供水設施維護與加固。同時,水費價格調整應采取小步慢跑的形式,不宜大幅度、較長時間的調整,水費價格的調整應該形成一種機制,逐步實現國家規定的目標價格。
逐步實現“分級供水,按方收費,憑票供水,收費到支”。在對支渠建筑物和測水設施配套的基礎上,要細化管理,將水分配到支渠,實現向用戶直接計收,用戶用水先交費,然后憑票供水。只有這樣,灌區水費計收才有自主權,才能將水費計收到位。曹店干渠在工程改造后,由地上渠變為地下渠,支渠渠首配套好,給灌區“按方計收、收費到支”創造了條件,水費計收率達到95%以上。同時,強化了“兩水分供、兩費分計”措施,合理區分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生態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界限,優先保證居民生活用水。及時了解掌握轄區水庫蓄水動態和用水需求信息,改變過去只管渠道,只管放水,不管用水的傳統管理模式,實現供水管理由口到線、到片的延伸,逐步實現“分級供水,按方收費,憑票供水,收費到戶”。在對支渠建筑物和測水設施配套的基礎上,確保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東營市處于黃河最下游,水資源呈遞減趨勢,隨著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建設和全市工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需水量逐年增加趨勢,淡水資源供需水矛盾將越來越突出。要對灌區節水進行全面規劃,減少灌區渠道輸水中的損失,搞好灌區以節水為中心的續建配套和更新改造,不斷提高灌區水的利用率,確保水資源的優化利用。
用水商品化是促進灌區發展的有效途徑。水是商品,而且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這是早已被人們所認識的,隨著水資源的日趨緊張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們對水是商品的認識也進一步得到提高。加大水權制度改革力度,建立起符合水利特點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良性運行機制,走以水興水、以水養水、以工程養工程的路子,逐步形成政府大力扶持、社會合理負擔與水利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相結合的產業化發展機制。實現社會化辦水,企業化管水,商品化用水的市場管理模式。
東營市處于黃河最下游,水資源呈遞減趨勢,隨著全市工農業經濟的發展,需水量逐年增加趨勢,黃河水資源供需水矛盾將越來越突出。為了實現黃河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走節水的路子。要對灌區節水進行全面規劃,減少灌區渠道輸水中的損失,搞好灌區以節水為中心的續建配套和更新改造,不斷提高灌區水的利用率。一是,堅決貫徹執行國家關于節約用水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建立和落實節約用水責任制;二是,必須做到用水計劃到位、節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節水目標到位;三是,制定相應的鼓勵優惠措施,積極推進再生水、海水、微咸水、雨洪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強海水淡化研究;四是,灌區供水企業和各用水單位,應當加強供水、用水設備和設施、器具的管理、維修、保養,及時修復跑、冒、滴、漏,杜絕長流水現象,降低管網漏失率;五是,工業用水應當采取循環用水、一水多用、廢水處理綜合利用等措施,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六是,節約用水辦公室應當充分發揮其職能,加大對超計劃用水戶、無計劃用水戶、洗浴等方面的專項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違法用水行為,實現水資源的法制化管理。
總之,引黃灌區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并且處在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階段,要針對當地引黃灌區的特點,認真總結成功經驗,遵循自然規律、順應經濟運行規律、駕馭市場經濟需求規律,從管水、治水、節水、治污上下功夫。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節水工業、生活及生態環境節水工程。從思路、戰略、策略、設施、技術和制度的結合上創新引黃灌區可持續發展思路。實現管水、供水、用水與節水的有機結合,努力實現引黃灌區可持續發展,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和“藍黃”戰略順利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水利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