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維斌
(連云港市環境監測中心站 江蘇 連云港 222001)
自1984年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經國務院批準以來,到2007年底連云港市先后建成了9個工業園區,其中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連云港出口加工區為國家級綜合工業園區,江蘇連云港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江蘇連云經濟開發區、江蘇海州經濟開發區、江蘇東海經濟開發區、江蘇贛榆經濟開發區、江蘇灌云經濟開發區、江蘇連云港化學工業園區等7個為省政府批準成立的特色工業園區。連云港市境內的9個工業園區經過幾年建設,已初步形成以區域特色經濟為基礎,適應市場競爭、產業升級和城市化進程的需求,以行業骨干企業為主體,適當集中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專業化的產業園區,成為連云港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園區的工業集聚后,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各園區雖然在立項審批時,都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但在園區項目實施時,都沒有按環評批復要求,建設配套的集中供熱、供汽和污染集中控制系統,園區環保工作幾乎是一片空白。隨著各園區的開工投產,園區已成為工業廢物集中排放區,成為新的污染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園區開發管理者的環保工作只停留在嘴上,在園區報批時,他們都認為環保工作很重要,必須在建設中加以落實。但園區項目實施中,卻忽視園區集中污染治理措施,往往認為環保治理需要很大的投入,現在不是解決的時候,還是先污染,再治理,先讓入園企業投產,等企業發展到一定時候,再解決污染問題。
園區的污染防治,要求堅持源頭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污染較重的工序應盡量相對集中,便于集中治理。園區建設項目批準實施后,園區管理機構會急于求成,忙于招商引資,在沒有園區整體規劃的情況下,就引項目入園,促企業盡早開工投產,以求短時期產生效益。由于沒有堅持規劃先行,園區在建設過程中就顯得零亂無章,園區布局混亂,綜合功能無法突出,公共資源無法共享,沒有集中供熱系統,沒有污水收集、集中處理系統。
搞工業園區建設除了促使工業發展、壯大、集聚、提升外,還要促使資源共享,污染集中控制,減少污染物排放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連云港市的各大園區基礎設施總體較好,道路、供電、供水這些基礎設施基本上得到解決,而環保方面基礎設施則基本沒有,如集中供熱、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固廢處理等都沒有考慮,一些園區甚至連污染集中控制的用地都沒有預留。園區審批文件明確要求,園區建設項目必須嚴格遵守環保“三同時”制度,園區內企業排放的水污染物必須實行集中治理,實行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建立統一的污水處理系統,集中污染防治設施建成并經環保行政主管部門予以驗收后,入園企業方可投入生產。
各園區在啟動建設時,急功近利,只要有企業來,不管大小、不分行業,都讓入園,入園企業門檻低,部分業主看準政府的優惠政策,不管自己是否有實力入園,搶先圈地,圈地后相應的資金跟不上,就把環保投資擠掉。市里又要求園區建設資金自籌平衡,出售土地的資金主要用于園區的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環保治理只有等一等。本來是誰污染誰治理,現在變為企業污染,政府治理。連云港市入園企業門檻太低,投資密度偏低,只能保證廠房建設和生產設備投入,沒有考慮配套的環保設施投入,環保投資不能按要求到位,導致污染集中控制變為園區的集中污染,環保治理欠帳,區域環境進一步惡化。
園區項目在建設實施中沒有相應的長效管理機構,現有園區管理機構既承擔招商引資又承擔園區建設、環保管理工作,是典型的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因此在管理上就帶來一系列問題,過分偏重招商入園,用政策傾斜甚至減免部分土地出讓金來吸引投資者,企業一旦入園,就無機構去管理,放縱入園企業違法排污。園區內企業發生環保違法行為,分不清是企業的責任,還是園區管理機構的責任,導致環境執法不到位。而環保部門因為園區管理機構就是當地政府,管理難以執行。
市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區域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把園區建設與經濟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有機結合起來,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加速整合現有各類園區,突破行政區域的限制,來培育特色的制造業基地。對園區產業結構、發展規模、總體布局、配套的基礎設施等編制詳細規劃,明確規定園區產業發展方向,入園企業的條件、投資密度、每畝土地的產出率等,重點引進規模大、效益好、技術先進的項目,堅持拒絕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使園區成為專業化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園區污染分散,不僅投資大,管理難,而且也治不好,集中治理是前提。集中治理的基礎設施投入和經營管理應推廣BOT模式,不應由政府包辦。要積極籌措資金,鼓勵入園企業和其它社會投資主體投資建設,經營管理包括污水、垃圾收集處理在內的配套園區污染集中控制系統,堅持以企業為主體、誰污染誰出錢、政府指導和推動的原則,制定相應的園區污染防治、治理費用征收使用等制度,實行社會化融資、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產業化模式,引入符合市場機制的BOT模式,參與園區污染集中治理,徹底甩掉企業污染、政府治理的模式,促使園區走上健康的發展軌道。
當地政府要切實負起園區集中治理的責任。工業園區的污染集中治理,應由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部門負責。企業單獨治理是企業的事,集中治理是政府的事,由政府牽頭組織實施,企業出資。工業園區的管委會及相關政府部門應明確自己的職責,要認真組織實施園區的集中治理,多渠道、全方位引導投資主體,制訂相關政策,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協調投資者與入園企業之間的關系,確保園區污染集中控制系統施工、經營、管理能順利進行。只有園區的開發建設者明確自己的職責,肩負起集中治理的責任,充分發揮協調、管理職能,出臺強有力的配套政策,才能做好園區的環保工作。
環保部門要對園區污染集中治理工作加強指導,強化服務,對園區項目布局、排污管道分布、污染防治工程設計、生態恢復等方面全面進行指導,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同時要加強管理,對拒不執行“三同時”制度的,不按環評批復要求及初步設計中有關環保治理措施實施項目建設的企業,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嚴肅查處;對擅自開工投產的,要責令停止生產。通過優質服務,全面管理,促進園區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及時建成配套的污染防治設施。
要進行廣泛、深入的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對企業主做好環境保護的教育培訓,分期分批舉辦培訓班,講清區域內幾大行業污染物排放現狀、污染危害,提高企業主的環保意識,解決企業對花錢治污存在的患得患失的思想和僥幸心理,克服形式主義,切實做好污染治理和推行清潔生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