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智德
(永登縣第二中學 甘肅 永登 730302)
建設和諧社會、向往美好生活是自古以來人類共同追求的偉大理想。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他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自我和諧、人際和諧、群體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多方面的內容。我們的先哲孟子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點突出了“和”的地位和價值。自我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人際和諧是立身處世的根本;群體和諧是社會安定的核心;天人和諧,即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最高境界。
新修訂的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目的共三項:一是,全面鍛煉學生身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二是,掌握體育與健康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意識和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三是,對學生進行體育價值觀和思想品德教育。包括:1)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性;2)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創新、合作和應變能力,以及自立自強、堅毅勇敢、頑強拼搏和開拓進取的精神;3)培養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為,使學生建立健康的審美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健康觀點發生了明顯的轉變,由原來的單一的身體健康,有沒有疾病,逐步轉換為從多方面來衡量一個人的健康水平,特別強調要從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來衡量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這樣,體育教育不僅要強健學生的體魄,更要提高調控情緒和預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而這些優秀品質的的形成要在體育教育中逐步的培養:
1)在體育教育中通過合理設置目標,使學生不斷的獲得成功,培養自尊和自信。
2)通過體育中自尊和自信的培養,將這些優秀品質遷移到生活和學習中,逐步形成珍惜生命,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伴隨其一生。
3)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調控情緒的能力。中學生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和日常生活中不免會產生許多不良情緒,不良的情緒對人的健康有極大的危害,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過激行為,在體育教育中教會學生調控情緒的能力,眾所周知,體育活動可以使人產生愉快感、轉移注意力、釋放消極情緒等,當學生學習壓力大或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可以投身到體育鍛煉中去,調節情緒的變化,消除不良情緒。
4)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品質。在安排一些體育項目時,讓同學們知道,為了達到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勞,消除厭倦、膽怯、慌亂等消極情緒,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身心勞累等,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5)通過體育活動提高和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意識和能力。體育活動不僅是一種身體運動,也是一種心理活動,需要身心的相互作用,因此,體育活動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也可以促進心理健康。
6)培養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參加體育活動有助于消除孤獨感和自卑感,使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與集體融為一體,在各種體育游戲和球類競賽時,“矛盾”和“沖突”經常發生,在這種情形下,學生才能學會如何面對同學、家人和社會中不同的人,逐漸形成理解他人、關心他人、樂于幫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幫助的態度體驗尊重和被尊重的感受,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7)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行為,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體育活動都是以團隊形式進行的,在體育教育中,合作是體育學習和活動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團隊精神需要團隊成員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形式強烈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識。讓學生正確處理體育活動中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正確處理“場上是對手,場下是朋友”之間的關系,養成良好的體育道德品質。
8)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社會責任感。學校的各種體育活動和環境都為學生很好的提供了模擬近于成人社會的最佳背景,他們身在其中獲得的經驗不僅會影響他們終身的體育生活方式,也會影響他們整個行為方式和人生態度。
由此可見,健康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主要作用,而體育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體育教育通過對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進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1]段建伶,主編.從和諧自我到和諧社會[M].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
[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與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4]朱萬銀,主編.高中體育與健康[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