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沁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文化與科技教研部 云南 昆明 650111)
發展高原特色產業是民族自治地方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生態與經濟共贏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市場配置資源機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發展高原特色產業出現了新的變化,計劃經濟體系中建立的產業結構逐漸被打破,科技含量高、地域特征明顯的新型高原特色產業不斷涌現,并在實際經濟運行中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與所擁有的高原特色產業資源優勢和全國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民族自治地方高原特色產業發展的層次仍然偏低,產業競爭力尚有待提高,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制度環境還有待改善。
民族自治地方農民素質較低,難以適應高原特色產業技術含量高的需求。依靠技術進步,開發出具有市場需要的特色產品,才能獲得市場占有率,才能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資源優勢才能轉化為發展優勢。所以,發展現代高原特色農業,靠的是先進科技,高原特色產業屬于高技術含量產業。作為高原特色產業新技術的應用主體——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對新技術的學習、使用還存在許多困難,成為高原特色產業新技術應用的重要障礙。民族自治地方農村主要集中著文盲、半文盲,以及初中以下學歷的人群。不僅如此,從身體素質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基本外出打工,留在農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殘。這樣的身體素質和受教育程度,是難以承擔發展技術含量高的高原特色農業重任的。
適應發展民族自治地方高原特色產業的新型農民是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懂技術,會經營,具有良好品德和自我發展能力的新型農業勞動者。民族自治地方要在我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農業法》、《農業推廣法》、《職業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勞動法》的基礎上,加強農民教育行政立法,為培養新型農民提供制度保障。鼓勵農民接受職業教育培訓,規范有關部門的職責,確保農業、勞動保障、教育、科技和財政等相關部門在職責范圍內履行好新型農民培養的職能。同時,要創新新型農民培養投入機制,在過去積累的“公司+農業科技部門”的培訓投入機制基礎上,增加政府的新型農民培養投入;完善政策引導機制,鼓勵高原特色產業產品開發企業、社會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向農民教育進行投資;創新農民自我提升的激勵約束機制,形成政府、龍頭企業、社會組織、農民四者共同投入的新型農民培養投入機制。
高原特色產業是高風險產業。民族自治地方高原特色產業的高風險性主要源于產業基礎差,技術要求高,以及產業投資周期長、受自然環境的約束性強,以及來自市場的風險。民族自治地方高原特色產業發展的基礎薄弱,大部分高原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生產難度大,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有的還不通公路、不通電話、不通電;高原地區自然災害較多,但是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歷史沉積下來的貧困問題突出,正是由于貧困,長期以來,當地群眾靠山吃山的做法破壞了高原生態環境,高原資源優勢逐漸喪失,惡化了發展高原特色產業的生態基礎,增加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風險。發展高原特色產業的高風險性還來自產業技術含量高,技術研發、應用本身存在高風險性;高原特色產業還存在產業投資風險。但是,民族自治地方發展高原特色產業的投融資難度較大。過去,由于受到種種條件的制約,民族自治地方高原地區曾出現產業空白,導致民族自治地方高原=貧困的局面。產業的崛起和快速發展需要相應的投入,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屬性是流向具有較高投資回報率的地方。由于民族自治地方高原特色產業本身分布較為分散,規模效益還不突出,許多技術性難題還要攻克,這就意味著資金的投資回報率在短時期內還不高。所以,解決高原特色產業風險高與投融資困難之間矛盾突出的問題就是要建立風險共擔投融資機制,即建立政府、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產業投資主體共同承擔投資風險的機制。通過明確政府責任,促使各級政府對高原特色產業的研發和技術推廣進行應有的投入,同時為企業的融資困難提供協調、溝通服務;金融機構要從履行社會責任的角度,提供暢通的融資渠道;保險公司為產業投資主體提供產業風險保險,分擔投資風險。
大多數民族自治地方高原特色產業產品為初級產品,產品的附加價值不高,投資回報率不理想。由于缺少科技創新能力強、有自主品牌的深精加工企業,民族自治地方的大多數藥材產業、畜牧業、林產品等,主要銷售的是原料,具有高附加值的深精加工過程并沒有在本地完成。實際上,正是因為原材料型的高原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導致高原特色產業的投資風險增大,特色應有的高回報并沒有體現出來。
所以,發展壯大民族自治地方高原特色產業,就是要把重點放到培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深精加工企業上來。同時,要增強高原特色農業本身的技術創新能力,為培育深精加工企業掃除技術障礙。地方政府還要選擇區域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難題,深入開展定向應用基礎和適用技術研究;圍繞發展優勢資源特色產業的技術要求,攻克技術難關;建立和強化區域技術合作和技術共享機制,在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創造名牌,走品牌創效益之路。
發展民族自治地方高原特色產業必須基于高原自然生態,但是,由于高原自然生態自身固有的脆弱性和難恢復性,以及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區域不平衡發展政策激勵下對高原森林資源的過度開采,加上各種自然災害的破壞,民族自治地方高原生態不斷惡化,突出表現為耕地資源數量減少且質量較差,土地生產率低;高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土壤侵蝕嚴重;城市污染的轉移等,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再生產、經濟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處于極不協調的狀態,使民族自治地方高原地區面臨著嚴重的生態惡化和經濟貧困的雙重危機。
發展民族自治地方高原特色農業,就是要遵循生態經濟系統協同進化原則,以水土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和水土保持與資源高效合理利用為前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樣才能避免產業發展中的生態破壞問題,才能實現改善生態環境與脫貧致富奔小康共贏目標。在農業產業選擇上,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如藥材產業的發展不能以破壞森林為代價;在技術選擇上,要強化針對性,提高技術的環境適應性,發揮技術進步的環境保護功能;在制度選擇上,政府要鼓勵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高原特色農業,而避免發展破壞生態、資源過度消耗型的高原特色農業。
[1]丁忠兵青藏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探析[J].青海社會科學,2009(1).
[2]許喜文,賈兵強,向安強.國外農民培養經驗對我國新型農民培養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8).
[3]董鎖成,吳玉萍,王海英.黃土高原生態脆弱貧困區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以甘肅省定西地區為例[J].地理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