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建
(吉首大學圖書館 湖南 吉首 416000)
任弼時作為黨中央代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書記和紅二軍團政委,在創建、鞏固和發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十分重視黨的作風建設,大力提倡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堅持從嚴治黨,用鐵的紀律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對豐富和發展毛澤東的建黨思想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既是黨的唯物主義思想路線,更是黨的優良傳統作風。任弼時曾留學蘇俄,專門研究了幾年馬列主義理論,并系統學習了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他在創建根據地問題上,能夠把馬列主義理論與湘鄂川黔邊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決革命的實際問題,形成了在建黨、建政、建軍、群眾工作、土地革命等方面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在指導創建、鞏固和發展根據地的革命斗爭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根據地理論聯系實際的典范。
任弼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作風。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創建初期,1934年10月24日,紅二、六軍團在貴州省印江縣木黃勝利會師后面臨如何行動的方針問題。為此,第二天,任弼時給中革軍委的電報提出:“以目前敵情及二、六軍團力量,兩個軍團應集中行動”,這個意見符合實際情況,但是,在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統治下的中央及中革軍委卻不同意這個建議,并多次電示要紅二、六軍團分開活動,并強令紅六軍團向敵人力量強大的湘西南鳳凰、乾城地區進軍,而任弼時則頂住巨大的壓力,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紅二、六軍團集中行動,并發動湘西攻勢,向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湘西北永順等地進攻,建立了根據地。大庸后坪戰斗我軍失利后,任弼時請示中央和中革軍委準備北渡長江,當中央書記處回電表示同意后,又出現了敵軍第五十八師一部孤軍深入桑植陳家河的新情況,于是任弼時又從實際出發,領導紅二、六軍團采用運動戰術,靈活機動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決定殲滅桑植陳家河的守敵;當陳家河、桃子溪兩戰皆捷后,又決定放棄北渡長江計劃,鞏固根據地,開展反“圍剿”斗爭。隨后又取得忠堡、板栗園、芭蕉坨等重大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敵人兩次重兵“圍剿”的陰謀,在全國其他各路紅軍離開原有根據地后,湘鄂川黔根據地發展成為長江南岸唯一較大的革命根據地。1935年11月,敵我形勢發生變化,紅二、六軍團退出根據地,在戰略轉移方針的確定、突圍方向的選擇等重大問題上,任弼時審時度勢,從實際出發,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
任弼時十分注意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他認為黨的宗旨是為人民謀利益,也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他要求根據地各級黨組織要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必須“了解群眾中一些實際問題而給以適當的及時的處置,滿足群眾的要求。”他提出反對官僚主義,認為“黨和政府要經常檢查下面的工作,如果只管發決議,下命令,不去檢查,這種官僚主義的領導方式,對于我們是最有害的”[1]。因此,特別強調要經常檢查下面的工作,總結各地的經驗,以指導并推動今后的工作。
他強調“黨必須反對以少數工作人員代替廣大群眾斗爭的包辦主義,反對脫離群眾的命令主義與委派制度。”要求廣大黨員尤其是黨的領導干部,要密切聯系群眾,做“艱苦的深入群眾的宣傳鼓動工作與組織工作,徹底的解決群眾切身問題,使群必須傾聽大多數群眾的呼聲,征求大多數群眾的意見,到群眾中去學習一切新的偉大的革命事業。”在工作作風上要求“少說空話,多做實際工作,少空談,多做些改善群眾生活的日常事業,應當在實際工作中執行起來。”[2]
在進行土地革命和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中,任弼時一方面主持制定有關文件,一方面身體力行,參與實踐,認真貫徹實施,并在實踐中加強領導。他在實際工作中,做密切聯系群眾的表率。為了搞好關系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土地革命,任弼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認真總結和吸取了過去在湘贛蘇區開展土地革命的經驗教訓,深入根據地基層,在群眾中廣泛調查研究,相信和依靠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在掌握各階層的情況,特別是了解地主的剝削程度及土地的占有情況后,研究沒收土地的范圍、分配土地的辦法及其領導方式,然后制定土地革命的有關文件,進行工作部署。任弼時親自進行試點,推擴試點經驗。1934年12月,他在領導土地革命中,經常下到永順縣的塔臥、龍家寨等區、鄉檢查指導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總結基層工作經驗,以指導土地革命全面開展。在既是雷厲風行又是嚴格注意政策的分田突擊運動中,湘鄂川黔根據地迅速完成了分田工作,廣大貧雇農獲得土地,中農和工商戶情緒穩定。[3]據永保、郭亮、龍山、桑植、大庸5縣13區37鄉108保統計,分田34萬多畝,27.5萬多人分得了土地,平均每人1畝多。不少貧苦農民當年收到了谷子。
他在領導土地革命中,本著對群眾負責的精神,注意不同階層群眾的利益。有針對性地提出保護中農和工商業者的利益,強調“特別要防止把富裕中農判作富農,弄錯了的要立刻糾正,并賠償他的損失。把富農當地主打,消滅富農的個別錯誤也必須糾正和防止。因為這樣的事情也是可以引起中農動搖的”[4]。這些政策和他在湘贛蘇區時期相比較,更加穩妥,特別是給富農以經濟出路的政策,和一年后中央改變對富農政策的決定基本精神是一致的。[5]
艱苦奮斗是黨的優良作風。當時根據地的條件非常艱苦,任弼時和省委其他領導同志生活一樣,與普通群眾同吃一鍋飯,同穿一種衣。他的穿著樸素,總是上身穿制服,下身穿短褲,腳穿草鞋,與普通戰士一樣;他十分注意節儉,一個信封翻來覆去,要用四次。
任弼時加強對新干部進行艱苦樸素生活作風的教育與引導。1935年1月,鐵匠出身的田玉祥擔任永保縣蘇維埃政府主席,來到塔臥參加省委第二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田玉祥剛參加革命工作不久,對革命道理懂得不多,他把打土豪得來的皮大衣、皮靴、金戒指穿戴在身上。開會期間他專程看望任弼時,任弼時見他這副模樣,與他談心,指出這樣豪華的穿著與蘇維埃干部身份不符,與蘇維埃干部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不相稱。他從田玉祥的苦出身談到窮人為什么要革命,為誰掌權等,使田玉祥深受啟發。臨走時,任弼時還送給田玉祥兩本革命書籍,鼓勵他克服困難,認真學習,希望他多讀書,多懂點革命道理,希望他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要密切聯系群眾,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經過這次教育,田玉祥又穿上湘西農村的土布衣,恢復了鐵匠面目,成為根據地有名的“鐵匠主席”[6]。
由于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絕大多數黨員和干部能克勤克儉,經受住了艱苦歲月的考驗。雖然蔣介石對紅軍及其根據地的剿殺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即便在這樣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黨領導根據地軍民團結一心,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剿”。正如任弼時總結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與紅軍指戰員不怕艱苦、英勇奮斗的犧牲精神分不開,有時“因為遇到糧食的絕大困難,在作戰中每天只能得到一二餐稀飯,個別的部隊甚至兩天只吃一餐飯,還是不疲倦地同敵人頑強作戰。”[7]
任弼時在維護黨的紀律,提高黨的戰斗力的問題上,注意加強黨紀教育,嚴格執行黨的紀律。他要求各級黨組織,“主要的是依靠于黨的教育工作的加強,使每個黨團員從政治上自覺遵守黨的紀律。”強調,“對于革命紀律和蘇維埃的法律,‘黨員比非黨的工農更要嚴格的負責’”。所以對于違犯黨紀的同志,首先予以批評教育,促其改正錯誤,但是,“對于經過黨的斗爭教育批評還不改正的錯誤的分子,必須執行黨的紀律。”[8]問題嚴重的則繩之以法,毫不留情。
任弼時主張在黨內開展反貪污腐敗斗爭,通過懲治貪污腐敗分子,教育廣大黨員。1935年1月,在根據地全面布署反貪污腐敗斗爭,并親自派專人查處了郭亮縣龍家寨區的重大貪污案。龍家寨區委書記肖恢先利用職權,貪污勝利果實價值450銀元,并和土豪劣紳王卜山的女兒姘居,造成極壞影響。湘鄂川黔省委在塔臥召開各縣、區、鄉代表參加的公審公判大會,肖恢先被判處死刑,極大地震懾了貪污腐敗分子。此后,在各縣、區、鄉廣泛開展了反貪污腐敗斗爭,一些罪惡嚴重的貪污腐敗分子紛紛伏法。通過反貪污腐敗斗爭,清除了黨內的一些貪污腐敗分子,嚴肅了黨紀和蘇維埃法律,加強了黨風廉政建設,贏得了根據地人民的熱烈擁護。
綜上所述,任弼時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大力提倡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艱苦奮斗的作風,堅持從嚴治黨,用鐵的紀律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對于我們目前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借鑒意義。
[1][4]任弼時選集[M].人民出版社,1987,9:90,88.
[2][7][8]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M].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9:191,299,190.
[3][5]章學新.任弼時傳[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4:369.
[6]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歷史[M]·第 1 卷(1921-1949).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2007,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