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淑
科技日報社第二編輯室,北京 100038
策劃編輯是編輯職業的一種,是編輯職業中較高的境界。
在人們的思維定勢中,只要一提到編輯,就無意識的和記者比較起來,認為記者又能采,又能寫,很了不起,往往忽視編輯的提前策劃和整體把握報道的角色。一說編輯,腦海中就涌現出,畫畫版、看看稿子,改改錯別字,組組版、頂多也是做做標題而已。其實這只是編輯的一個基本功,也是編輯的最基本的要求。其實一個稱職的編輯,一定要有策劃能力,和對新聞事件報道的整體掌控能力。
在國外媒體行業中,編輯在新聞報道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先由編輯敏銳抓住新聞事件,快速做出選題、寫出策劃和報道的整體方案,然后調動記者去采訪報道所需的鮮活素材。等記者將所需的素材“采購”回來后,編輯則迅速提煉新聞眼、成稿、編輯、做標題、上版、印刷。整個報道過程,編輯就像個總策劃師,充當頂層設計的角色。實踐證明往往經過這樣的超前策劃、系統策劃的新聞報道,才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深受讀者喜愛。
在如今,網絡、電視、廣播迅速出擊的快媒時代,傳統的紙媒想打出一片天空,那就得靠策劃取勝,因為比速度、比視覺、比傳播,這不是紙媒的核心競爭力,紙媒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尋找動態新聞的第二落點,尋找新聞背后故事,探究新聞背后深層次的報道,以深度、廣度和權威等重磅出擊,將新聞一網打盡,讓讀者覺得,看了這樣報道,最解渴,無需再去尋覓別的報道,不管是在滿足讀者的求知欲也好,還是收集資料也罷,你的報道都是最全面和最權威的,具有閱讀和收藏的價值,此時,策劃顯得尤為重要,而尋找新聞點、尋找角度、尋找切入點、尋找落腳點,則是策劃需要全盤考慮的問題。
以在2011“國際化學年在中國”大的新聞背景下,推出的“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系列科普報道為例,淺談如何做一個策劃編輯。
新聞背景,常被稱為“新聞背后的新聞”,它是圍繞新聞事件展開深度報道的源頭。按照一般的理解,新聞背景就是有關新聞事件產生的歷史和環境。盡管不是每條消息、每篇通訊都要交代背景,但作為一個新聞事件,一個系列策劃、系列報道,卻經常需要靠必要的背景材料來為它作闡述和補充。
為彰顯化學對于知識進步、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提高公眾對化學的認知度,為紀念化學學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聯合國將2011年定為“國際化學年”,中國是國際化學年的提案國之一。作為化學領域的大國,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的決議,于2011年4月9日,“國際化學年在中國”系列活動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啟動,主題為“化學——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未來”。“國際化學年在中國”通過報告會、論壇、工業、科普等方面的系列活動,提升公眾對化學的認識和了解,激發更多年輕人對化學學科的興趣與熱情,“愛化學、學化學、用化學”,推動化學學科及相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背景材料的安排沒有定則,有的在導語之中,有的在導語之后,有的在全文最后一部分,有的集中介紹,有的分散在文中。集中介紹就是整段地介紹,分散介紹就是在全文中穿插,有時只有一兩句話,有時也可能是一個小段落,但都必須和新聞事件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在此大的新聞背景下,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化學、感知化學、觸摸化學,科技日報在科普明星版塊《共享科學》上策劃推出“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系列報道。
確定新聞選題后,緊接著尋找角度,謀篇布局、如何行文等一系列的思考都得跟上。為了不使和別的媒體報道角度雷同,于是,在網上大量瀏覽、消化、汲取有關化學及化學年的報道。在同題競爭中,尋找不同切入點,找出別樣角度,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大量的查閱,我們確定此系列報道,在關注“國際化學年在中國”活動的基礎上,從化學與資源、化學與能源、化學與材料、化學與環境等角度,為讀者解讀化學對百姓生活的影響,以及化學在當今和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篇的角度就定位在“讓化學走進生活”,從純科普的角度,告訴讀者化學并非有多神奇,多玄機,而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生活中,化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感知,可以觸摸;第二篇的角度則選取在化學與食品添加劑的關系上,之所以選取這個角度,也是因為一是添加劑和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連,另外,當時,添加劑正鬧的沸沸揚揚,人心惶惶,也是當時的一個新聞熱點,這樣,一箭雙雕,既抓住了大新聞背景,也兼顧了熱的新聞事件;第三篇的角度則瞄準化學與能源的關系,之所以選取這個角度,也是考慮到當前,全球能源告急,而要解決燃眉之急的長遠則還需依靠化學,這樣的角度既考慮到能源戰略,也關注到百姓生活;第四篇的角度選取到化學與材料的關系,說到材料,我國是材料大國,但長期依靠進口,要想從材料大國邁向材料強國,化學便是一條途徑。
角度選取好,接著就和記者溝通文章的語言風格、切入點、落腳點以及采訪的專家。為了貼近讀者,語言風格不能高高在上,自說自話,脫離百姓生活,我們要求記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給讀者科普。從百姓生活切入,落腳在化學如何影響和改變百姓生活上。采訪的專家多是化學、食品、能源、材料、環境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
當然,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并非一塵不變,而是根據記者采訪的情況,不斷完善、調整選題策劃方案,修改采訪提綱,有時想采訪的專家由于出國或聯系不上等原因,我們就再采訪與其研究領域相關的專家。
經過系統、周密的策劃,在科技日報《共享科學》版塊上一氣呵成推出了4篇系列報道:讓化學走進生活;食品添加劑:加還是不加;尋找化石能源的“替身”;以及人類已進入合成材料時代。
當這組報道見報后,被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搜狐網、鳳凰網、中國科技網等幾十家網站紛紛轉載,還收到“2011國際化學年在中國”主辦方和組織方的電話表揚與感謝,同時,這一組系列報道還在其官方網站上隆重推薦。在報社采編例會上,受到讀者評報的好評。通過這組系列報道的策劃,讓自己在新聞整體策劃、尋找選題、角度切入、整篇文章的謀篇布局以及整合一切報道資源的能力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
[1]張霞.策劃編輯的新聞敏感與情報分析能力[J].新聞愛好者,2012(7).
[2]劉榮亞.創新采編機制加強新聞策劃[J].新聞愛好者,2010(7).
[3]李金蘭.策劃編輯制在我國的發展研究[J].泰山學院學報,2010(2).
[4]李建新.科技期刊編輯要有新聞意識[J].編輯學報,2005,17(1).
[5]張秋艷.新聞背景的意義及其運用[J].中華新聞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