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廣西工學院鹿山學院土木工程系 廣西 柳州 545616)
有關數據顯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當今我國的青少年犯罪問題已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呈現出:低齡化,團伙化,惡性化等新特點。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內,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預防、遏制青少年犯罪的方法極為重要。
青少年正處于身體與心理快速成長的關鍵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力差。若缺乏正確的引導,在一定內外因素作用下,好奇、冒險的心理極易導致犯罪行為產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全面發展,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社會風氣,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傾向等毒氣在社會上彌漫。文化市場上圖書報刊、音像制品、文化娛樂、網絡媒體等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迷信、兇殺暴力、淫穢色情以及其它有損人民群眾健康的內容,對社會文化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的青少年受到這些不良風氣、低俗文化的影響,容易形成貪慕虛榮的心理,好攀比、講排場、不思進取、好逸惡勞,缺乏社會責任感和遠大理想抱負,不利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當他們經受不住各種物質享樂的誘惑,在一定條件和某種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優良的家風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能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上影響孩子。如果家庭結構破裂,子女缺乏正常的父愛和母愛,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將會對青少年的心靈健康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他們目睹了家庭的變故,從而會使他們形成逃避、冷漠、懷疑、怨恨等等的心理,很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甚至由于內心的痛苦無處排解,心理失衡,很可能迫使他們采取極端的手段處理問題。而生活在習慣于通過暴力解決問題家庭中的青少年,會形成一種用暴力來處理問題的思維定勢,在心理上魯莽兇暴、易于沖動、控制力差、膽大妄為與不計后果,一旦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動機,就會發生暴力型犯罪。其次,不正當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家庭誘因。父母的過分溺愛與放任子女不良習慣和行為,使他們養成任性、執拗、蠻橫、粗野、放縱等畸型性格,當其不斷增長的需求欲望在家庭得不到滿足時,就很容易采取犯罪的手段。有的家長則是使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導致子女離家出走、流浪在外,極易被社會不法分子拉下水。有的家長因其本身就有惡習,子女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沾染上不良習氣,發展為違法犯罪。
許多學校還沒有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根本轉變,這在中學階段尤其顯著,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仍然存在。不少學校還是以分數高低來衡量學生的好壞,把學生分成“問題生”、“后進生”,被貼上“后進生”、“問題生”標簽的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極大地傷害,如果“問題生”得不到及時的關愛,從而將會導致他們自暴自棄、厭學、逃學、輟學,過早地流入社會,一旦受到社會閑散人員和不法分子的拉攏,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一些學校只重視課本教育,忽視法制教育,即使有的學校開始了,也大多流于形式,學生沒有真正學到相關的法律知識,導致他們法律意識淡薄。
遏制青少年犯罪關鍵在預防,根本在教育,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方面應努力為青少年的成長、學習、生活提供一個優良的環境。
社會不良風氣、低俗文化等對青少年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有關部門應該切實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對網吧進行規范管理,如嚴禁未成年人員進入、嚴厲打擊黃、賭、毒,凈化社會風氣。采取多種形式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和科學知識教育,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馬克思說過:“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長的行業是教育子女。”作為家長,必須以教育子女為天職,盡管孩子在入學后學校教育起著主導作用,但家庭德育仍然是經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家長要給子女營造一個和諧、健康向上的家庭環境,多與他們交流思想,做子女的知心朋友,以取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青少年也意識到與家長之間的社會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家長不能用專制、獨斷的思想方式教育和對待孩子,這就要求家長要與時俱進,學習現代的教育方式,掌握科學的、民主的、現代的家庭教育。家長更要做孩子的楷模,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這是預防犯罪的好方法。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成長的主要場所,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注重智育的同時更注重德育,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配合素質教育的實施,強化普法意識,加強法制教育。針對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開展系統的青春期教育。學校還要重點做好“后進生”、“問題生”的轉化工作,主動關心和幫助他們,不要簡單地放任不管。
家庭、學校、社區等單位要對青少年進行經常性與專題性的法制教育。經常性教育可以是家長的言傳身教影響孩子,也可以是學校、社區通過各種形式的課程、活動的方式進行法制常識的教學。還可以通過專題性的法制教學加大宣傳力度,例如邀請司法、公安干警到學校舉辦“普法”講座,或請監獄在押“少年犯”現身說法等,使學生學法、知法、守法,樹立法紀觀念。
總之,在社會與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青少年所處的社會環境紛繁復雜,能接觸到的新鮮事物更多,知識面更廣,家長、學校、社會有責任與義務為青少年營造健康向上的成長、學校和生活環境,青少年更要自覺抵制負面因素的影響,遠離社會不良風氣,提高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創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1]姚建銀,秦冠英.對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0,67-68.
[2]花祖球.論農村初中生違法犯罪的成因及對策[J].中華少年,2012,5 (上),2012年總期第9期.
[3]楊莉,曹毅,蘭天.發揮學校育人作用 預防青少年犯罪[J].河北工程技術高等??茖W校學報,2011(1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