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斯漢 趙 琪
(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改革開放以后,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1984年9月2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正式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下簡稱《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對《森林法》進行了修正,即為現行的《森林法》。近十五年來,修改后的《森林法》在規范木材生產、保障林產品有序經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林業發展戰略的根本性轉變,使得以充分開發森林經濟價值為取向的《森林法》已無法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急待修改和完善。
現行的《森林法》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形成的。至今已有30多年,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已從建立到逐步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突出,林業的經濟成分、經營方式和運行機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林業法律體系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才能有效保障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順利進行,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
現行《森林法》倡導的“永續利用”方針,依然體現的是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側重于保障木材和林產品的持續產出和供給。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加快林業發展、改變生態狀況的要求日益迫切,林業不僅要滿足社會對林產品的多樣化需求,還要滿足改善生態狀況、保障生態安全的需要,生態需求己成為社會對林業的第一需求。這些變化都迫切要求在林業法律規范中得到明確體現。
在修訂《森林法》時,應該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將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國土生態安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放在優先地位,堅持“生態優先”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正確處理好保護、培育、利用森林資源的關系。
《森林法》已明確可持續發展是我國林業的奮斗目標。可持續發展不僅是資源利用上的可持續,還應是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上的可持續。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人們首先應在觀念上樹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協調經濟發展與森林生態發展之間的與矛盾。
現行《森林法》有關森林權屬的規定,沒有就構成森林的各種要素(如林木,野生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景觀,林下資源,林木品種等)分別規定所有權、使用權,對森林集體所有權和林木個人所有權限制過多。這些都不利于對森林產品和林業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修改《森林法》應堅持在明晰產權、確保林農基本林地穩定的前提下,保障各種社會主體依法以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等形式推動國家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荒沙使用權的流轉,加快國土綠化進程。應該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完善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權依法流轉制度。國有林地使用權對不同經濟成分的林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實行同等待遇和法律保障。修改《森林法》應按照商品林和公益林等不同類型,采取不同的經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對商品林應按市場機制運作,對公益林應加強行政管理和公眾參與;對國有森林應該實行森林資源國家所有、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管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明確國有森林的使用權和行政管理權;對劃定為生態公益林的集體林,宜由鄉村統一管理。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對公益林建設可實行公有民營或民有民營。《森林法》應采取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方法,建立合理的稅費政策、完善的市場機制,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我國森林資源的合理配置。
《森林法》的修改需要完成從理念、措施到制度的全面更新,才能真正體現保障生態建設為主、走林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發展新林業的思想,形成適應市場發展有效的法律制度和機制。因此,《森林法》的修改需要從內涵著手,重構林業發展的基本制度內容。
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證實,修改《森林法》,首先要明確《森林法》的法律地位,使《森林法》真正成為林業發展的基本法。這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調整自身定位。修改后的《森林法》應當擴大自身調整范圍,將野生動物保護等內容吸收進來,完成林業法律法規的合理整合。通過整合,修改后的《森林法》應成為全面規范森林資源保護、合理利用基本法律制度。法律規則內容的細化由行政法規和地方立法完成,從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以《森林法》為核心的林業法律體系。《森林法》是林業法律體系中效力層次最高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立法都不得與之相違背。其次,改變立法宗旨與目的。這樣才能突顯《森林法》在林業發展中形成基本法的地位,為了完成《森林法》立法宗旨和目的的轉換。必須將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作為宗旨和本位,從生態概念的高度強調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
在《森林法》中應加入科學的森林定義,將《森林法》的第一條和第二條分別修改為:“森林是陸地上的樹木和其他生物在一起,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秩序,與周圍的非生物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發生著多種功能的生態系統。森林資源,包括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生物資源是指森林內的樹木、草本植物和依托林地生存的野生動物、微生物;非生物資源是指林地和森林內的巖石裸露地、濕地、河流,以及地上的空間和環境。樹木包括喬木、灌木和竹子。林地包括郁閉度在0.2以上的喬木林地、竹林地和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未成林地、苗圃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的宜林地”。“為了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林產品,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特制定本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林木和其他森林生物資源的培育種植、采伐和開發利用森林內非生物資源的活動,都必須遵守本法”。
我國修改《森林法》要注意做好與相關法律的銜接關系,同時要注意與國際法的接軌。特別是我國《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它已經為屬于集體的林權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今后可以通過兩法之間的銜接,依法解決束縛我國林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森林法》的修改應與國際森林保護及貿易發展保持同步,吸收國際法中可以借鑒的先進制度,通過強化制度防止發達國家的“綠色沖擊”,保護環境,利國利民。
[1]楊帆,劉佳,梁翔宇.淺析我國《森林法》的缺陷與修改對策[J].法學雜志,2011-11-15.
[2]展洪德,劉瑤,彭燕.試論我國《森林法》適用環境公平的必要性[J].法學雜志,2011-11-15.
[3]張蘭,王世進.我國森林法價值理念的歷史嬗變與森林法的修改[J].世界林業研究,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