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敏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 日照 276826)
根據國家財稅字(1994)001號文件的精神,結合我國高職院校經營性資產的實際情況,將高職院校經營性資產定義為:由高職院校獨資或者部分出資,由高職院校負責或者參與經營管理、具有獨立法人地位或者隸屬學校法人的各類經濟實體的總稱。高職院校經營性資產應具備四個條件:
第一,經濟實體的產權主體歸學校所有,擁有實際意義上的所有者權益;
第二,學校擁有對于管理者的任免權,法人代表或負責人由學校任命或委派;
第三,接受學校有關部門的指導和檢查;
第四,收益的相當比例上繳學校。
與其他企業,高職院校經營性資產有如下一些特征:
一般以學校為依托,經營性資產生產的產品普遍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能力強等特點:在技術創新方面,普遍擁有高水平,年輕化的研發組合。高職院校與其經營性資產之間特殊的“血緣關系”造就了企業特殊的經營機制。從資本和收益的角度看,學校投入企業的經營資本主要是高職院校節約下來的科研經費或為社會提供各種服務而得到的資金,所以經營性資產的收益理應用于學校。經營性資產發展良好,既有益于社會進步,又有益于高職院校辦學。
相對于一般企業而言,經營性資產的職能有諸多不同,表現在:首先,雖然某些高職院校經營性的設備及科技成果等歸國家所有,但隨著設備、成果作價進入企業,便依法轉變為為高職院校的事業法人財產;其次,經營性資產的原始投入,一般都不像國有企業那樣由國家承擔,而是由高職院校科技經費的節余、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回報、科研項目的撥款收入等幾部分組成;再者,高校高新技術企業大部分冠有其母體高校的名稱,這無形中被賦予了特有的無形資產,經營性資產企業就順理成章享有母體的社會聲譽;最后,經營性資產的經營目的不僅為追求經濟效益而且追求提高辦學水平。
在創辦高新技術經營性資產企業過程中,無論是參與投資,還是通過投入高新技術成果來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中,高校都毫無置疑地處于主導地位。由于中國高校具有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要求,與國外高校周邊形成相關的高新技術企業比較,在轉化技術成果和孵化高新技術企業等方面,中國高校都表現出明顯的創業獨立性和運營企業的直接控制性。
高職院校產業迅速發展,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對高職院校發展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僅2010年一年,全國高職院校產業向國家納稅近20億元,給學校回報超過5億元,接納了8余萬人就業,既為社會做出了貢獻,為學校的發展做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在高職院校產業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制約著經營性資產向前發展,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校辦企業產權模糊主要表現為企業投資行為不規范和注冊資本不實。在實際投資過程中,有些企業的注冊資本是通過向學校借款或用科研經費墊付等方式籌措,在工商部門驗資注冊后就返還給學校,實際可供企業支配的資金并不多。以實物和無形資產作為注冊資本的也存在未經法定登記及評估等問題,資本的歸屬缺乏合法手續。
目前高職院校往往以事業管理的模式直接管理校辦企業,由于學校的事業管理模式不能適應企業的實際管理需要,常常會出現延誤決策,甚至決策失誤的情況發生,這不僅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經營,而且還牽制和分散了學校領導的辦學精力。一旦校辦企業發生經營或法律方面的風險,必將直接轉嫁到學校身上,“個人負贏,企業負虧,銀行負債,學校負資”是對這種現實的形象反映。
高職院校校辦企業員工,特別是管理人員往往是由學校委派,一般執行“承包責任制”,但經常是包盈不包虧,導致經營者缺乏資產保值增值意識,造成經營不善。由于缺乏制約機制,一些負責人利用職權損公肥私,造成企業資不抵債瀕臨破產。校辦企業往往內部管理機制不靈活,員工工資沒有真正與經營業績掛鉤,缺乏經營管理激勵機制,嚴重挫傷了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通過對高職院校校辦企業的現狀分析,可以看出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經營性資產運營模式轉變勢在必行。
由于高職院校校辦企業大部分投資主體單一并且由學校自主經營,這種企業管理體制導致企業負盈不負虧,一旦因經營不善而導致的資金債務問題,高校便承擔著無限連帶責任。要解決高職院校與校辦企業之間的連帶關系,一個有效方法就是要規避風險,理清校企之間的產權關系,通過有效途徑將學校與企業相分離,學校不再是企業的“保衛軍”,企業自負盈虧,這樣既規避了學校的連帶風險,又有利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健康發展。
高職院校校辦產業要有長足發展,除了要發揮人才方面的優勢外,還要開闊經營思維,充分利用高職院校有力資源,努力與市場接軌,加強企業制度假設,規范校辦企業經營行為。
經營性資產改制后成為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其經營效益與職工待遇密切相關,從而可以有效地調動的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為了促進和加快高職院校產業的發展,高職院校要在徹底更新理念的前提下,建立順應市場發展規律,具有鮮明特色的高職院校校辦產業管理體制。校辦企業應結合新形勢下我國高職院校的使命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把高職院校校辦企業的經營目的調整到實轉化科技成果,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上來。重點發展與學校學科優勢緊密相關的科技型企業,把原有企業改制為具有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和管理方式的高新技術企業。
高職院校校辦企業改制應嚴格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來進行。具體應著重做好以下幾件事:第一,要明晰校辦企業產權分配,并實現產權代表的人格化再造。產權明晰,不但要明確企業的出資人身份、資本性質以及出資數量及比例,更要有明確的人格化的各出資方的出資代表,同時以股東身份依法行使應有的職權。可行的方法是,由學校組建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資產經營公司”,代表學校自主行使資產運作的權利,這樣可以防止國有股無法確認及代表人缺位問題,同時可以將企業的無限責任轉變為有限責任。第二,要使校辦產業資本結構構成由單一投資轉變為多元股份,建立健全的企業法人治理機制,這是實現校企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基本保證。要根據權、決、監相互制衡協調的原則,建立健全公司的各層機構。第三,要建立企業切實可行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校辦企業實行市場運作就要真正實現按勞分配,職工待遇要與工作績效考核掛鉤,真正激發企業職工的創造性與積極性。
[1]韋立平.高校經營性資產監管的缺失及對策[J].當代經濟,2010(19).
[2]史文娟.加強高校經營性資產監督管理的若干建議[J].管理觀察,2010(4).
[3]李元凱,等.淺談高校產業的產權關系[J].中國集體經濟,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