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鴿
(上海民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工部 中國 上海 201210)
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教育教學樣式和運行方式,包括培養目標、培養制度、培養過程和培養評價等基本要素。 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是關系到高職院校辦學成敗的關鍵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快速發展的形勢,自覺地探討、研究和完善適應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是我們當前及今后必須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以德國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 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承擔人才培養的任務,學生既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又有部分時間在學校里接受專業理論和文化知識的教育,它將企業與學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這樣,接受過“雙元制”的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崗位所需的技能,畢業后直接走上職場頂崗工作,普遍受到企業歡迎。 德國的職業教育被譽為經濟振興的“秘密武器”。
以加拿大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 這種教育模式以能力培養為基礎, 通過有代表性的企業專家組成課程開發委員會,從職業崗位實際需要出發,確定職業能力。 以這些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培養實際操作技能,最后考核是否達到這些能力要求。
以英國和澳大利亞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 這種模式以職業能力為基礎進行教育和培訓,由相關行業專家確定能力標準,成立國家資格委員會,建立一種能力本位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注重實用技能的培養和專業訓練,其教育和培訓的結果全國都承認。
以臺灣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臺灣地區已建立了普職溝通、層次完善、學制合理的職業教育,是目前世界上層次最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 建教合作是指工業界與正式教育機構合作,從事職業與技能訓練工作,共同培養應用性人才的職業教育方式。 企業為學校提供先進的實習設備和實習場地,建立校內實訓基地,企業生產現場也是進行教學的場所,以滿足學生實際訓練的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實踐教學,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注重職業技能競賽和職業證書的獲取,鼓勵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獲得不同等級的職業證書。
高職教育要牢固樹立“技能教育”觀念,突出體現“技能教育”特色。 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不良傾向。 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技能培訓為核心,強化實驗、實訓、實習三個關鍵環節,通過實踐教學、校內實訓、校外實習基地以及到用人單位頂崗實習等途徑,將技能培養貫徹始終。 同時,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全部由“雙師素質”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承擔,從而最大程度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水平。
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服務等工作應該是“一切為了學生”。 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改變過去教育中學生主體地位缺失問題,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作用,要因材施教,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興趣、需求和個性特點,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學校工作應該是“為了一切學生”。 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落實到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不僅培養學生掌握職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使學生得到全面、均衡、可持續的發展,學校工作應該是“為了學生的一切”。
高職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業主辦,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特征明顯。 因此,在人才培養方向及專業方向上,要充分考慮地方經濟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及時了解地方經濟發展趨勢,適時根據地方經濟發展設置專業,調整人才培養方向。 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某種具體崗位工作所需的綜合能力和相關的專項能力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專業素質以及創新素質的培養。 這樣高職教育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道德品質高、具有超強的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 擁有創新素質的綜合型人才,最終使其適應社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
近年來,我國各高職院校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國情、省情、經濟發展和職業院校學生實際情況,從職業教育體系、辦學模式、課程教學、人才評價等多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探索出一些較為成功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最為典型的是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學校、企業、社會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機制,并且從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到人才評價等各個環節,強調學習與生產結合、學校與企業互動,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畢業后可直接上崗,受到企業的歡迎。
高職人才培養一定要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應用于實踐是高職人才培養的生命所在。 同時,要端正思想,把培養目標合理歸位,強調“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性、教育性和高等性的內在屬性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是教育中的職業教育,要求培養的技能人才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需要,符合職業崗位群或崗位的要求,要有突出的能力培養目標,具有崗位適應性和針對性。 高等職業教育又是高于初級和中等職業教育的,其知識更為系統、能力更高更系統、素質更高更全面,比單一的技能和崗位培訓培養的人才具有更高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更廣泛的適應性。 高等職業教育的內在屬性,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的規格要求必須是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
首先,依托學院師資、教學設備、實習和實訓基地等學院現有教育資源為基礎設置專業;其次,適應市場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社會需要什么,我就生產什么”,真正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之中;再次,“寬窄結合,以寬為主”來建設專業,一個專業應覆蓋一個職業崗位群, 使畢業生在就業時有更多的崗位選擇機會, 以滿足人才市場變化和學生就業的需要;最后,確保企業需求與學生需求的協調統一,一要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專業選擇,避免結構性失業,二要確保專業設置注重應用性和適應性,同時又有一定的技術含量,使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有較高的職業經濟地位,以區別于中等職業教育。
在職業分析和工作任務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對專業課程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設計和開發,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一體化的課程內容,這是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計和課程開發區別于學科教育的本質要求和最大特色所在。 在課程設置時,應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以實現知識和技能目標為出發點,打破學科界線,重組課程結構,形成模塊化課程、項目課程,開發綜合化的新課程,并將相應的職業資格標準融入教學內容之中,構建工作過程導向的漸進式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教學模式的變革。 在新型教學模式中,應充分發揮、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既強調基礎知識的系統化學習,又倡導職業技能的全面掌握。 教學內容構建上,貼近企業工作崗位實際,根據職業工作領域確定學習領域,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技能、知識要求相結合,同時還要融入職業資格要求;教學過程采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習與工作、學校與企業交替進行的方式完成教學, 把企業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對接,將企業的工作任務與學生的學習任務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技能培養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生產見習或實習,使學生逐步熟悉崗位工作過程,感受企業文化,強化職業技能,提升職業素質。
師資隊伍建設是技能型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點。 建立同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相適應的教師隊伍,要求專任教師體現“雙師素質”,教師隊伍體現“雙師結構”。 一方面,高職院校根據本校的特點和辦學特色,選派專業教師到國家指定的高職師資培養基地培訓,分期分批對專業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或派到企業頂崗實習,并建立監督和考核機制,保證培訓的質量;另一方面,從社會或合作企業中聘請一定數量的既有較熟練的操作技能又有較高的學歷和豐富的理論知識的專業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建立一支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
改變傳統教學評價主體單一的缺點,確立多主體、內外結合的評價方式。 職業教育應當考查學生的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根據高職課程特點,采用筆試、口試、機試與現場操作考試等多種形式結合的考核方式。 專業技能課程考核要與等級鑒定、職業資格考試、上崗認證考試相結合,建立科學、規范的考核認證制度。
以取得學歷證書為目的的課程考試與以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為目的的技能鑒定考試或認證考試相結合,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
[1]馬樹超.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的選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馮曉光.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J].教育發展研究,2002(9).
[3]劉永寬,秦瑪.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8).
[4]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劉紅委,袁錫明.當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創新人才培養多元模式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