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秀清
東營區城市管理局,山東東營 257000
節能減排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發展
孟秀清
東營區城市管理局,山東東營 257000
節能減排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同時,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又離不開節能減排方方面面。節能減排的各個方面與生態城市建設相輔相成。
生態城市;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生態城市是一個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其中經濟、社會、人類、生態四因素保持高度和諧,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具有健康、舒適、安全的城市及人居環境。從廣義上講,生態城市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新的選擇,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生態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狹義的講,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經濟快速增長。城市環境污染問題日益惡化,嚴重阻礙著城市經濟發展。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的發展模式同時也影響著城市環境。 “節能減排”這一戰略決策體現了對經濟發展規律的全面把握,對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改善生存環境、生態城市文明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國低碳城市建設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于節能減排在城市發展中總體目標制定,城市發展空間布局怎樣體現節能環保,低碳城市的發展政策綱要、低碳城市實施的整體評價體系等一系列問題,還未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城市建設標準、材料使用不平衡。新設計城市建筑在實施過程中滲入了節能環保的概念,在技術、材料上選用新型環保節能材料,符合國家要求。而早期建設的城市建筑在當時的設計和實施中很少甚至沒有體現到節能減排,至于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不符合現在的標準。如果對舊建筑進行改造,城市將付出很大的代價,從而制造新的浪費,反而不符合節能減排要求。
第二,節能減排新技術和國家政策不同步。“節能減排”是在十一五中提出來的,近幾年,國家甚至每一級政府都在積極響應這一號召,為了推進和實現節能減排工作,地方政府退出了一系列試點項目和示范工程。然而,城市公共建設項目的實施需要一系列政府部門的審批后方能建設,在各個環節的審批過程中,新型節能環保材料和政府的采購機制有時發生矛盾,因為節能環保在經濟上不一定最節省。導致一些試點工程成了應付上級檢查的“形象工程”。
第三,城市節能減排管理體制跟不上。在城市中推行節能減排由于地方城市政府和某些駐地部級、國企存在著行政級別的高低差異,導致在管理協調過程中的協調成本增加,致使節能減排推行緩慢。在我國的城市管理體制中,規劃、供電、供水、煤氣、交通管理、垃圾回收等部門在管理體制方面處于獨立分割狀態,致使一項涉及節能減排項目協調花費很大精力、物力、財力。
第四,城市節能減排工作長期規劃較弱在城市發展中,規劃依據什么原則非常重要,它決定著城市未來發展的基本走向。我國城市建設通常要遵循所謂“整合原則”、“經濟原則”、“安全原則”、“美學原則”和“社會原則”。
第五,城市節能減排與國家宏觀經濟形勢有關。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我國經濟發展遭受了嚴重影響,國內消費降低,中小型企業面臨倒閉。在這種形勢下,國務院研究部署了擴大內需、促經濟較快平穩增長的措施,進一步明確了擴大內需保穩定的方案。2009年初國家從緩解企業困難和增強發展后勁人手,相繼制定出臺了汽車、鋼鐵、電子信息、物流、紡織、裝備制造、有色金屬、輕工、石化、船舶等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分別提出了上百項政策措施和實施細則,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推動汽車產業的發展,作為消費品,通過政策措施,使其銷售加大,拉動了內需。
第一,堅持政策引導,強化政府調控管理。出臺地方城市法規、政府規章文件,頒布修訂出臺節能減排地方標準,制定實施循環經濟試點項目。制定能耗標準、排放標準嚴格執行準入標準;建立和完善企業生態修復責任制度,加大監督和執法力度。政府牽頭堅決取締高污染、高能耗企業。政府應作為節能減排的帶頭人和組織者,堅持不懈,堅定不移的執行下去,才能保證經濟真正意義上的穩步發展。
第二,著手城市低碳長遠規劃。全球變暖、溫室效應、自然災害給我們帶來的災難風險不言而喻。要想化解高碳時代給我們帶來這種災難,城市發展的傳統模式一定要變。要發展理想的、宜居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規劃必是關鍵之一,保證可持續發展。單單依靠節能減排的純技術手段還是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污染、碳排放,還需要增加更多的標準因素,這就需要城市低碳規劃,尋求未來低碳城市發展模式。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低碳發展框架,揭示低碳城市規劃、低碳城市生活、低碳城市運行三大體系之間的耦合關系,為建立對應和減緩快速城市化進程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影響技術支持。
第三,健全低碳城市創新績效評價體系構建低碳城市創新績效評價體系需要從減少能源浪費和高污染氣排放方面入手。針對特定的環境、低碳技術創新程,考核傳遞途徑,從技術、體制、成效、文化等方面選擇有效的績效評價政策。構建低碳創新組織機構,結合城市發展標準、法規,專門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和扶持低碳創新項目、節能減耗、減排等技術創新補助。對重點耗能企業進行長期跟蹤,監管,對未按要求采取節能減排企業進行限期整改。鼓勵社會低碳消費,試行強制低碳采購,低碳高端節能產品、性能源的研制開發。
節能減排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同時,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又離不開節能減排方方面面,粗放的增長方式已經與資源環境產生矛盾且日益嚴重。建設生態城市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資源環境,只有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配置合理和有效保護,才能使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協調并齊,節能減排的各個方面與生態城市建設相輔相成。只有良好的社會環境、政治體制、轉變觀念、樹立信心才能將我們的城市建設成為“藍天、碧水”環境優雅的生態城市。
[1]達良俊.生態城市發展與建設模式[J].現代城市研究.
[2]第二屆中國城市節能減排論壇專題論壇實錄.中國水運報.
[3]潘曉東,劉學敏.城市節能減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與管理研究.
X3
A
1674-6708(2012)59-00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