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凌
吉林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宣傳教育中心,吉林長春 130041
近幾年來,民生問題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民生新聞節目也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已經成為電視新聞節目中的一大強檔。但是無論什么節目形態其產生和存在都是有原因的,但是,他能否持續長久地受關注,以及能否不斷獲得新的發展,這關乎該節目的命運,在新的媒體環境下,針對民生新聞節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去應對和解決,是值得媒體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民生新聞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百姓生活,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充分反映了百姓日常生活,關注百姓困難,并給與排憂解難,表達了對百姓的熱愛與關懷;民生新聞的服務性強,以服務化的理念來解決百姓關注的問題;它所涉及的范圍更寬泛,它所報道的內容在社會各個方面,應該說是對現實生活的全真寫照,毫無裝飾虛構的色彩。
此外,民生新聞的地域性色彩濃重,無論是自然環境背景,社會環境氛圍,經濟發展狀況還是人物生活習俗都帶有本地濃郁的地方特色。
雖然,民生新聞發展勢頭迅猛,并得到了廣大平民百姓的熱心關注,但是,期間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
首先,節目內容單調重復,缺乏深度。全國成千上萬的民生節目當中,節目的選題范圍過于狹隘,內容也過于瑣碎。就像收視率較高的民生新聞節目“城市速遞”,“守望都市”等播放的大多數都是關于鄉里糾紛,垃圾成堆,物業管理不善等生活瑣事,節目過于單調,只是把這些小事簡單地報道出來,久而久之,觀眾會有一種千篇一律、單調重復的厭煩感,雖然,民生新聞以普通百姓為關注對象,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但是民生新聞卻把關乎國家大事,國計民生等重大主題、熱點問題拋在一邊,這樣就使民生新聞缺乏深度,只供人茶余飯后的放松與消遣,品味也逐漸下降。
其次,民生新聞流于世俗,娛樂性傾向嚴重。一些地方電視臺,為了單純追求收視率,將一些恐怖,暴力,淫穢的節目內容插播其中,甚至采用實拍細節,等報道手段從而使不健康、消極的電視節目充斥銀屏,甚至歪曲事實,不顧新聞事業的社會責任,急于炒作,追求一時的收視高潮。例如:在某一民生新聞節目中報道了一起兇殺案,節目播放中不僅把血淋淋的作案現場搬上了銀屏,還對兇殺場面故意編排。雖然,觀眾或許會從中獲得最真實的感受,但是這無不是損害人身心健康的節目安排,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和諧。
再次,過于受地域性限制。大多數民生新聞都是真實地反映當地普通民眾的生活、習俗等,大多數節目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甚至有地方方言,從主持人的服裝、北京舞臺、到錄像風格都比較醇厚樸實,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與百姓生活的距離,但是也會導致節目的關注范圍受限制,因為只有節目的當地人才能真實理解本地人的語言,生活習慣等,比如:一個河南地方電視臺的民生新聞就不會得到東北人的關注,一方面會有語言上的障礙,另一方面東北人不理解當地的生活習俗。而且,由于民生新聞欄目眾多,播出時間大體相同,節目的風格也相似,觀眾會在同一時間關注不同的節目,無法形成忠實的收視群體,由于內容缺乏創新,因此發展會受限制。
最后,為了報道而報道,不善于解決實際問題。民生新聞主要關注的是貧民百姓的民進疾苦,但是在報道過程中往往只是把這些饑民疾苦簡單地搬上銀屏,甚至把鄰里糾紛打罵場面直接搬上銀屏,然后做出些許評論,堅持“為民代言”的立場,但是卻不想出實際辦法為民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這就導致了媒體與民眾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久而久之,也降低了民眾對媒體的期望值,最后,導致拒絕接受報道,無形中切斷了媒體的新聞來源,阻礙了民生新聞的發展,民生新聞會困難重重。
要想保證民生新聞的持續、健康、有效發展,我們必須致力于以下幾個方面:
關注民生,提高節目質量,優化節目內容與形式。
1)一臺節目給觀眾留下的第一眼最直觀的印象就是該節目的主持人,所以,首先要從提高主持人的素質與氣質入手,主持人從衣著、語言再到動作都要以親切、隨和、自然為主,除了掌握基本的主持能力之外,還要形成自己獨特的主持風格,吸引觀眾。
提高新聞內容質量,品味,被報道的新聞要盡量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與較高的格調,適當引入國家公共關注的新聞大事,比如:在中國北京申辦奧運期間,民生新聞應該適當插入一些關于奧運的盛況,把民生與公共結合起來,提高節目的社會品味。此外,新聞欄目之間要做好共同合作工作,形成自己獨特的新聞內容或者報道風格,避免類似事件的重復播放。
新聞工作者應多采集積極向上的生活事件,哪怕是非常小的一件小事也能給予大眾積極地教育,讓普通人受感動。比如:去年長春電視臺的“城市速遞”欄目播出了一檔“幫助地瓜爺爺”的真實節目,欄目組真實深入現場,號召民眾伸出援助之手,募捐、獻愛心的場面至今感人至深,這樣的好人好事會在最大范圍內最大程度地影響最多的人。
2)增強創新能力,打造特色品牌
反映本土氣息,宣傳本土文化是民生新聞的一大特色,但是在地域文化的反映之中也要注重自身獨一無二的特色,有特點的品牌優勢,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已經成為我國電視媒體發展的頭等問題,首先根據節目的定位與內容,試著用本地方言報道節目,適當地在不同時段插播一些反映地方文化的宣傳片,比如:在東北可以把二人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新聞當中,在開幕或總結階段,語言要力求幽默、活潑,讓觀眾在笑聲中得到啟迪;也可以采用觀眾現場參與節目的方式,采用有獎問答,在線問題解答等方式,進一步拉近節目與觀眾的距離。
3)以小見大,深入挖掘
現在民生新聞的一大特點是新聞的報道局限于事件的表面,許多民生新聞看似普通,其實有很多深層含義蘊含在背后有,新聞節目的宗旨就是要揭示這些事件背后的深層含義,應堅持“小事選典型抓細節,大事選重點取關鍵”的原則透過表面的新聞現象看本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分析,特別是對于那些民眾切身關心的問題,要揭示其本質,給予觀眾正確的引導,積極的啟迪。
例如:報道關于農村贍養老人、子女之間的糾紛問題,這是很典型、很常見的社會問題,節目可以從政策法規、道德教育、評價關注、社會福利等方面給予多角度,深層次的剖析與解決,傳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喚醒民眾的道德意識,讓民眾意識到尊老愛幼的道德品質的重要性,讓國家意識到老年人生活的疾苦,已經成為以后各深刻的社會問題,國民素質有待提高,有了這樣的深度,就一定會在全民中掀起一股對自己平時對待父母的言行舉止的反思風潮。
4)服務群眾,輿論監督
媒體作為傳播與宣傳的媒介,就有廣泛、浩大的宣傳功能,所以也是輿論監督的重要手段,民生新聞要遵守為民監督輿論,民生至上的原則,充分扮演“守望者”的角色,為人們建設精神文明,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指引方向,“國計民生”是統一的整體,國家的經濟、政策、發展的程度直接體現在民生的各個方面,所以民生新聞要時刻擔負“新聞監督”的任務,在滿足本土需求,關注本地民生的同時,尋找“國計”與“民是”的結合點,把時政、經濟新聞做成民眾熟悉、容易接受的民生新聞,做具有主流新聞意識的本地新聞,充分發揮“為百姓說話,為政府分憂”的職能。
5)提高民生新聞的專業水平
作為一名新聞的報道者,必須本著客觀公正、不偏不倚、不帶有個人感情色彩,新聞人應該遵照“新聞價值”的客觀判斷來選擇報道,客觀報道事實真相,不懼怕強權組織,積極打擊黑惡勢力,全心全意為最廣大人民伸張正義,站在時代的高度,走在社會的最前沿,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用敏銳的目光洞察世間百態,積極發現問題,審時度勢,充分利用媒體資源,發揮其自身有效作用。
此外,媒體之間也要相互配合,彼此交流,加強彼此間的資源共享,實現共贏。
在新的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已經得到了大多數民眾的關注和認可,切實解決了不少關乎民眾命運的大問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新聞人士必須重視這些問題與不足,總結經驗,使民生新聞朝著更廣闊的空間發展,民生精神將貫穿于電視新聞發展的始終,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新聞報道責任意識,不斷創新新聞播放形式,使民生新聞朝著更正規、更健康的方向前進發展。
[1]張志紅.對電視民生新聞的反思[J].新聞知識,2006(8):69.
[2]王履臻,賈大雷,金鑫.淺談民生新聞及其誤區[J].新聞傳播,2006(4):39.
[3]徐海東.民生新聞應致力于民生[J],2006(7):33.
[4]夏德勇.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品牌問題-以廣州電視臺《新聞日日睇》為例.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7).
[5]衣學勇,李文杰,孫林.對民生新聞類電視欄目發展現狀的理論之辯[J].電影評價,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