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秋蓮,曹秀云
江西省化學工業學校,江西南昌 330012
農村的生態環境是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和生活活動的場所,是農村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快速增長,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農村環境問題卻日益突出如工業化污染嚴重、化肥農藥的不合理利用、集約化養殖業的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本文僅對造成農村環境惡化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期為農村環境的改善提供參考。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農村固體垃圾排放增多,農村環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農村固體廢棄物污染是農村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我國在農村固體廢物治理方面還相對落后,而且十分缺乏處理意識。隨著農民生活的改善和變化,農村垃圾的成份也發生了變化。其中廢塑料和廢電池之類的廢棄化學類物質已明顯增多,屋角田邊到處丟棄。這類垃圾即使進行簡單的填埋也不解決根本問題。因為垃圾填埋可能產生成分復雜的滲瀝液,滲瀝液對農田造成污染,對地下水造成污染,而且這種污染會持續很長時間,治理起來也非常困難。
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造成污染問題嚴重。目前,我國化肥用量已經達到5000多萬噸,超過世界總用量的30%,利用率僅為35左右。農藥使用量達到140多萬噸,利用率也僅為30左右,未被農作物吸收的部分導致我國至少1 300萬公頃耕地受到嚴重污染。以氮肥為例,1980年全國氮肥總施用量為934.2萬噸,1990年上升為1 637.7萬噸,2000年則高達2 161.6萬噸。盲目地過量使用化肥以及施用不合理,會帶來化肥養分污染環境的問題。過量和不合理使用農藥,導致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殘留于土壤、水體和空氣中, 致使耕地、水流和空氣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方面,農村鄉鎮企業的殿軍突起,促進了農村工業化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鄉村工業化進程的推動,很多鄉村工業排污量大、沒有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而直接排入大氣和水流,影響空氣和水流的質量,使鄉村上空總是烏煙彌漫,水流變黃發黑,發出刺鼻難聞的臭味。很多工廠排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經雨降落后,形成酸雨。酸雨降到地面后,導致水質惡化,對各種水生動物和植物都會受到死亡的威脅。農村工業化過程中伴隨的CO2氣體,是“溫室效應”的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些高污染產業向農村轉移,如金屬冶煉、化工、食品加工、垃圾場等。這些企業由于環保意識差、資金投入少、規模小、技術含量低和追求高額利潤,基本上沒有對其排放物進行處理。如排放大量的污水,這些污水灌溉了當地的農田并滲透到地下水,造成農田和水源的污染。許多農村地區,農民的生活用水含氟、錳、細菌等嚴重超標。目前,由于環境污染導致的一些糾紛和上訪是這一問題的一個反映。
養殖業的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農村畜禽養殖業主要集中在養雞、養牛、養羊、養鴨等種類上,尤其以規模化養殖小區和零散養殖戶養雞大棚占的比例較大。畜禽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了嚴重影響。畜禽養殖業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有三方面:糞便、污水和惡臭。這些污染物基本上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出。養殖業的糞尿排泄物及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氮、磷、致病菌等污染物,并產生惡臭,污染物量大而集中。部分區域流域的空氣、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已相當嚴重。畜禽糞便成為繼工業污染、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之后的農村第三大污染源。因此,對農村養殖業進行合理規劃以及對其產生的污染物進行循環利用和處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農村植被破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民對森林在生態環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農民們為了生活的需要或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濫砍濫伐,導致森林的濫伐與破壞,消耗量大于生長量;二是對森林的無限度開發,如無限開墾、毀林種糧等,導致森林覆蓋率銳減;三是礦產資源的私采濫采,不僅導致礦產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導致嚴重的植被破壞。如江西贛南是稀土王國,曾經在相當長時期內,私采濫采嚴重,導致嚴重的植被破壞和水流污染;四是森林火災,造林成活率低等原因,使森林資源銳減;五是在草原地區,由于過度放牧和開墾,草原發生退化現象,草本群落變稀變矮,草質變壞,產草量降低,甚至發生旱化、鹽漬化和沙漠化現象。所有這些,導致農村植被破壞,從而導致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環境惡化和環境污染。
[1]溫鐵軍.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周進育.農業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J].揚州大學學報,2009,32(13).
[3]章力建,朱立志,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及對策[J].農村環境發展,2007(6):1-6.
[4]李小云,等.環境與貧困:中國實踐與國際經驗,2005,2.
[5]果藝.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及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選擇[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