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振連
沛縣供電公司調度中心,江蘇徐州 221600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源泉,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長期人們過度的需求,導致能源正在日益枯竭,同時,環境污染也成為近年來世界各國所面對的主要問題。電力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命脈,如今,世界絕大部分地區都在采用大電網集中供電,但其供電的安全可靠性卻由于其自身缺陷而日益明顯。分布式發電系統是電力行業的重要技術改革,與大型電站相比,分布式發電設備安裝周期較短,節省投資成本,還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但這種系統也具備一定的缺陷,由于其規模大,很容易對電網造成一定的沖擊。為了減少這種沖擊的影響,微網技術應運而生。
微網的核心在于其“微和精”。“微”在于這種技術是一個獨立的可控單元,與大規模系統相比更加“小巧”;“精”在于其結合了多種裝置,微電源、儲能裝置、負荷及控制裝置。微網雖“微”,但功能卻不容小視,這種技術包括各種所需的能量,電力電子裝置負責能量轉換,為其電源提供充足的動力。微網以其簡單靈活的操作方式,為保證供電可靠性發揮著穩定的功效。
微網技術的出現卻加劇了故障的復雜性,如果微網內部的設備故障,要確保故障及時隔離,使微網系統能夠繼續正常并網運行。如果微網外部發生故障,要確定故障及時隔離后,及時將微網與主網分開繼續正常運行,解列后的微網如果再次出現故障,就要保持二次故障之后的正常操作和運行。根據微網接入后的種種故障保護動作來看,必須要進一步研究微網在不同的運行模式當中的故障情況,針對不同的故障采取不同的解決辦法,這樣才能使微網技術順利發展。
如果僅從微網運行的系統中的公共耦合點考慮,無法判斷故障位置。故障有可能發生在配電網側,微網內部和聯絡線上。故障位置確定后,就要對微網的運行規則進行分析。下面根據微網的負荷的重要程度、微網與配電網的功率交換量以及相關的微網并網標準等方面,分析微網孤島和穿越運行的原則。
微網與配電網的隔離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故障的位置,如果是發生在聯絡線上,則需要將微網和配電網分離,這樣才能順利切除故障。如果故障發生在微網內部的電氣設備,為了便于識別故障,通常根據故障電流的增大數值進一步判斷,由微網內部的保護切除故障即可。如果故障發生在配電網,可以根據情況決定分離還是繼續連接,從而使微網作微網孤島運行或故障穿越運行。
微網作孤島運行時,可以節省成本,不必再另外添加判斷故障的元件。一旦發生故障,微網自動作孤島運行,不影響配電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斷開聯絡線使微網作孤島運行,主要是針對含有敏感負荷的微網,可作為配電網堅實的后備力量。
保持微網與配電網的連接,主要是針對不含有敏感負荷的微網,與第一種策略所針對的微網條件相反。但這種方式會有一定的難度,無論是微網故障還是配電網故障,這種方式不可能完全采取一種模式來切除故障,因此就需要分別區分配網故障和微網內部故障的相關操作,如果是微網內部故障,就要保持聯絡線上的靜態開關直接斷開。
聯絡線保護是根據微網孤島運行和穿越運行的策略的需要而產生的,下面就針對聯絡線保護原理作討論。微網孤島和微網故障穿越運行的聯絡線保護裝置是不同的,一個比較簡單,一個相對復雜。
微網孤島運行時的聯絡線保護相對比較簡單,根據微網孤島運行的前提來看,聯絡線沒有任何選擇性的直接斷開,而不再去判斷究竟是何種故障。聯絡線保護不需要經過“思考”直接斷開,對故障的位置不必定位,因此聯絡線保護任務較為簡單:無論是微網內部故障還是配電網故障,斷開連接后,微網作孤島運行,保持供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故障發生在聯絡線上,直接切除故障即可。
微網故障穿越運行時的聯絡線保護相對復雜,聯絡線要保持微網與配電網相連,故障的位置無論在哪都要為微網故障作穿越運行考慮。對于靠近微網側的聯絡線保護,分為兩種。
故障在聯絡線上時,要及時、穩妥地切除故障;微網內部故障或配電網故障時,要遏制低電壓對微電源造成的損傷。
對于遠離微網側的保護則要考慮到保護靈敏性等要求,因為聯絡線兩端實際上是一種這雙電源網絡,其線路兩端與配電網和微網分別相連,對保護靈敏性的要求很高,可配置方向元件進一步提高保護的可靠性。這種距離保護基本不會受到運行方式的干擾,在多電源網絡中是一種很可靠的保護方式。
本文通過分析微網孤島和穿越運行的原則和要求,進一步闡述了微網和配電網的隔離策略,及微網作孤島運行和穿越運行時的策略,由此引出聯絡線保護的重要性,并根據不同的隔離策略提出相應的網絡線保護方案。
目前對于微網的研究還在不斷的探索中。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高,如果僅僅靠自然界不可再生的能源,這對于人類今后生活的影響是十分不利的。除了通過發展各種可再生能源,還要解決這些能源大規模與電網相接之后的不利影響,微網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大力研究和發展微網技術是十分必要的。
[1]梁有偉,胡志堅,陳允平.分布式發電及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電網技術,2003,27(12).
[2]王成山,肖朝霞. 微網綜合控制與分析[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8,32(7).
[3]張保會, 尹項根.電力系統繼電保護[J].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4]國海,蘇建徽.微電網技術研究現狀[J].四川電力技術,2009,32(2):1-4.
[5]撖奧洋,鄧星,文明浩,李惠宇,陳曉燕.高滲透率下大電網應對微網接入的策略[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0,34(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