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與日俱增的時代,科學家應該在社會生活和文化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是中國科學院的戰略定位涵蓋國家科學思想庫的合理性之所在。
近1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如提出創建國家創新體系,開展國家現代化進程的研究,從事科學革命與中國機遇的探索,發布有關科學、高技術與可持續發展報告等。這些努力都引發了社會多方面的關注,然而建設國家科學思想庫的目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思想庫要贏得一定的社會公信力,還應該把工作做得更扎實更深入。
首先要注重歷史,從歷史中借鑒經驗,讓歷史學家特別是科學史家更多地參與進來。眾所周知,科學不是中國本土固有的事物,西方從文藝復興經地理大發現以至宗教改革,為第一次近代意義上的科學革命奠立了思想與文化基礎,之后歷經啟蒙運動、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到了中國人開始真正接觸近代科學的時候,西方已經歷了300多年的路程。換句話講,近代意義上的科學來到中國也就是150年左右的時間,相關的制度和觀念到來得更遲。如果對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缺乏必要的認知,弘揚科學精神與提倡科學發展觀就會成為空談。
科學不僅僅是人類對自然奧秘探究的過程,也不應僅僅理解為這種探究的成果即科學知識,甚至不限于從事探究的人們所借助的工具即科學方法等,還應該包括很多制度層面和思想層面的內容,這就與社會和文化密切相關。
其次關于科學革命,應該從學理上搞清楚什么是科學革命。今年剛好是托馬斯·庫恩的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發表50周年,國內外的學術界都在利用這一機會重新檢討自庫恩以來該研究領域的思想成果。
什么是“革命”?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中有一套比較成熟和得到公認的判據?,F今被學界討論最多、分析最為透徹的科學革命,是以哥白尼1543年發表的《天體運行論》為先聲,至牛頓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而拉下大幕,發生在經典力學領域里的革命。與之相求相應,則有20世紀初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為標志的現代物理學革命,它顛覆了人類對時間、空間、物質、運動和因果關系的傳統看法。如同政治革命一樣,科學革命也是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革命,全方位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和每一位普通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在人類認知能力與思維本質方面的最新進展,主要的成就還是由計算機模擬和人工智能領域的高新技術所體現,革命性的理論還有待時日;至于說由人工智能來改變或影響人類的生存形式,眼下還遙遙無期。馬爾克斯不是狄更斯,虛幻與現實之間的鴻溝不可能藉由技術填平。
需要關注的第三個問題是科學與文化的關系。科學不是在真空中生長的,離不開其置身的社會環境,正因為中國缺乏孕育近代科學誕生的土壤,大力宣揚科學精神就應該成為當代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不是推進產業化、打造幾部精品和推出幾臺大戲就能畢其功的,科學家應該積極參與到文化建設事業中來。文化建設的核心議題應該是弘揚理性,也就是我們講得最多、聽得最多,然而對其內涵不甚了了的科學精神。
總而言之,國家科學思想庫的工作要做得更扎實些,要講學理,要有根基,要把歷史和現實的關系表述得更清楚,這樣才能更有說服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