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生態系統多樣,為進行生態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實驗室。同時,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形成了具有深厚生態內涵的哲學思想。然而,中國的整體生態環境又是脆弱的,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快速的經濟的增長又對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對當代生態學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態學”作為一門科學在中國發展較晚,按照不同時期主導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大體上可分為5 個時期:樸素的生態學萌芽時期;生物與環境本底狀況的調查和研究時期;初期的個體和群落生態學研究時期;以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定位研究為主的系統生態學發展時期;以全球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現代生態學研究時期。盡管每個階段不是截然分開的,但是每個階段發展的基本特點是比較明顯的。李文華院士在《生態學報》2011年第19期發表《我國生態學研究及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文章,認為當代中國生態學研究具有一系列突出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研究對象的重新定位;研究范圍的時空擴展;研究內容從結構、功能到過程和預測;研究平臺從分散走向網絡;研究設施和手段的現代化;以及學科發展的綜合、融合與分化。當前生態學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生態學正沿著基礎生態學,應用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生態學的方向迅速發展。文章同時指出,由于解決生態與環境問題的迫切需要,以及生態學科的前期積累,當前中國的生態學研究已經走到由生態大國向生態強國轉變的關鍵時刻。但應該清醒地看到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原創性和深入的基礎研究;缺乏全球視野,參與國際競爭意識不強;對自己的傳統知識和本土的知識重視不夠;先進的理念與扎實的實踐脫節;缺少大跨度學科交叉的系統綜合研究;對政府決策的支撐缺乏應有的科學儲備;普遍存在著短期行為、急功近利、心浮氣燥的風氣。
文章最后指出,中國具有多樣的自然條件和深厚的歷史底蘊,隨著全民生態意識的提高以及政府的重視,他堅信中國的生態學發展必將打開國門,融入亞洲,進入世界。處于轉折中的生態學應該在繼續發展本學科基礎理論和積累基本資料的同時,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中急待解決的問題,瞄準國際生態學發展的趨勢和學科前沿,結合我國生態學研究的基礎和條件,確定我國生態學研究的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近期的重點研究領域,特別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管理,生態系統服務和生態補償,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循環經濟的模式和技術,區域可持續發展,全球變化,以及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等等。在先進技術的帶動下,重視傳統經驗的挖掘與提高,加強多學科綜合研究與國際合作,為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設做出貢獻,逐步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生態學,并培養一批能迎接新世紀挑戰的跨世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