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紅英 楊 柳 魏子晴
(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7)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科學綜合化、社會信息化的今天,強調學科綜合,強調培養綜合素質是一個很重要的趨勢。生命科學是一門輻射和結合能力非常強的學科,代表了現代科學發展的最前沿,與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因而,掌握現代生命科學知識是新時期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知識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積極推進高校非生物類專業學生的生命科學素質教育。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在非生物類專業開設生物學課程。但是由于生命科學內容多、涉及廣、更新快,且課時有限,所以如何面向生物學基礎相對薄弱的非生物類專業學生開好生物學課程,已成為各個高校生物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題。結合幾年來為我校非生物類專業學生講授生物學課程的體會和感受,就如何對非生物類專業學生進行生物學課程的教學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教學能夠把教學內容形象、直觀、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從而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非生物類專業學生的生物學基礎比較薄弱,且在生物學課程教學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因此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極大地利于生物學課程的教學。
通過多媒體技術,把從教材、報刊、電視、因特網等收集到的圖片和音像資料運用到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圖文聲像隨意組合、靈活多變,使教學更加直觀形象、豐富生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景。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便于學生理解,使教學質量、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另外,多媒體教學課件力求體現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在相關章節穿插講述一些科學前沿消息和當前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科學的發展,提高對生物學重要性的認識。也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在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形勢,取得的新進展、高科技成果等,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靈活、恰當地利用多媒體課件、錄像、動畫可以模擬和再現生命現象或實驗技術的動態過程,使枯燥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教師突破教學難點,同時為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生命科學知識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如講授蛋白質的合成、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內容時,配合動畫進行講解,變靜為動,使抽象深奧的問題直觀形象化,很容易地讓學生理解一些抽象難懂的重點、難點知識。
此外,即使非生物類專業學生的知識基礎差異很大、知識結構不完整,多媒體教學對于關鍵細節和重要內容可以立即回放,采取專題特寫,極大地方便了教學。教師也可以利用超文本方便地引入相關知識、補充材料等教學信息以彌補學生的知識空白,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2]。
盡管生物學課程的內容龐多、信息量大、知識難點多,而多媒體教學卻以圖文聲像并茂的方式濃縮、高效的展示課堂內容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且節省了教師授課時的板書時間,因此多媒體技術使教學節奏明顯加快,教學密度增大,能夠很好地解決教學內容多與課時少的問題。同時,電子教案也為學生課后理解教學內容提供了方便,使學生沒有記筆記的壓力,可以充分地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提高聽課質量,關注教師講授的內容,并接受、理解、運用教學知識,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另外,面對膨大的學生數量、教室的短缺,采用多媒體教學不但擴大了教學規模,而且提高了大班教學的效果,從而節省很多教學資源[4]。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非生物類專業學生來講,激發他們的興趣是開設生物學課程成功的關鍵。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組織教學內容,以講授生命科學的熱點問題、發展方向為主,結合介紹基礎知識。在教學中,我們精心設計、講解每個專題,對授課內容進行精選、重組、整合,講授內容體現“精、寬、新”的特點,同時提倡一些“開放性”內容由學生自學,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現代生命科學觀念,積極參與社會發展的決策。
另外,生物學課程涉及的內容很多,一位教師不可能將每個內容都講解透徹。為解決教師知識深度不夠的缺陷問題,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多位教師的專長,依據各教師的科研領域方向,安排承擔不同章節的內容,讓學生聽到有針對性、精彩的專題討論,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更好地掌握生命科學知識、了解較多的生命科學研究前沿和發展動態。
現代教育要求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正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因此,教師不但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引導學生參與教學。
由于生命科學知識的豐富性與課時有限性的矛盾非常突出,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生命科學知識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參與性,可以通過學生課堂演講、討論等多種教學形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這要求教師首先確定一些章節內容和相關生命科學研究前沿或社會熱點問題,讓由5~6名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選擇感興趣的問題寫專題報告并進行課堂演講、討論。學習小組通過網絡和圖書館等資源查閱相關資料,掌握相關方向的研究動態,寫成報告論文,并以演講的形式在班上交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文獻檢索利用、論文寫作、協同合作和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學生對此反應非常強烈。
生命科學網絡信息資源非常豐富,更新速度很快,且不受時空間限制,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同時也可以建設課程網站,上傳教案、課件、習題及補充知識等。因此,通過網絡資源,學生能方便獲得大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其它信息或材料,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視野。
另外,由于生物學課程是面向全校各非生物類專業學生開課,為了便于課后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建立課程網上論壇。通過論壇,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分享學習經驗和體會,探討學習上遇到的疑惑,從而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協作的精神,增進彼此的了解和友誼,而且任課教師也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調整教學。
總之,為了普及現代生命科學知識,生物學課程作為非生物類專業學生的生物通史教育課程正在很多高校開設,在教學中應力求形象生動、內容新穎、重點突出,盡可能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綜合素質。但是,如何使非生物類專業的生物學課程教學日趨完善,是我們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的改革和探索。
[1]朱振元.現代生物學導論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J].中國輕工教育,2007,2:56-57.
[2]李菡,楊國棟,馮火斤.生命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03,5:40-41.
[3]宋怡玲,楊軍.“生命科學導論”課程體系建設與創新人才培養[J].高等理科教育,2006,6:37-39.
[4]向波,龍德清,王鋒尖.關于我校《生命科學導論》公選課的探討[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67-68.
[5]張春.在《生命科學導論》教學中開展素質教育[J].畢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3(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