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鑫
(川北醫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在文化大革命嚴苛的政治環境下,青年人的政治思維被禁錮。改革開放后較寬松的政治環境使得流行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沒有了政治上的阻礙。隨著流行文化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發展,其特性又迎合了年輕人某些心理特點,青年們塵封的思想猶如流行文化的特質一般開始變得多樣,政治思想也不例外。
青年是人的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精力最為充沛的時期,是智能高度發展的階段。在人的智力方面表現出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突出、記憶力好、學習能力強、想象力豐富。以上這些青年生理特點是青年心理形成的基礎,是產生滿足其獨特需求的流行文化的客觀要求。
隨著青年人在生理上的一系列變化,其心理特征也發生了顯著的改變,突出的表現為自我意識增強、情感豐富、情緒多變。青年期生長發育迅速,身體形態的急劇改變使得青年的自我概念迅速發展。青年人的獨立意識增強,展現出較為獨立的生活能力和思維上的批判性。伴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增多,青年人的理智感日漸豐富,對合乎客觀規律的思維活動以及所導致的正確思想,產生肯定的情感。青年時期對道德的認識也不斷提高,逐步掌握了道德評價的正確標準,形成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習慣。流行文化的形成滿足了青年特殊的內在需求。
其中,最根本和核心的是價值觀念社會化。在形形色色的流行文化現象中,有一部分是青年自身反映時代特點的自我表現與行為模式的集中反映。因為處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青年人社會心理中出現問題主要是因為價值取向上的困惑與自我定位的模糊。這種困惑主要是源于轉型期規范、標準在一些方面的缺失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在社會轉型中迅速發展起來的流行文化體系適應了當代青年的一些明顯的身心特點,同時又影響青年人身心的發展。
政治價值一般指的是能滿足社會成員對政治生活需要的價值,一定社會成員在面對各種政治關系時所表現出的基本價值傾向就是政治價值取向。在某種文化影響下,一定社會成員在總體上都存在基本一致的政治價值觀念,它直接決定并支配著主體的政治價值選擇。在流行文化盛行的當今社會,青年人的政治價值取向逐漸向多元化發展。流行文化可以看作被特定群體中的大多數人喜歡的文化。從現實狀況來看,流行文化首先在青年中找到了立足點。青年比較多的關注媒體信息、容易接受媒體宣傳的新事物。許多商家會根據青年的喜好生產出滿足市場需要的東西。這就顯示出流行文化具有市場性。提及流行文化,有學者認為其與主流文化有著價值觀念上的沖突。但是必須看到主流文化中所宣傳的主流價值觀念也被青年人所接受,例如在奮斗進取、環境保護等方面二者的價值取向基本一致。這說明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價值一致性。同時,由于流行文化對多元價值觀念的吸收、借鑒良莠不分,導致當今青年的政治價值取向日趨復雜。
青年政治價值取向的變化與政治環境改變關系密切。建國初期百廢俱興,廣大青年參與建設的熱情高漲,但是這種參與明顯帶有政治色彩。國家在思想文化上的政策對青年人的政治價值取向更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對胡適派資產階級學術觀點的批判,以及1955年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批判等等,對于建國初期在整個思想文化界學習和宣傳社會主義文化觀念,幫助知識分子學習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明確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主導地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些文化批判運動都或多或少的帶有政治色彩。在思想文化領域里用政治運動的方法來解決思想學術問題具有片面性。當時中央在文化形態的轉換上操之過急,整個思想文化上的政策出現了失誤。胡喬木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和基金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中說:“當時這種批判是非常片面、極端和粗暴的,因此這個批判不但不能認為完全正確,甚至也不能說它基本正確。”①1956年針對出現的問題,中央提出了“雙百”方針。“雙百”方針的提出和貫徹,在全國知識分子特別是在文藝界引起的巨大反響和產生了巨大的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這種良好的氣象沒多久就在擴大的反右斗爭中被斷送。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冷戰的特殊背景下,毛澤東感到思想文化界的情況似乎離他的要求相去甚遠。于是,政治上,毛澤東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提出了“階級斗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在思想文化領域提出了反對現代修正主義的口號。以江青、康生為代表的一股勢力開始在中國思想文化界興風作浪。隨著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的刊發,十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隨后,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這個決定是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綱領。十年“文化大革命”禁錮了中國青年的思想,其政治價值取向也在嚴苛的政治環境下顯得異常的一致。在整個社會思想扭曲的影響下,政治要求超越了其他方面,青年人變成只具有階級斗爭工具價值的政治性動物。“文革”結束后最初的一兩年里,放寬了一些思想文化上的政策,平反了一批作家和作品。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政策還沒有被全面加以否定,加之“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即“兩個凡是”)②的提出,使得大眾的思想依然籠罩在陰云之中。
1978年《光明日報》發表了署名特約評論員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提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了真理大討論。此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了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推的討論,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主張,并且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路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一系列調整,導致了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的重大變遷。改革之前社會管理是封閉性的,政治影響著工作、人才的流動。改革開放以來,就業政策逐步放寬,求學機會日益增多,社會管理變得越來越寬松與開放。社會存在決定青年的意識,在社會變革潮流的沖擊下,青年的政治價值取向也隨之發生變化。日益寬松的社會環境,使青年開始自主地考慮問題,擺脫了單純政治因素的干擾。他們嘗試各種機會,積極參與競爭,對于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社會的主導理念是政治決定一切。隨著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上,對于文藝工作的調整也顯得十分必要。1979年中共中央批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 《關于建議撤銷一九六六年二月(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的請示》,不再繼續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這樣的口號,認為“這個口號容易成為對文藝橫加干涉的理論根據。”③黨的十三大強調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理論指導、輿論力量、價值觀念、文化條件和社會環境。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則標志著新的思想解放的到來。1992年以后,中國青年的政治價值取向隨著市場經濟政策的深入再一次發生了改變。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認為在保障學術、文化交流等自由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形成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價值觀念。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文化氛圍的不斷活躍,使得流行文化迅速在青年人中傳播。多樣的流行文化讓年輕人感到新奇、興奮,他們更加希望能夠享受生活,政治不再是生活的中心。到了新世紀,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2007年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中再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期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國家在政治上營造的較寬松的氛圍以及相對自由的政策環境,使得當代中國青年的政治價值取向發生了重要的改變。
改革開放前,由于極左思想的影響,中國青年的思想僵化、個性也受到了束縛,變得麻木呆板。改革開放后,青年大膽地追逐流行文化,不僅提高了精神境界,豐富了閑暇生活,更張揚了個性、活躍了思維。他們對媒體追捧的權威持有自己的看法、不完全認同家長的話、喜愛新穎的行為方式。這些為現代社會所認可的價值觀念逐漸在他們身上煥發光彩。流行文化有助于青年人個性的解放和民主意識的加強,增強了主人翁責任感,對于政治問題也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沒有了文革時期嚴苛的政治束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使中國社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轉型。與市場化緊密相關的流行文化倍受青年喜愛。自由開放的流行文化讓當代青年從單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來,個人的發展成為人生的主要目標。“I’m special”成為這一代青年人的生活邏輯。在青年人的價值觀念中,自由獨立是其思想中的重要方面。他們有著不同于上一輩的生活理念,喜歡極限運動、流行音樂和酷酷的言行舉止。當代青年這種獨立的理性精神適應了現代社會生存競爭的需要,有利于發揮他們的創造性,為自己的前途和國家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原來相對封閉的價值教育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西方文化帶來的不止是開闊的眼界還有大量的外來價值觀念。這些外來的價值觀念對當代青年的價值取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同價值觀念的沖突容易導致青年人對社會主導價值產生消解。特別是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讓資本主義國家更容易推行他們的文化滲透和“西化”政策。流行文化因其廣泛的來源,較強的包容性,常常被不良文化所利用,成為其在中國社會傳播的保護傘。中國社會提倡的無私奉獻、謙虛謹慎、見義勇為等傳統的和社會主義價值觀,近年來不斷地被不健康的流行文化所功利化。加之,流行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市場化的消費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享樂主義和庸俗化傾向。社會的主導政治價值應該是讓人有社會責任感。中國需要重建政治價值,發展政治文化。如果不能積極引導流行文化的發展,就會讓其被外來的不良文化所影響,加上本身的不足,容易使喜愛流行文化的青年人產生對社會主導政治價值的消解。
流行文化由于自身的缺點,難于把不良文化過濾出去。其紛雜的內容容易使心理上不成熟的青年人對基本的政治價值判斷產生困惑。隨著青年獨立意識的增強,他們喜歡獨立的對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斷。但是由于他們的心理尚不成熟、社會閱歷也不夠,容易被不良流行文化所誤導,不能理性的分析事情的方方面面,往往在政治價值判斷時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一些不良價值觀中負面的影響已經出現在中國青年中間。目前,流行文化中的政治價值取向比較復雜。部分媒體所謂的政治價值取向,有時候就是為了迎合民眾一時的情緒需要,并沒有考慮是否符合社會基本的價值標準。青年人極易產生錯誤的解讀,影響其做出正確的政治價值判斷。
[1]鄧小平文選:1975-1982 年[M].人民出版社,1983.
[2]張進輔.現代青年心理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3]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田緒永.透視當代青年價值取向的多元化[J].中國青年研究,2005(5).
[5]郭海燕,田小丹.試論當代中國青年價值取向的特點[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注釋:
①人民日報[N].載新華社電訊,1985-9-5.
②學好文件抓好綱[N].人民日報,1977-2-7.
③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M].人民出版社,198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