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本次調查采用發放調查問卷進行現場填寫和走訪企業及政府機關人員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為了從不同視角了解莆田市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狀況,研究選取了企業的不同層次的個體作為調查對象,分為以涵江區為代表的市區民營企業、以荔城區為代表的郊區民營企業和以仙游縣為代表的縣級地區民營企業三個層次。調查自2012年2月至4月,歷時3個月。共發放問卷131份,最終回收117份,有效問卷98份。其中44%的問卷集中在制造業,共有43家;其次是房地產和建筑業,共27家,占28%;其余行業均在10%以下。
據調查,2011年莆田市民營企業共有57584戶,年營業收入超過千萬的企業有216家。民營經濟實現較高的增長,占福建省GDP的9.4%。從2006年至2010年,莆田市民營企業年收入增長率維持在13.4%左右,水產養殖業和旅游業發展尤為迅速,從業人員由1988年的7.6萬增至35萬。企業在獲取利潤的同時,開始注重社會責任。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企業員工對社會責任取向認識不斷加深,二是管理人員對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了解程度比重高于一般職工,三是莆田市民營企業助學等慈善取向有所提高。與此同時,仍存在著以下問題:
第一,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普遍重視程度較低。表現為企業在經濟、法律、倫理、慈善的取向即“四取向”表現上有較大的不同。四取向全有的只有11家,占被調查企業的1.22%,大部分民營企業只重視其中的兩個或三個社會責任取向,所占的比例分別為39.80%、34.69%。沒有發布過社會責任報告有52家,約占調查企業的53.06%。52.6%的企業認為建立社會責任取向,履行社會責任將會增加成本,帶來財務負擔,減少企業的利潤。
第二,經濟責任取向方面。大部分民營企業將追求利潤作為其發展目標,在經濟取向上存在誤區,并通過某些形式得到體現,一是質量問題,2010年莆田市產品質量定期監督抽查顯示,一些產品的合格率不足70%,本次調查中,54.08%的企業未提供合格的產品,損害了大眾的權益;二是廣告宣傳失真,56.12%的民營企業宣傳的產品并不真實,誤導購買者,并從中謀利;三是不少民營企業走的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廉價的高額利潤。
第三,法律責任取向方面。一是合同問題。雖然有76家企業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但當員工在遇到如職業病、欠薪等問題時,46.3%的企業沒有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二是企業對員工保障力度不足,提供員工醫療、失業、養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等“四金”占7.14%;企業的員工福利的類型比例不均,提供養老保險占88.42%;提供醫療保險占76.19%,而住房公積金與其他福利所占比例不到10%。三是工時和加班問題。在被調查的企業中有52家企業每周加班不超過12小時占52.06%;有 17家企業每周加班超過 12小時占 17.35%,46.12%的企業沒有加班補助。
第四,倫理責任取向方面。相當部分的民營企業認為只要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沒有違反法律法規,違反倫理道德是沒事的,因為社會責任取向是否符合社會倫理未形成統一的界定的。甚至有些企業認為只要對與自己有直接經濟關系的消費者、競爭對手等利益相關者做出正確的倫理責任取向就好,至于對國家倫理取向是否正確影響不大[1]。表現為一是企業未按時繳納稅款和貸款利息的程度高,按時支付利息的只有11家,占11.22%;按時繳納稅款所占的比例為13.27%,而大部分企業均是偶爾未按時繳納。二是生態問題未引起重視,只有9家企業致力于綠色環保,無污染生產經營,占總數的9.18%,46.31%的企業未處理廢料、廢氣。
第五,慈善責任取向方面。在被調查的企業中39家企業未參加過公益捐款,占39.80%,25.13%的企業未對社區進行過捐款或其他捐款活動,甚至搞“空頭捐款”。在與莆田市慈善家協會的黃會長的交談中,了解到民營企業在慈善責任取向方面存在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樹立慈善責任取向是一種形式;二是參加慈善活動是圖名聲,愛面子的責任取向;三是樹立慈善責任取向是大企業的事,與中小企業無關。
第一,政府加大對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監管和引導。政府的監管和引導對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監督提供保障。莆田市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監管和引導,使其成為改善莆田市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外在動力。莆田市各級政府對具有良好社會責任取向的民營企業,應予以表揚和宣傳,并提供價格、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與精神激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2]。同時,對那些樹立錯誤社會責任取向的民營企業,加大懲罰和引導,使得社會責任取向沿著科學的軌道前行。
第二,完善法制和工商管理制度的建設。法律的規定是民營企業應當遵循科學的社會責任取向的準則。在企業社會責任取向體系中,法律取向在責任取向體系中占據較高的地位,對構建科學的企業社會責任取向體系有積極影響。莆田市應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不斷完善法制和工商管理法規的建設,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對莆田市民營企業的違法行為,錯誤的社會責任取向,必須嚴格追究其法律責任;進一步健全監督、檢查、執法機構,為規范企業的行為和提高企業的道德水平提供法律保證。
第三,構建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取向評價體系。我國至今為止還沒有自己制定出一套通行的、受到群眾認同的企業社會責任取向標準,目前的社會責任及取向標準與認證等評價工作都是參照SA8000即“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等國際標準實施的,其可行性有限。因此,莆田市相關的部門應以當地民營企業的實際情況為依據,以市場環境為導向,參照西方國家社會責任取向標準與《勞動法》等相應法律法規,制訂一套立足莆田、服務莆田的企業社會責任取向評價體系。
第四,積極引導社會力量為建設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取向服務。在國外建設企業社會責任取向過程中,充分發揮各種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力量,但國內的非政府的社會力量影響有限,因此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促進第三方社會力量的發展,使其在莆田市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取向建設中發揮作用,促進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社會大眾和民營協會等社會團體的作用,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社會監督體系。
第五,改變企業家的經營理念,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取向。通過宣傳、教育、培訓等渠道,使得莆田市民營企業家全面認識到自己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責任與作用,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家轉變經營理念,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必須注重企業與社會、及環境的協調,實現“多元和諧”。
[1]周戈琳.金華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現狀與評價[J].時代經貿, 2010(16):49-50.
[2]馬燕君.論成長過程中的我國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