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萍
(濱州市開發區財政局 山東 濱州 256600)
中外財政審計制度的比較研究
周翠萍
(濱州市開發區財政局 山東 濱州 256600)
本文考察中西方現行財政審計制度,比較不同財政審計制度下審計的獨立性和財政審計權,分析財政審計制度變遷的主要途徑和主要影響因素,提煉出中國財政審計制度變遷的主線,形成對財政審計制度變遷規律的初步認識和把握。
財政審計制度;比較研究;財政審計權
國家審計活動總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進行的。不同的審計制度決定著國家審計的管理體制、組織結構、權屬劃分、主客體關系、基本程序和法律地位。財政審計制度產生于公共財政受托責任關系的確立,并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責任關系以及國家公共行政模式的演變而發展變化,呈現出不同的特性和內容,演變出立法型、司法型、獨立型和行政型四種財政審計制度模式。中國財政審計制度主體經歷了由皇權到民權的轉變,貫穿制度變遷的主線是維護中央的集權統治。
林玲(2006)[1]和余春華等(2004)[2]等專家學者對英國、美國、加拿大、意大利、德國、日本、瑞典等國家公共財政審計的范圍和內容做了研究,他們提出的觀點對于我國具有重要啟示作用。本文主要考察中西方現行財政審計制度,比較不同財政審計制度下審計的獨立性和財政審計權,分析財政審計制度變遷的主要途徑和主要影響因素,提煉出中國財政審計制度變遷的主線,形成對財政審計制度變遷規律的初步認識和把握。
在現今世界上己建立審計監督制度的160個國家 (地區),財政審計制度一般可分為四種類型,即立法型、司法型、獨立型和行政型。立法型,即財政監督權隸屬于代議機關,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司法型,即財政監督權隸屬于司法體系,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獨立型,即財政監督權獨立于代議機關、司法和行政之外,獨立展開審計,如德國和日本等;行政型,即財政監督權隸屬于政府,如前蘇聯、中國、韓國等。
1983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國家審計法》。根據《國家審計法》的規定,審計署隸屬于議會,獨立于行政部門,代表議會對政府進行監督,向議會報告工作,但議會并不干涉具體的審計工作。審計署的職責主要是“對各政府部門和其他公共機構進行財政審計,并向議會報告財政資金使用的合法性與有效性。”[3]審計署對政府財政的審計,主要包括財務審計和效益審計兩種。
法國現行的審計法院是依據1985年頒布的 《審計法院法》建立,隸屬于司法系統,是獨立于立法機構和內閣政府的一個司法機構。法國的審計法院主要是協助議會和政府監督公共財政資金執行情況。如發現不正常現象,有權與有關部門進行討論,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對公共會計做出處理決定。各級政府的決算、各部門的財務決算必須按時報送審計法院審查,并負責向審計法院提供有關情況。審計法院負責每年向議會提交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審查報告,報告公共財政資金在執行過程中是否得到各部門忠實的執行,有無違反的現象,是否達到預期的目的。審計法院具有高度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而且嚴格執法、對違法違規者處罰嚴厲是法國司法型公共財政審計制度的重要特征。[4]
根據《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和《聯邦審計院法》,聯邦審計院是德國最高審計機關,是最高聯邦機構之一,獨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是介于議會和政府之間的獨立機構,形成了人們常說的“第四種權力機構”。審計工作完全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審計機關獨立決定審什么、怎么審,獨立作出審計結論,不接受任何其它機關和個人的指令,不受任何訴訟程序的限制,可以隨時進行審計。在法律規定的職責范圍內,協助聯邦議會、參議院和政府做出決策。聯邦審計院擁有公正無私的調查權,但沒有處理權。聯邦審計院的一項特殊權利是向聯邦議院、聯邦參議院和各聯邦部長提供咨詢,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參與公共財政預算,即在預算編制之前參與財政政策的制定,對各部門提出的預算建議發表意見。
在韓國,國家審計權歸屬國家行政權,使審計具有了行政強制力。韓國的監查院審計,.被賦予了行政處理處罰權,包括收繳違規違法資金,決定暫緩撥款或停止撥款、罰款,決定移送、查封等內容。在審計執法過程中往往將處理問題與追究個人的責任結合起來。這些情況都說明了韓國的監查院審計具有行政執法性的特征。同時審計作為一項獨立的經濟監督活動,使其本身又具有了經濟監督性。因此這種特殊的行政體制和經濟制度使韓國的國家審計權具有行政執法和經濟監督雙重性質。
這一階段,審計工作的基本方針是“邊組建、邊工作”和“抓重點、打基礎”。由于審計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和完善,審計依據不夠充分,且被審計單位主要是下級政府的財政部門普遍缺乏自覺接受審計監督的意識,財政審計工作遇到了很大阻力,審計難、處理難一度成為困擾財政審計的突出問題。當時各級審計機關的財政審計工作,主要是根據國家財政經濟發展的需要,配合和協助財政、稅務、物價部門開展“稅收、財務、物價大檢查”。審計的主要目標是增加財政收入。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頒布,審計機關按照《條例》的規定,大規模地開展了對下級政府財政收支的審計,即“上審下”。自1990年開始,財政審計實現了從試點到全面鋪開,從依托其他檢查到獨立行使監督職能的跨越,徹底打開了對地方財政收支進行審計的局面。地方各級審計機關也普遍積累了一定的財政審計工作經驗,初步摸索出財政審計的基本工作思路。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財政審計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與審計條例相比,審計法實現了兩個突破:一是明確規定了審計署和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在本級政府首長領導下,對本級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監督,即“同級審”。自此建立起“同級審”和“上審下”相結合的財政審計監督制度,使得財政審計成為國家財政管理機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擴大了財政審計的領域,增強了財政審計的力度。二是實行了“兩個報告”制度,即審計機關要向本級政府提出對本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結果報告,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本級人大常委會提出審計機關對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財政綜合預算為主線,財政部門具體組織預算執行情況審計為主導,部門預算執行情況審計為基礎,其他財政收支審計為補充的預算執行審計工作體系。
從國外四種財政審計制度演進中,我們歸納出影響財政審計制度變遷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社會思想,即選擇立法、司法和獨立型財政審計制度的國家,均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公共權力分權與制衡思想的影響,都采取“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實行行政型財政審計制度的韓國、中國,則受集權思想的影響。二是經濟基礎,即財政審計制度作為上層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前提之一是私有制的建立,其發展也取決于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無論是以專制統治者為主導,還是以社會公眾為主導,各國的財政審計制度都是作為解決對財政的不信任、控制財政、保證財政體系健康運行的一種手段出現的。三是公共受托責任,即國家審計因公共受托責任關系確立而確立,并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責任關系的演變而發展變化,最終也將隨著公共受托責任關系的消亡而消亡。
審計獨立性,是指國家審計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專業判斷和發表審計意見時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不依賴和屈從于內外壓力和影響。審計是一項獨立的、專屬的經濟監督活動,必須由獨立于被審計單位的專職機構和專職人員進行。立法型財政審計制度下,審計機關依據法律賦予的權力獨立行使審計權,直接對代議機關負責,向代議機關報告,為代議機關提供服務。司法型財政審計制度下審計機關的權威性最強。審計機關以審計法院形式存在,擁有司法權,可以對財政違法行為及造成的損失進行審理和處罰,因而具有最高的權威性。獨立型財政審計制度超脫于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之外,保持中立地位,在不受任何一方影響的前提下存在,同時向代議機關和政府服務,地位更超脫,獨立性更強,利于客觀公正地履行審計職權。行政型財政審計制度下,審計機關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根據政府賦予的職責權限實施審計,并對政府負責。這種審計制度的本質是一種上級權力系統對下級權力系統的監督和管理—即審計機關代表更高層次的權力機關對公共財政進行監督和制約,審計工作能夠獲得政府的支持,但易受政府意志甚至官員個人意志的干擾,獨立性和權威性都比較弱。
無論采取哪種財政審計制度,審計與被審計單位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加上復雜的政治權力關系,都會對審計推進政府落實公共受托責任帶來很大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審計制度運行的效率。
審計權是法律賦予審計機關在履行職責中能夠行使的權力統稱。財政審計權是審計機關在監督公共財政中能夠行使的權力。在實行立法型公共財政審計制度的國家,財政審計權與立法權相結合;在實行司法型公共財政審計制度的國家,財政審計權與司法權結合;在實行獨立型公共財政審計制度的國家,財政審計權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而在實行行政型公共財政審計制度的國家,財政審計權隸屬于行政權。
財政審計權是一種有限的權力,其首要的作用是以客觀、獨立和公正的立場去審查問題和揭露問題,對公共資金使用責任進行檢查、鑒定和評價;其次才是對審計查出問題的處理,而處理權的予、權限大小以及如何行使,最終是由國家治理結構決定的。
[1]林玲.法國審計法院和歐盟審計院的財政監公機制的比較及啟示[J].審計月刊,2006(1):14-19.
[2]余春華,王俊.我國與發達國家財政審計的比較研究[J].學習與實踐,2004(12):25-28.
[3]曾慶勇.各國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比較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2008 (1):43-49.
[4]李倩.借鑒法國審計機制提高我國審計獨立性[J].商場現代化, 2007(1):58-60.
周翠萍(1975.5—),女,漢族,山東濱州人,濱州經濟開發區財政局。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