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寧夏分院 寧夏 銀川 750001)
簡·雅各布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指出城市的核心是“錯綜復雜的使用多樣化”,她將人在城市中的活動分為有意識的活動和附帶性的活動。有意識的活動包括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戲四大功能.附帶性的活動主要指在主要活動之外同時相繼發生的次要的偶發性的活動,如街道的安全,人的接觸等。城市生活的目標從本質上看,就是這些有意識無意識活動的順利實現。城市更新中高層建筑的建構應是這種功能實現的體現。具體說就是通過高層建筑使城市更加便于居住、工作、交通、為人們提供一個安全、合理便捷的人性化生存空間。
功能的多樣性是城市多樣化的基礎。不同功能的融合交匯往往產生部分之和大于整體的效應。各種功能的融合反映了不同功能內在的聯系。“古代城市在形成的時候,把人類社會生活的許多分散的機構集中在一起,并圍困在城墻之內,促進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融合過程。”“新的城市綜合體又能促進人類創造力向各個方向發展,城市有效的動員了人力……克服空間和時間的阻隔,加強了社會交往”。城市的本質就是把各自分散的沒有關聯的各個功能凝聚在一起,使之具有特定的功能。功能之間可以相互激發,因為人的聚集會促進各項活動的發展。
提高城市的運轉效率,是每個城市在自身形態發展中重點考慮的目標之一。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浪潮中,提高競爭力是每個城市孜孜以求的目標,而較高的運轉效率正是城市競爭力的一項體現。
城市功能、城市結構布置是由城市發展的狀態所決定的。這種關系往往是建立在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之上的。這時城市的整體布局、人口規模、經濟活動、交通組織、城市建筑趨于平衡狀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高層建筑的興超,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城市的功能組織結構同高層建筑的矛盾日益的突出,同時城市的功能結構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不斷變更.高層建筑如不適應這尸要求則還可能破壞城市發展所建立的新的平衡機制。
對城市而言,高層建筑的建立對原有的城市功能結構產生很大的壓力,如高層建筑所帶來的較大的交通流量、高層建筑所要求的完善的基礎設施,都與城市的功能有密切的關系。高層建筑改變了人類活動的模式,除去了一些小規模的城市活動使城市功能進行重組,在帶來直接效益的同時,也往往使區域缺少人情味。
同時,高層建筑布局上如不合理,還可造成同城市功能的脫節,引起建筑功能不能有效的發揮。因而,處理好高層建筑與城市功能的關系是城市更新中建筑高層的重要問題。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量美國和歐洲的城市在現代主義宣揚“功能分區”原則下漸漸喪失了城市活力,“郊區化”現象嚴重。不同功能性質的建筑分開設置使得建筑脫離了城市的有機整體。為了尋求城市的復興,各種建筑綜合體應運而生。它的出現修正了過細的功能劃分,要求建筑(群)具有多種功能的聯接或復合,從而在一棟建筑物或是緊密聯系的建筑群中產生“激發功能”。激發功能是一個系統概念,指的是功能在相互組合后,職能相互交疊,產生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集聚效應。
建筑綜合體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原來只是簡單的疊加(如居住+商業),到后期就發展到各種主題綜合體(交通樞紐綜合體、文化娛樂綜合體、商業綜合體等)。現在,這已經成為高層建筑的一個發展趨勢。由于綜合體內部功能的復雜,所需面積較大,故多采用豎向組織的方式,促進了高層建筑的功能多元化。對于城市而言,由于綜合體強調建筑使用功能的整合和并置,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因此有效的降低了人們對公共和私人交通的依賴,有利于城市節能,而且在更大尺度上大型綜合體往往能夠成為再現城市活力的中心。
3.2.1 獨立垂直的方式
這是高層建筑組織功能的基本模式,通過垂交通體系在豎直方向上將建筑功能疊加。
3.2.2 并置的方式
這是一種變化的垂直式供了個組織方式,密集的城市功能分散在兩棟或是幾棟高層建筑中,但是建筑與建筑之間通過有效的方式形成有機的功能整體。
3.2.3 并置高層的聯接方式可以多樣化
杭州市民中心的設計中,高層建筑的功能不僅在底部被整合在一起,同時在頂部也被環形的方式組織起來。該建筑位于錢江新城核心區,用地面積22公頃,建筑面積約40多萬平方米。設計以“城市之心”立意,以圍合造型表現城市標志,符合政府建筑平穩莊重的形象,因而具有了較強的親民性。
3.2.4 其他方式
庫哈斯這樣批判過高層建筑設計的現狀——當高層建筑拔地而起的時候,就是人類創造力的轟然倒下的時候。他之所以這樣評價高層建筑,主要針對的就是高層建筑功能組織方式的單一。然而我們仔細考察各種不同高層建筑的生成方式,還是可以發現高層建筑的功能處理(主要指的是垂直向度)并不是簡單的搭積木的游戲,還是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和類型差別的,尤其是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和建筑設計思維的改變,高層建筑正在突破原來的瓶頸,走向更為廣闊和自由的天地,這樣一種變化也將深刻的改變城市的面貌。
交通設施與高層建筑結合是人們觀念的變化和交通技術進步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們逐漸意識到:交通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積極的城市要素。現代化的交通穿過高層建筑,往往可以形成城市綜合體,使得城市的多種功能混雜在一起,城市交通所帶來的大量人流,自然會引起零售商業的興趣,同時也會吸引各種服務設施,加上現代交通的巨大尺度和速度感,給城市帶來了強烈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場景。
香港的九龍超級交了一個各類交通與高層建筑結合的集大成者。它是香港機場至中環的最大的一個車站,占地13.4公頃,包括機場快線、停車場、巴士、的士站,大量的居住商業和娛樂設施,這些功能分布在22座大廈中,其中包括18幢住宅,2幢辦公樓,一座綜合用途的大廈和一座酒店。
總之,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導致城市生存環境的惡化,從危害人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需求發展到整個社會的矛盾,城市和建筑環境的改善迫切需要自然的調節,應當說從工業革命以后,人類技術能力提高而引發人與自然的矛盾激化,從而使人們把逐步把自然和生態因素作為評價城市空間和建筑環境的重要標準之一。
[1]陳宇.城市景觀的視覺評價[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2]韓冬青,馮金龍.城市建筑一體化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3]劉捷.城市形態的整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4]馬武定.城市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5]覃力.日本高層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