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凌云
(河南省柘城縣農業局,河南 柘城 476200)
柘城縣位于河南省東部,自然條件優越,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為了調整種植業結構,增加廣大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近幾年來,柘城縣示范、推廣了多種間套模式,其中“小麥-冬菜-三櫻椒-玉米”的模式推廣面積較大,效益顯著,該模式一般每667m2小麥產量350~400kg、冬菜產量100~150kg、三櫻椒產量200~250kg、玉米產量300~350kg,可以增加產值2000~2500元。
該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土地的綜合經濟效益。還可以錯開農時,有利于解決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爭地的矛盾。
玉米是喜光喜溫喜肥作物,而三櫻椒雖是喜溫喜光作物,但不喜強光和高溫,玉米和三櫻椒套種可以實現高、低稈作物優勢互補,充分發揮高稈作物的邊行優勢;同時玉米可以為三櫻椒遮一部分光,降低夏季田間溫度、改善小氣候,減輕三櫻椒“三落”(落葉、落花、落果)現象和日灼病,從而有利于提高三櫻椒單株產量。
每個播帶2.2~2.65m,播種6~7行冬小麥,小麥行距44cm;麥播后,在小麥行間播種冬菜,翌年4月上、中旬冬菜收獲,4月底至5月上旬于小麥行間正中移栽一行三櫻椒,每個播帶移栽4~5行三櫻椒,留一行空檔,小麥收獲前7~10d于所留的小麥空檔內點種一行玉米。
3.1.1 選用品種 冬小麥品種宜選用矮稈、早熟、高產品種如矮抗58、新麥18等,播期一般在10月15日~25日,每667m2總莖數15~20萬頭。
3.1.2 整地施肥 整地時,要施足底肥,做到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注意氮、磷、鉀配比,一般每667m2施優質農家肥4000~5000kg、碳酸氫銨60~75kg、過磷酸鈣60~75kg、氯化鉀15~20kg、硼鋅肥1~1.5kg;或者每667m2施小麥專用配方肥50kg。春季要早防紋枯病,小麥生長中后期要搞好“一噴三防”和肥水管理。
3.1.3 病蟲害防治 整地時搞好土壤藥劑處理預防地下害蟲,每667m2用3%辛硫磷顆粒劑3kg,均勻撒地表后翻入土壤。為預防苗期病害,還要進行藥劑拌種,拌入殺蟲劑的同時,每20kg種子用適樂時乳油20g拌種,可有效預防紋枯病、全蝕病的發生。
麥播后,于小麥行間播種冬菜,在本地區比較適宜的蔬菜品種有菠菜、芫荽、蒜苗、冬青菜等。
3.3.1 育苗移栽,合理密植 翌年3月上中旬,選擇地勢高燥,背風向陽地塊,采用陽畦或小拱棚育苗,每667m2栽植三櫻椒需苗床20~25m2,播種量150g左右。育苗時,用肥土與腐熟的牲畜糞按7∶3比例配成營養土,每10m2營養土加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各含15%)1.5kg、硫酸鋅30g、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g,將營養土摻勻、攤平、踩實、澆透,在水未下滲完時,每10m2床面,用40%甲基異硫磷10mL對水10kg均勻澆在苗床內。待水全部下滲后播種,在種子上覆蓋細干土0.7~1cm。然后噴灑辣椒苗床專用除草劑,蓋上一層地膜,再插入棚架后覆上棚膜,四周用土封嚴。一般出苗前不放風,待長出4片真葉后再放風。3~4片真葉間苗,苗距4~5cm。要加強苗床管理,及時放風、揭膜、除草、防治病蟲害。待苗高15~20cm,展開葉12片以上時移栽(一般苗齡60~80d)。定植時株距15~20cm,每667m2栽植8000~10000株。
3.3.2 肥水管理 三櫻椒高產栽培,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基肥與追肥比例7∶3。每667m2底施農家肥3000kg左右,三元復合肥(氮、磷、鉀各含15%)50~60kg。
三櫻椒定植后,需連澆兩水,確保成活,促苗早發。之后根據土壤墑情,干旱時小水勤澆,苗期地表達到見干見濕,切忌大水漫灌。三櫻椒抗逆性較差,喜溫但不喜漬,較耐旱,若田間積水半天以上就可能造成三櫻椒死亡,所以在雨季要搞好田間排水,切實做到旱能澆、澇能排。
3.3.3 防病蟲害 三櫻椒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疫病、病毒病等,由真菌性病害引起的炭疽病、疫病等可選用58%雷多粉600倍液,或72.2%普力克600倍液噴灑;由細菌性病害引起的如瘡痂病、軟腐病等可選用72%農用鏈霉素4000倍液,或77%可殺得1000倍液噴灑;由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可選用病毒A6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粉劑1500倍液噴灑,同時加入吡蟲啉或啶蟲咪以殺滅傳毒害蟲。用藥時應選用2~3種,交替或混合使用,7月上旬到8月下旬,有病無病均需7~10d噴一次藥。
3.4.1 品種及密度 玉米宜選用適于套作的如先玉335、農華101等品種,株距以18cm為宜,可采用三角定苗的方式,每667m2留苗1800株左右。玉米必須是單行種植。
3.4.2 田間管理 套種的玉米蟲害發生較重,要加強病蟲害防治和肥水管理。玉米成熟后要及時收獲,并將秸稈砍掉,以免影響三櫻椒后期的光照。
[1]孟憲政,左雙喜,袁海波,等.高粱、大豆間作套種試驗[J].種業導刊,2007(01):30.
[2]董華芳,吳昊,許延波,等.番茄-玉米間作效益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15):99.
[3]任洪達,姜振霞.春小麥與春玉米間作高產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06(03):32.
[4]鄭麗敏,牛永鋒,柴瑞娟,等.小麥套朝天椒間作玉米高效栽培模式初探[J].種業導刊,2006(05):42-43.
[5]李紅梅.花生-芝麻間作模式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07):53.
[6]陳鑫偉,王艷敏,張福娟.大豆與高粱間作套種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20):62.
[7]吳紹山.辣椒與玉米間作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128.
[8]霍保安.豆科與禾本科間作套種高效節氮理論基礎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03):128.
[9]陳泰軒.一年三熟間作套種立體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種業導刊,2007(03):15-17.
[10]郭霖,李碧芹,張勝利.大棚青椒苦瓜間作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0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