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術期刊《理論與應用遺傳學》日前在線發表了河南省農科院研究員盧為國關于大豆蛋白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盧為國在以《大豆中控制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數量性狀基因定位》為題的研究論文中,報道了兩個大豆水溶性蛋白的QTL位點,根據目前的文獻檢索結果,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
大豆是人類重要的蛋白來源,大豆蛋白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加工領域,黃淮地區是我國高蛋白大豆產區。大豆分離蛋白是一種高附加值產品,但黃淮地區的大豆在提取分離蛋白等高附加值產品時存在得率較低的問題。
據研究人員介紹,之所以會出現得率較低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黃淮地區大豆中的水溶性蛋白含量較低。因此,發現控制大豆水溶性蛋白含量的基因,通過遺傳改良方法培育高水溶性蛋白對于提高整個黃淮地區的大豆品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針對該問題,以盧為國為首的河南省農科院大豆研究團隊,利用高蛋白×低蛋白組合衍生的重組自交系,通過多年多點試驗,在大豆第8染色體上定位了2個控制水溶性蛋白含量的QTL位點(qsp8-4與qsp8-5),可在多個環境中表達,最高可解釋表型變異18.2%。
盧為國告訴記者,育種專家可以利用這2個位點開展標記輔助選擇,培育具有高水溶性蛋白特性的大豆品種,從而進一步提高大豆蛋白品質。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的資助,盧為國為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中國科學報)
最近,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課題組有關水稻株高表觀遺傳調控的研究結果被國際知名刊物《植物細胞(ThePlantCell)》期刊接受。該研究首次報道了表觀遺傳修飾對水稻株高和花器官發育的重要作用,揭示了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之間的關聯,為進一步研究表觀遺傳修飾對水稻生長發育的調控機制奠定了基礎。
水稻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強大,一般比亞種內雜交水稻產量潛力高10% ~30%,但秈粳亞種間雜種存在半不育、超親晚熟和株高超親等問題,嚴重影響其在生產上的利用。萬建民課題組通過表觀遺傳調控研究發現了一個顯性矮稈突變體Epi-df,具有較強的降稈能力,有望在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中解決F1代株高偏高問題。
(中國農業新聞網)
為攻克膜下滴灌種植水稻的世界難題,從2004年開始,天業集團專門成立項目組,連續進行了五年的田間實驗,2008年小面積試驗成功后,2009年進行大田示范,2011年2月“水稻直播膜下滴灌旱作栽培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隨著“十二五”農村領域首批啟動國家“863計劃”課題的實施,天業集團在石河子市北工業園區天業化工生態園建設了40hm2膜下滴灌水稻示范基地。天業集團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資源進行試驗,從300多個品種中篩選出多個適合膜下滴灌栽培模式的水稻品種。水稻膜下滴灌節水栽培技術,突破了傳統種植水稻的“水作”方式,全生育期無水層、不起壟,每667m2灌溉用水從2000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800立方米,節水60%,特別是大田水稻直播技術的應用,去掉了育秧和移栽環節,每667m2降低生產成本176元,提高土地利用率10%。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