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景英,周新保
(河南省種子管理站,河南 鄭州 450046)
2012年河南夏糧生產再奪豐收,實現連續九年增產,這對應對國際糧食危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重大。夏糧豐收除政策激勵、物質保障、技術推廣等因素外,優良品種的增產作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合理選擇和科學布局利用品種,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是河南省小麥奪取豐收的關鍵。在各市品種考察的基礎上,經過有關專家論證,提出河南省2012年小麥品種利用暨秋播布局意見,供各地選擇和利用品種、制定品種布局意見時參考。
據各省轄市統計匯總,目前全省種植面積超過0.07萬hm2(1萬畝)的品種有103個,其中種植面積超過0.67萬hm2(10萬畝)的品種有60個,超過6.67萬hm2(100萬畝)的品種有13個,超過33.33萬hm2(500萬畝)的品種有5個。
矮抗58面積186.67萬 hm2(2800萬畝),比2011年的179.33萬hm2(2690萬畝)增加7.33萬hm2(110萬畝),增幅3.8%;周麥22面積73.33萬hm2(1100萬畝),比2011年的64.87萬hm2(973萬畝)增加8.47萬 hm2(127萬畝),增幅13%;鄭麥366面積70.47萬hm2(1057萬畝),比2011年的67.67萬 hm2(1015萬畝)增加 2.8萬 hm2(42 萬畝),增幅4.1%;西農979面積51.27萬hm2(769萬畝),比2011年的43.4萬hm2(651萬畝)增加7.87萬hm2(118 萬畝),增幅 18.0%;眾麥 1 號面積34.47萬hm2(517萬畝),比2011年的21.2萬hm2(318萬 畝 )增 加 13.27 萬 hm2(199 萬 畝 ),增 幅63.0%。這五大品種的推廣種植面積占全省小麥面積的70.0%。
鄭麥9023面積18.73萬hm2(281萬畝),豫麥49-198面積18.4萬hm2(276萬畝),洛麥23面積10.87萬hm2(163萬畝),許科1號面積8.67萬hm2(130萬畝),周麥16面積8.53萬hm2(128萬畝),衡觀35面積8.2萬hm2(123萬畝),偃展4110面積8.2萬hm2(123萬畝),洛旱6號面積7.87萬hm2(118萬畝)。這八個品種的種植面積占全省小麥面積的15.0%。
以矮抗58為首的種植面積超過33.33萬hm2(500萬畝)以上的占麥播總面積的70%以上,主導品種的利用對確保小麥生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各地在科學利用主導品種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選擇搭配品種,做到半冬性與弱春性品種的搭配,高產與優質品種的搭配,水地與旱地品種的搭配,充分發揮各類品種的優勢,為提升河南省小麥產量和品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鄭麥366、西農979、鄭麥9023等優質強筋小麥在河南省已穩定種植多年,新麥26、藁優2018、洲元9369、西農3517、鄭麥7698等一批優質強筋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擴大了優質麥群的隊伍,使農民有更多的選擇。同時,河南各地開展的高標準糧田建設,為綜合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創造了條件。糧食加工企業的積極參與,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促進了優質麥生產向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方向發展。
河南省半冬性品種種植面積已占河南省小麥播種面積的90%以上,比上年度又提高了5%左右。半冬性小麥在河南的大面積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河南省小麥生產的抗寒能力,保證了高產穩產目標的實現,但全省秋作物類型眾多,特別是騰茬較晚的棉花、紅薯等作物還有一定的種植面積,一味地擴大半冬性品種的面積,不利于品種的合理利用,因此,晚茬地和豫南地區要保持一定的弱春性品種面積。
近幾年新審定的一批新品種如平安8號、豫教5號、lk198、豐德存麥1號、許科316、豫農416、周麥24、花培8號、中育12等在生產上均有較好表現,發展態勢良好,各地應積極開展新品種示范工作,搞好與之配套的栽培技術研究,良種配良法,充分發揮新品種的增產增收作用。
矮抗58: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根系活力強,冬季抗寒性好,矮稈抗倒,成穗率高,成熟期耐高溫,豐產穩產性好。高抗白粉病、條銹病和葉枯病,中抗紋枯病,感赤霉病,2012年在豫南、豫東南發生赤霉病較重。該品種連續四年成為河南省第一大小麥品種,在山東、安徽、江蘇、陜西等周邊省份推廣面積較大,2012年秋播布局中應穩定發展為主,適當控制赤霉病易發生區種植面積。
周麥22:屬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種。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節遲,兩級分化快,莖稈粗壯,抗倒伏能力強;灌漿速度快,熟相好,對肥水要求較高,增產潛力大,是創高產的理想品種。抗條銹、白粉、葉銹和葉枯病,感赤霉病、紋枯病,花粉對低溫敏感,成熟偏晚。該品種是河南省第二大小麥品種,2012年秋播布局中應穩定發展。
鄭麥366:屬半冬性優質強筋中熟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春季起身快;株型緊湊,株高適中,抗倒性好,穗層整齊。中抗條銹、葉銹、白粉病,感紋枯病、赤霉病,抗倒春寒能力較差。該品種品質指標均衡,加工品質優良,適于訂單農業種植,2012年秋播布局中應以豫中西部地區、豫北部地區優質強筋麥區種植為主。
西農979:屬半冬性中早熟優質強筋品種,冬季抗寒性好,分蘗力強,抽穗早,成穗率較高,灌漿速度快,抗倒春寒能力差,抗倒伏能力一般,2012年在豫中、豫南部地區田間赤霉病發病輕。該品種是河南省第四大小麥品種,2012年秋播布局中應在豫中、豫東南部地區推廣種植。
眾麥1號:屬半冬性中穗中晚熟品種。抗寒性強,春季發育穩健,較耐倒春寒,分蘗力強,結實性好;株型緊湊,莖稈粗壯,較抗倒伏;后期灌漿快,籽粒飽滿,豐產穩產,成熟落黃好。感白粉、條銹病,2012年大田赤霉病發病較輕。該品種為河南省第五大品種,2012年秋播布局中應在豫南、豫東南部地區擴大種植面積。
鄭麥9023:屬弱春性優質強筋早熟品種。該品種具有株型緊湊、灌漿快、成熟早、落黃好、籽粒飽滿度好、品質優、綜合抗性好等特點,2012年在河南省沙潁河以南種植赤霉病發生較輕,各種病害均較輕發生,在豫中、豫南地區仍將是主導品種,預計秋播種植面積會穩中有升。
豫麥49-198: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幼苗生長健壯,分蘗成穗率高,抗寒性好,株型緊湊,長相清秀,根系活力強,耐旱,灌漿速度快,籽粒飽滿,2012年田間表現病害較輕。主要分布在豫北和豫西麥區,秋播種植面積會相對穩定。
洛麥23號: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苗勢壯,成穗率較高,穗層整齊,株型緊湊,植株較矮,抗倒伏。冬季耐寒性較好,春季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病性中等,對肥水敏感,后期有早衰、穎枯現象,在河南省的東南部有一定種植面積。
許科1號:屬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種。冬季抗寒性好,返青起身快,分蘗力較強,莖稈粗壯,較抗倒伏,抗病能力一般,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2012年大田生產中赤霉病較輕。在豫東南、豫西部地區有較大種植面積,
周麥16:屬弱春性大穗型中早熟品種。苗期生長健壯,抗寒性較好,耐倒春寒能力偏弱;株型緊湊,抗倒性較好;穗層整齊,成穗率較高;后期根系活力強,耐后期高溫,豐產性好。高抗稈銹病,中感條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感葉銹病和赤霉病,2012年各地赤霉病發生較輕,主要在豫北、豫中和豫東南部地區利用。
周麥23:屬弱春性中熟品種,幼苗半直立,長勢較強,抗寒能力強,分蘗力強,成穗率一般;春季起身拔節晚,抽穗較遲;株型半緊湊,莖稈有彈性,較抗倒伏;后期根系活力強,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平安8號:屬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種。抗寒性好,分蘗力強,春季返青起身慢,長相清秀,葉片短寬上沖,穗下節長,下部葉片偏小,行間通透性好,結實性好,根系發達,耐后期高溫,產量三要素協調,豐產、穩產性好。
洛旱6號:屬半冬性中熟旱地品種,幼苗長勢健壯,抗寒性較好,分蘗力中等,起身早,抽穗揚花早,成穗率較高,穗層整齊,穗粒數較多,株型緊湊,莖稈粗壯,抗倒性較好,籽粒飽滿度好,2012年在旱地種植表現較好。
衡觀35:屬半冬性中早熟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對春季低溫干旱天氣敏感;株型緊湊,莖稈彈性好,較抗倒;穗粒數多,每667m2成穗較多,耐后期高溫,成熟早,落黃好。易感赤霉病、葉枯病。生產利用時注意后期防病,在倒春寒易發地區慎用。
lk198:屬弱春性中大穗中熟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弱,分蘗成穗率一般,春季發育快,抽穗早;株型適中,抗倒伏能力一般,籽粒飽滿度較好,后期耐高溫,成熟落黃好。在高水肥地中晚茬地種植有較好利用價值。
豫教5號:屬半冬性中穗型中熟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春季生長發育穩健,對倒春寒不敏感;株高適中,籽粒均勻,商品性好。中抗白粉病,高抗條銹、葉銹和紋枯病,后期葉片失綠,對產量有一定影響。
中育12:屬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種。冬季抗寒性好,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株型松緊適中,植株較高,抗倒性一般;穗層整齊,結實性好,成熟落黃好。抗白粉病、感赤霉病,倒春寒對其結實性有一定影響,北中部高水肥地利用較好。
新麥26號:屬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優質強筋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分蘗力較強,成穗率高;株型較緊湊,株高適中,抗倒性較弱,產量三要素協調,籽粒品質優良。對紋枯病、條銹病有較好抗性,感葉枯病和白粉病。生產利用時應控制群體,預防倒伏。
豐德存麥1號:半冬性中晚熟強筋小麥品種,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強,分蘗力強,每667m2成穗較多,根系活力好,較抗倒伏,耐旱,耐后期高溫,抗條繡和紋枯病,成產三要素合理,豐產、穩產性好,秋播面積將穩中有升。
泛麥8號:屬半冬性中晚熟品種。分蘗成穗率高,株型略松散,較抗倒伏,穗層整齊,籽粒飽滿,成熟落黃好。高抗葉銹病,中抗條銹、葉枯病,中感白粉、紋枯病。2012年田間表現較好,預計秋播面積會擴大。
許科316:屬半冬性中熟品種。冬季抗寒性好,分蘗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節較早;株型緊湊,莖稈粗壯,較抗倒伏,籽粒飽滿度好;根系活力強,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中感白粉病和條銹病,2012年赤霉病發病輕,在各地均有較好表現。
花培8號:屬弱春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種,春季起身拔節較快,每667m2成穗數一般;株型緊湊,抗倒伏,灌漿速度快,穗粒重高,產量潛力大,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生產利用時應適當增加播種量,發揮其大穗大粒的優勢。
另外,在新品種展示和大田生產中鄭育麥9987、洛麥22、焦麥668、周麥24、豫農416、漯麥9號、淮麥25、汝麥0319、懷川916、04中36等品種也有較好表現。
2012年秋播品種布局利用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科學選擇、適應生態、合理布局,做到高產與優質相結合、抗病與廣適相結合、良種與良法相結合。一是要保持主導品種的相對穩定性,進一步發揮其增產優勢作用;二是要加快新品種示范推廣步伐,充分挖掘品種的增產潛力;三是要以半冬性品種為主導,搭配利用好弱春性品種,兼顧好品種的豐產性、抗逆性和穩產性,不斷培育與生態類型相適應的區域生產優勢;四是要堅決壓縮生產上推廣面積小、產量低、種性退化和抗性下降的老品種,加快新品種推廣步伐。
4.2.1 中北部麥區 包括沙河以北的鄭州、漯河、許昌、平頂山、洛陽以及黃河以北水澆地。該區域生產條件較好,灌溉面積較大,產量水平相對較高,抗災能力較強。品種利用時應盡量選擇半冬性、優質高產品種,熟期以中熟為主,可根據茬口適當搭配弱春性品種。
4.2.2 東南部麥區 包括商丘、周口、開封等市,該區域生產水平也較高,但春季倒春寒發生機率較大,品種利用時盡量選用春季發育平穩、抗倒春寒能力較強、抗倒性較好、抗白粉病和銹病、抗赤霉病的半冬性品種為主,合理搭配弱春性品種。
4.2.3 南陽盆地麥區 該區是盆地氣候,灌溉條件相對較弱,小麥生育后期氣溫高,銹病發生較重。品種布局時要考慮半冬性品種與弱春性品種的合理搭配,要注重抗條銹病品種的推廣,選用半冬性品種要注意品種的早熟性。
4.2.4 信陽稻茬麥區 包括信陽市以及南陽、駐馬店市南部以稻麥結合的地區,該區域降水量較大,田間濕度大,病害發生重,品種布局時應以弱春性品種為主,注重選用耐漬性好以及抗紋枯病、赤霉病的品種。
4.2.5 旱作麥區 包括洛陽、三門峽、濟源、平頂山、鄭州等中西部淺山和丘陵地區,該區域灌溉能力差,小麥生長靠自然降水維持。布局時應注重選用耐旱性好的半冬性品種。
4.3.1 豫北麥區 中早茬品種以矮抗58、周麥22、鄭麥366、周麥18、周麥16為主,搭配種植眾麥1號、溫麥19、新麥26、平安8號、豫農949、豫麥49-198、泛麥8號、中育12、漯麥9號、百農160、豫教5號等;晚茬品種以周麥23、眾麥2號、偃展4110為主,搭配種植豫麥70-36、花培8號、平安6號、平安7號、西農9718等。
4.3.2 豫中部麥區 中早茬品種以矮抗58、周麥22、周麥18、鄭麥366、周麥16、新麥18、西農979、豫麥49-198為主,搭配新麥26、漯麥8號、許農5號、許科1號、溫麥19、新麥19、中育12、花培6號,示范周麥24、藁優2018、豫教5號、汝麥0319、豫農416等品種;晚茬品種以鄭麥9023、洛麥24、平安6號、04中36、開麥20為主導品種,搭配種植周麥23、西農9718、平安7號、lk198、鄭麥7698等。
4.3.3 東部麥區 中早茬品種以周麥22、眾麥1號、矮抗58、周麥18、西農979、百農160、豫麥49-198為主;搭配種植周麥16、平安8號、豐舞981、泛麥5號、新麥26、周麥24、泛麥8號、漯麥9號、豫農202、汝麥0319、示范種植豫教5號、洲元9369、豫農416、開麥21等品種;中晚茬品種以太空6號、眾麥2號、周麥23、周麥25、金豐3號、新麥208、04中36為主;搭配lk198、鄭麥7698、花培8號等品種。
4.3.4 南陽盆地麥區 南部地區以弱春性品種為主,搭配種植半冬性早熟品種。主導品種以鄭麥9023、04中36、鄧麥996、先麥8號、新麥21、開麥20、宛麥19,搭配種植西農979、衡觀35、豫農949等品種;北部地區以半冬性早熟品種為主,搭配種植弱春性品種,主導品種以西農979、衡觀35、豫農202、豫農949、矮抗58;搭配種植鄭麥9023、新麥21、宛麥19、開麥20等品種。
4.3.5 信陽稻茬麥區 主導品種以豫麥18-99、鄭麥9023、偃展4110、西農979、揚麥15為主,搭配豫麥70-36、鄭麥004、金豐3號、新麥208、鄭麥366、周麥21、項麥969、泛麥5號。
4.3.6 旱作麥區 主導品種以洛旱6號、洛旱7號、偃佃9433、豫麥41、長旱58、鶴麥2號為主,搭配推廣洛旱8號、漯優7號、西農928等品種,示范洛旱10號、洛旱12、豫農4023、太學12等品種。
[1]毛景英,劉桂珍,張慧.2011年河南省小麥品種利用及秋播布局意見[J].種業導刊,2011(07):5-9.
[2]劉桂珍,時小紅,雒峰,等.2011年河南省秋作物主要品種評價及2012年品種布局利用意見[J].種業導刊,2011(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