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瑞玉于建芝
〔1.連云港質量技術監督局,江蘇連云港222003〕
〔2.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3〕
探討我國棉花產業健康發展的途徑
■ 戴瑞玉1于建芝2
〔1.連云港質量技術監督局,江蘇連云港222003〕
〔2.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江蘇連云港222003〕
棉花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也是僅次于糧食的第二大農作物,棉花是涉及農業和紡織工業兩大產業的重要商品,是1億多棉農收入的重要來源;是紡織企業生產的主要原料和出口創匯的重要商品。但是,棉花具有區域生產、全國消費、季節收購、全年使用、商品率高(90%以上)、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大等其他許多農產品所不具備的特點。棉花的產量受種植面積和自然因素影響大,棉花質量受人為因素影響大,棉花的價格受棉花供求關系影響變動較大,最終導致棉農的收入減少或影響到紡織工業的正常發展。
我國既是產棉大國,又是用棉大國?!笆中氖直扯际侨狻保认M揶r增收,又希望棉紡織加工企業增效,如何有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實現雙贏和多贏是一個重大而急迫的研究課題。本文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我國棉花產業健康發展的途徑。
激烈的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促使我國農業在生產、貿易、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調整,以適應國際化的要求,所以農業部對農業進行了戰略性結構調整,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之一是指種植業結構調整。主要是針對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以及園藝作物的產業、產品結構調整,重點是在總量平衡的基礎上,對種植業產品品質、質量進行調整,調整重點是壓縮低質糧、棉、油產品生產,擴充名優和專用性產品生產。在政策調整上,對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政策導向。
農業結構調整政策的重點是處理好糧、棉、油生產的問題。糧、棉、油政策調整的基礎,要基于以下幾點:第一,要確保糧、棉、油生產能力。解決糧、棉、油問題首先要立足于國內資源,實現基本自給,同時利用國際資源,進行品種和豐欠年間調劑。第二,要調整生產糧、棉、油結構。第三,提高科技對糧、棉、油增長的貢獻率。新農業法指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
進一步推進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是對重要物資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實行市場化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是繼續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重大步驟,對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它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棉花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有利于促進棉花生產結構的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支持棉紡企業擴大出口,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有利于促進棉花企業加快自身改革,真正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有利于降低銀行信貸風險,減輕國家財政負擔。通過深化改革,打破壟斷經營,鼓勵公平競爭,規范市場秩序,提高調控效率,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棉花企業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促進棉花生產和紡織工業健康發展。
按照國家確定的改革方向,棉花流通新體制下一步改革應著力圍繞“實現規?;a銷、建立規范化機制”的這一目標,突出重點,切實抓好棉農補貼,發展棉農合作組織等措施。
產品質量是核心競爭力,世界棉花市場的競爭主要是棉花質量的競爭。積極探索和盡快建立棉花流通企業質量信用體系,是促進和提高棉花流通領域各相關主體質量信用意識和質量信用水平的需要,是整頓和規范棉花流通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建立棉花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方面,是推動棉花質量監督監管模式轉變的重要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棉花流通企業質量信用體系已初具雛形,各地方圍繞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等,來推動企業質量信用制度建設。從全程監控到棉花收購、加工企業質量保證能力基本情況數據庫的建立,企業基本信息、生產加工設備、質量保證條件以及質量監督檢查情況等每一項數據都會影響企業的信用程度。
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增加并加快發放棉花進口配額。配額管理辦法應由現在的分配制改為領用制,讓有實力的企業多拿到配額,國家實行總量控制。為了保證國內棉花市場的正常供應和出口市場不萎縮,確保棉農的長遠利益,國家應采取相應的措施緩解棉花供求矛盾。在棉花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當年度的棉花進口配額,既解決了企業生產用棉,又補充了工業庫存。
面對“我國棉花企業的整體水平不高,實質性產品(又稱核心產品)檔次較低,質量較差,服務質量意識較弱,導致顧客不滿意”這一事實,要想贏得顧客,應該實施顧客滿意度營銷戰略。顧客滿意度營銷戰略的基本思想是:企業的所有營銷活動都必須以顧客滿意為行動指南。企業作為經營者必須進行角色更換,要從顧客的角度、用顧客的觀點和利益來分析和考慮市場需求和消費者需要。這一營銷戰略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就是要把顧客的各種需求作為企業開發新產品的源泉,進而在產品的功能、價格設定、分銷渠道、售后服務等方面以便利顧客為原則,讓顧客最大限度地感到滿意,促使企業從產品開發、售中服務、售后服務等環節及時跟蹤研究顧客的滿意程度,并根據研究結果及時改進企業目標,調整企業營銷環節,使企業通過顧客滿意的口碑,傳播企業良好的形象,擴大顧客隊伍。
棉花企業在棉花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的今天,在向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轉變過程中,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機遇中,全面導入市場營銷戰略,必將提高棉花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促使棉花企業及早走出困境,再創佳績。
當前,全球農作物生產已經從過去的產中科學化為主向產前信息化、產后市場化和質量標準化方向過渡。我國的棉花產業迫切需要建立價格預警機制,科學準確的產前信息預測系統,讓棉花種植和市場運作均建立在對全球市場進行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從而保持年產量的相對穩定,市場供需的相對平衡,形成良性的產業發展態勢。就目前而言,廣大棉農本身沒有接受瞬間價格信號的能力,需要棉花協會為棉農和棉花加工企業之間搭建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
我國棉花產業在棉花交易市場調節成熟后,啟用棉花期貨市場調節,通過棉花交易市場和棉花期貨市場發揮的積極作用,不斷完善棉花的價格體系,盡快融入全球定價體系。國家儲備也要把對整個棉花市場的放大和乘數效應作為首要考慮因素,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而不是單純考慮量的增減。在操作上,收儲宜采取掛牌招標的辦法,拋儲也要堅持競價拍賣的辦法,增強儲備調控的全面性、前瞻性、靈活性。
美國棉花體制中,市場居基礎和支配地位,政府則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起導向作用,棉花供求和價格主要由市場決定,政府重視并制定、實施棉花調控政策。調控的手段分經濟和法律兩種,調控的范圍從棉花生產擴大到流通、科研、質量控制等領域。有關實施政府項目和規范市場各主體行為的法律,是政府介入棉花市場的主要依據,建立生產者收入支持制度和信息發布制度,是其最基本的介入方式。
隨著我國棉花產業市場體系的逐步完善和發展,市場信息的高度公開化、透明化,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融合,我國棉花產業將駛入健康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