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黎 健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對生產、交換、消費的一般關系作了十分精彩的論述,提出了原創性的消費理論,并深入闡述了為什么“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滿足消費”、“消費的需要決定著生產”等論斷。馬克思消費理論,對于我們今天認識消費與生產等關系,仍然具有重大的實踐價值。氣象部門是公共事業單位,但同企業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氣象部門同樣要為公眾“生產”出各類氣象產品,最終目標同樣是通過滿足氣象消費者的需求使消費者滿意。這對深化“需求牽引,服務引領”公共氣象發展戰略的認識有著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消費觀指出,一切生產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滿足消費。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廣大公眾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是推動生產不斷發展的真正動力,消費是生產不斷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氣象事業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斷滿足公眾對氣象的消費需求,廣大公眾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是推動氣象事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因此,發展氣象事業必須堅持“民生氣象”理念,把“圍繞民生、服務大眾”作為氣象事業發展首要任務,真正做到以民意民聲為工作依據,民愿民需為工作方向,民惠民安為工作目標,民評民說為工作標準,竭盡全力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和呼聲作為氣象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和著力點,不斷增加氣象消費用戶,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氣象消費滿意度。
馬克思認為產品只有通過消費才能證實是產品。消費需求決定著生產。同樣,氣象部門加工生產出來的產品,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的“產品”,氣象產品只有被群眾應用到消費中才能證實自己是產品,也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產品。氣象工作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我們的服務之中。加工生產的各種氣象監測預警分析產品只有通過服務,使廣大用戶廣泛消費和應用,才能真正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中體現氣象價值。同時,許多氣象產品還具有消費價值懸崖式暴跌的特征,如果不能被及時地廣泛的服務和運用,其價值將迅速衰減甚至產生負效應。氣象作為公共服務事業,必須進一步樹立“服務才有價值”的理念,必須主動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充分利用部門內外的資源,盡最大努力擴大服務面,增加社會氣象產品消費量。氣象需要在、也只有在擴大社會氣象消費中體現價值、改進工作和發展事業。
馬克思認為,消費生產著生產。消費不斷地創造出生產新產品的需要。投資建設的目的是增加生產、滿足消費,投資建設是為消費服務的,投資建設需求實際上是消費需求的派生需求,消費才是促進經濟增長、事業發展的最終動力。堅持“需求牽引,服務引領”的氣象事業發展戰略,就是要根據社會的消費需求來牽引公共氣象服務發展,從而引領整個氣象事業的科學發展。只有需求牽引力更強大,牽引線拉得更直,引領方向更明確,氣象事業的科學發展才有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為此,按照“需求牽引,服務引領”的要求,現代氣象業務的建設和發展,預測預報、綜合探測、氣象服務、信息網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事業保障、深化改革等必須服務和服從于公共氣象服務的發展、公共服務能力的增強及社會服務效益的提高。
馬克思指出,生產消費屬于生產環節本身。擴大生產消費,一定要避免產品成為社會過剩的產品。擴大生產消費的關鍵是實現創新。要滿足日益增長的氣象消費需求,必須提高氣象產品的生產能力和服務能力,迫切需要進一步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建設,迫切需要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創新、科技人才和科學管理,來不斷改善和提升公共氣象服務的品質。氣象現代化建設不是目的,核心是要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品質和效益。當前,社會對公共氣象服務的期望值與氣象服務的現實能力差距還十分突出,存在著產品的加工生產和服務能力的不足,氣象預報準確率、精細化水平和公共服務產品質量不高,氣象現代化建設的效益發揮不夠等問題,影響了公眾和各行各業氣象消費量的增加和滿意度的提高。我們必須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加大對公共氣象事業的裝備、人才、科技等關鍵要素的投入,從而不斷驅動氣象事業的發展,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
馬克思主義消費觀主張首先滿足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要積極發展與資源稟賦、承載能力和科技水平相適應的產品。氣象事業作為科技型、基礎性的社會公益事業,同時需要把握認知的局限性、資源的有限性與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真正把黨委政府要求、社會發展需求、公共服務現實能力與氣象科技發展規律有機結合起來,優先發展直接關系公民最基本生存權的“安全性氣象服務”和最基本發展權的“普適性氣象服務”,特別是需要在提高公眾普遍需要的消費產品天氣預報產品的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上下苦功夫。同時,要深化公共氣象服務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多元參與的公共氣象服務政策機制,綜合運用政策、法律、市場等多種手段,增加全社會公共氣象產品的供給,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