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劉守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土地問題集體學習主講人之一,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城鄉統籌基礎重點領域建設負責人。
今天,我主要講兩個方面:一個是怎么看農業農村的發展階段對合作的新要求,整個中國農業發展的版型是個什么樣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怎么理解這個階段發展合作的新問題。第二個要講的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就基本經營制度與合作有關的內容談幾點看法。
目前我國整個農業與農村的基本形態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第一個變化是勞動形態變化。中國傳統的農業形態基本上是以高勞動投入提高土地生產力為主的農業類型,基本依托是靠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靠提高土地的生產率來保障單位土地產量的提高。這種形態在90年代中期前都沒有變化。90年代中期后,人口與土地發生重大分離,高度依托農業勞動投入的這種農業形態面臨著農業勞動成本大大上升的情況,農業與工業、城市與農村爭奪勞動力的局面加深是主要原因。隨著中國農業的勞動投入減少,機械投入大大上升,向世界勞動形態靠近。第二個變化是農民依托土地收入的份額下降,依托非農收入的份額大大上升,這導致農民對土地的觀念發生重大變化。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和跨地區的流動,土地收入份額下降,農民對土地的觀念從最初的土地既是收入的重要性,也是土地權利的重要性、土地保障的重要性轉變為收入不是重要方面,但土地必須要持有,不能失去。第三個變化是整個中國農業形態的變化。中國農業形態從過去以主要大田作物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為主,現在轉向整個中國農業種植區域開始出現專業化趨勢,我們看到稻谷小麥玉米向東北和華北轉移,大量的經濟作物向有地理優勢的區域轉移。同時,農業開始追求高附加值,以安全為導向的高標準的農業開始出現。第四個變化是整個農民群體開始發生重大的分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的主體是農民,千家萬戶的小農和市場難以對接,這是中國農業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現在服務的主體中一類農戶已經從以農業為主轉向以非農的收入、活動為主,這類農戶開始與土地和農業間產生重大分離,另一類是出現專業化趨勢的農戶,這些專業化農戶和小農相比最大的差別是,他們把農業作為經營對象,靠農業來獲得最大化的收益,包括以農業產業為載體獲取最大收益。第三類農戶則是繼續依托土地的傳統小農。第四類農戶是經營農戶,即以農業收入為主,但與此同時也在附近打工增加家庭收入。以上這四類農戶分化對當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面向誰?服務誰?整個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的這四類變化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的基本背景。由于有著這四方面的變化,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建立集約化、組織化、社會化、專業化的農村生產經營的新體制。十八大報告提出的 “四化”是未來中國農村經營的新體制。集約化的核心是應對我國農業從傳統的以土地生產力為主的農業形態向以提高勞動力生產形態為主的農業形態轉型,這是個對農業未來發展方式的一個基本要求。集約化的根本目標是提高土地的生產率,提高勞動的生產率,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這三個率的提高是衡量農業集約化的基本標準。組織化的核心是通過提高農戶之間更加緊密的經濟服務體系的組織程度和為農服務的水平來提高各種經營體系的組織形式和為農服務的水平。 專業化的核心是將千家萬戶的小農通過利益的連接來組成專業合作社推動專業化的發展,專業化的另一個含義是各個農業區域之間有所分工, 不同區域按照自己的優勢發展專業化農業。社會化實際上是指政府及包括供銷合作社在內的各類經濟組織要圍繞新的經營主體來發展服務體系。
綜上所述,整個未來經營體制的構建必須要以農業、農村、農民的變化背景為前提,來思考農業未來服務體系構建的基本方向。
第二個想談的是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里面的幾個重要問題。
第一個問題,服務體系必須要強調制度基礎是什么,服務體系的建設是要通過服務來提高服務的規模和專業化的程度,來提高規模經濟的水平,來提高效益。但是,它的前提有兩個,第一個必須以堅持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為前提。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本含義是農民土地的承包權屬于農戶,經營體制的創新和服務體系的構建必須是在堅持保障農民承包權的前提下來完善經營權,新型農村基本經營體制是承包權和經營權相結合的經營保障體系。而當前農民大量轉移后,原來持有承包權的農戶已經不再去經營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出現分離。我們現有的法律制度是強調承包權和經營權合一,面對當前的現實情況,經營權到底應該怎樣流轉缺乏相應制度安排,導致為了保障承包權而影響經營權的發揮;而地方政府在促進土地流轉時又強化經營權的作用,往往會侵犯承包權,所以承包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下一步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前提。將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制度安排,一方面要保障農民的承包權,在權利設置上保障經營權。也就是保護農民的土地在流轉過程不喪失,保障承包權的收益。第二個是要保證經營者在經營區內的投資回報有一套政策保障。第三個是保證經營者有相當長的承包經營期限,因為兩三年的時間很難使經營者實現對長遠投資的預期。
第二個問題是經營形式,從政策的基本導向來講,必須堅持家庭經營,我自己主張經營形式的主體還是家庭經營,在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前提下,形成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而不是三五畝地的小規模經營。現在有兩種創新的經營形式,業主經營和專業合作社或公司經營。高附加值的農業需要業主經營和公司經營,但以大田作物為主的農業,這種經營就會存在問題。傳統農業作物的農業規模效益有限,這種農業轉向業主經營,精心程度降低了,農民的效益降低了,可持續性比較差。第二點我講的是整個中國未來農業的基本經營形式是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其他的經營形式可以因地制宜的存在,但政府不要大力去推。
第三個問題是合作,合作的基本原則要把握的是規模經濟的原則,合作的本質來自于整個合作體系加農戶,這套體系建立后,比單家獨戶產生更大效益。合作的基本前提必須是互利的,同時合作必須是自愿的。通過調研發現,合作社帶來了服務規模的提高,服務規模提高以后,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市場網絡的建立也相應具有了規模優勢,真正解決了一家一戶小農走向市場的弊端。合作社的最大優勢是它能夠提供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的主要領域不在生產領域,而是在服務領域。合作社通過各個環節服務規模的壯大,來提高服務主體的效益,來降低生產主體的成本,來形成生產者和服務者的共贏。
第四個問題是契約原則。在整個中國現代農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后,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農民和經營者之間的契約精神,大家必須以契約為基礎來形成這種合作,現代農業的流通形式、組織形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現在面臨大量陌生的體系,對農民來講是大量的未知天地,農民和經營者的關系包括和供銷合作社的關系,必須是以合約為基礎的,建立在合約基礎上的這種合作,才能形成既能夠互利,同時又能保證有人共擔風險的機制。
(本稿件根據錄音資料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