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偉
(鄭州晚報,河南 鄭州 450007)
“要當好一個稱職的記者,我的目光和筆觸時刻也不能離開人民”,這是新聞工作者杰出代表穆青的名言,也是一年來作為一名駐縣區記者“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切身感受。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等五部門對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進行了部署。2011年9月,《鄭州晚報》縣區新聞中心就策劃了“走基層·沿黃鄉村行”系列報道,作為部門骨干記者,我全程參與了每一個采訪與報道,而就是此次系列報道,讓我對“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有了感性認識,并收獲良多。
黃河滔滔兮,為之高歌;炎黃巍巍兮,為之頌揚。每天生活在母親河身邊,卻被城市的水泥森林和污濁空氣阻擋了視線,無法真正領略母親河的美麗風采。2011年年初,在“構建橫跨東西的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重點建設沿黃風情文化產業帶”等戰略思想指導下,打造鄭州黃河濱河公園已正式納入鄭州都市區規劃范疇,而這也正是本報“走基層·沿黃鄉村行”系列報道的背景。為期一個月的報道,《鄭州晚報》縣區新聞中心報道小組先后走進鞏義市康店鎮、河洛鎮、滎陽汜水鎮、王村鎮、高村鎮、廣武鎮、花園口鎮,金水區龍湖辦事處,中牟縣萬灘鎮、雁鳴湖鎮、狼城崗鎮,分別找一個村莊,通過對村莊人土風情及經濟生活的描寫,展現黃河沿岸的歷史人文及風采,最終讓讀者窺一斑知全豹。
2011年9月6日,我和部門報道小組一起,來到了鞏義市康店鎮和河洛鎮,尤其是在河洛鎮神北村的丁字壩上,當村民指著黃河黃水與伊洛河清水交融的地方時,那種視覺震憾依然存留至今,而當拐進村頭一角,猛地看到一個古老大莊園矗立眼前時,對于這個村莊、對于這條母親河便有了不同以往的認知。聽過不如見過,見過不如親身經歷過。一路走來,所見所聞激起心中情感,寫起稿件來也得心應手,不再只有文詞堆砌或者材料修改,而是融入了真情實感。當天回到鄭州雖已較晚,但由我采寫的《神北村:黃河伊洛河在此形成太極圖》稿件一氣呵成,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猶如昨天剛剛經歷。稿件見報后得到積極反響,不少讀者打來電話,更被眾多門戶網站轉載。
河南是農業大省,發展特色農業鄭州也一直走到全省前列,但由于生活和工作所限,對于大規模的特色農業并沒有親身感受過。2011年9月20日,作為“走基層·沿黃鄉村行”系列報道的最后一站,我和報道小組先后來到中牟縣萬灘鎮和狼城崗鎮,分別采訪了中牟奶牛養殖園區和蔬菜種植基地。在萬灘鎮奶牛養殖園區,由于剛剛下過雨,當腳踏著那種混著牛糞的軟泥的感覺和采奶區的潔凈形成鮮明對比,和奶農聊天時,對于鄭州周邊奶牛養殖業有了全面認識,對于奶農的生活也有了感性認識,不用再看枯燥的材料,各種素材噴涌而出。在狼城崗鎮的蔬菜種植基地,和種植戶一起,第一次走進大棚,熱浪頓時迎面撲來,但棚里紅紅的西紅柿如同一張張笑臉迎接著我們一行的到來。
采訪結束,坐在電腦前一口氣敲出稿件《中牟農牧鮮貨多鄭州市民好口福》,稿件獲得當月報社總編輯新聞獎二等獎,并被人民網、搜狐網等眾多新聞門戶網站紛紛轉載。2011年10月26日,根據和奶農白新國的閑聊內容,我又跟蹤進行了電話采訪,采寫了一篇通訊《奶牛養殖戶白新國有三盼》,即一盼飼料價格降,二盼奶價能提高,三盼奶牛不生病,把奶農當前的窘境及問題反映出來。稿件見報后,有位奶牛養殖戶打來電話說:“楊記者,你寫出了我們的心里話,謝謝你!”這一聲質樸的謝謝,勝過任何獎勵,因為他代表著我真的走進了奶農的心里。
脫離群眾的作品絕不會是好作品。現在一些作品、文章被群眾戲稱為“鏡中之花、水中之月”,沒味、沒用,聽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沒有回應群眾的關切和訴求。只有走進基層,才能把握觀眾的思想脈搏,形成樸實的寫作風格。只有深入基層,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們創作的著力點。“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走進這個“基層”,讓我了解到百姓所需,讓我明白百姓所求,讓我感受到百姓冷暖愛憎,讓我懂得百姓苦樂哀愁。
走進基層,沒有了材料堆砌,收獲了真情實感;走進基層,沒有了紙上談兵,有了心與心的交流;走進基層,沒有隔靴搔癢,有的是讓讀者產生心靈共鳴。正因如此,2011年,《鄭州晚報》“走基層·沿黃鄉村行”系列報道獲得河南省新聞獎三等獎。最美的風景在基層,走基層不只是一次行動,而是一種態度,它只有開始,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