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 丹
(吉林工人報,長春 130022)
今天,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變革,媒體的傳播正在發生著深刻的革命?;ヂ摼W、數字電視、手機等新興媒體從傳播方式到內容正經歷著雙重變化,其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對民眾生活、社會結構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由此帶來了一個新現象:同一事件的傳播難免千篇一律,報紙的不同個性無法顯現。在這種情況下,調動更多的新聞傳播手段,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新聞策劃就顯得愈加重要了。
新聞策劃,頗有爭議,許多專家學者都有著不同的解釋。歸納起來有一個共同點,即新聞策劃必須是在新聞事件事實基礎上進行的策劃,而不能背離新聞事實。
每個人都是有意識的。隨著年齡的推移,人的意識都是在能動變化的。每人在實踐前,都有一定的計劃、方案。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的實踐活動更加自覺,都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具體的實踐。新聞工作者的活動也屬實踐的范疇,因此,“新聞策劃”作為新聞實踐的方式是合理的。
新聞策劃也存在著一些需要廓清的問題和一些應該避免的誤區。
誤區之一:將新聞策劃與策劃新聞劃為等號。新聞要對新近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事實進行客觀報道,就要進行策劃。沒有好的策劃,就會浪費新聞資源,也難以挖掘出新聞本身的“含金量”,使受眾減少。新聞策劃要尊重事實,遵循新聞規律。策劃新聞則不同,新聞的發生不是策劃出來的,要是脫離新聞事實本身,硬生生地策劃,按照自己的邏輯運行,報道出來的新聞雖然可能好看一些,但會失去新聞的真實性,使新聞報道走向歧途。
誤區之二:初衷不明、目的不清。在新聞實踐中,許多失敗的新聞策劃,正是初衷不明、目的不清造成的。很多新聞策劃在宣傳報道整個新聞活動中,把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當成附屬品,降低媒體本身就具有的義務和道義,失去自已的目的和初衷。另外,新聞的本質要求媒體客觀表述反映出的立場,為了赤裸裸的目的進行宣傳,很容易讓受眾感到黔驢技窮、望而生厭,反而達不到宣傳的目的。作為工會組織的喉舌,工人報刊的采編人員要想更好的為企業、工會和職工服好務,就要在開展新聞策劃時初衷要明,目的要清,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創造出新聞的最大“效益”。
誤區三:創意平庸沒有新意.策劃,顧名思義,經過“包裝”的新聞才有新意,也才能稱之為策劃。新聞策劃的作為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最大特點就是推陳出新。但不可否認,隨著網絡的普及,資料搜索等技術屏障得以消除,新聞策劃廣泛開展,甚至有些泛濫。而一種形式再好,經常使用也會讓受眾生厭。在新聞策劃缺乏新鮮感,甚至模板化,不僅出不了精品,反而會降低宣傳報道效果。
作為工會組織機關報的《吉林工人報》,把每年的“兩會”策劃報道,作為全年工作的重要內容。采編部門認真準備,從把握大局的角度入手,對“兩會”的主要內容、指導思想、版面設計等方面做部署。程序性的報道,主要依靠消息完成;靠特稿完成總結性的報道內容,再配發社論、評論等內容把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詳加論述。經過多層次交叉,把“兩會”的基本內容和受眾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映和評述。
所謂重大典型報道,是指對社會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義的人或事所進行的深入、系統的報道。按報道對象來分,有典型人物報道、典型單位報道、典型事件報道、典型經驗報道;按報道方式來分,有集中式典型報道、連續式典型報道、系列式典型報道。
《吉林工人報》在重大典型報道策劃方面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比如,2009年底,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長嶺縣西南部,有一位特殊教師杜順,癱瘓17年,卻在輪椅上教書育人17載。獲悉以上信息后,總編輯明確提出,采編部門合力,挖掘典型素材,把這樣的好典型全方位呈獻給讀者。經過記者扎實細致的采訪,稿件順利完成,2009年12月18日在一版頭條發表長篇通訊《輪椅講臺演繹完美教學人生》,同時在一版配發評論。2010年1月24日,《工人日報》以《“輪椅”教師杜順:“沒有了學生,我的心臟就不會跳動”》,全文轉載。隨后,采編部門繼續關注杜順的生活工作情況,以及報道產生的影響,連續刊發報道,全方位展現了杜順難能可貴的工作作風和突出的工作業績。
報道效果:報道發表后,在讀者中引起廣泛反響,同時也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2010年9月9日召開的省暨長春市慶祝教師節大會上,杜順被命名為“吉林省教書育人楷模”稱號,省委書記孫政才,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儒林向杜順等獲榮譽稱號的優秀教師頒發了榮譽證書,并舉辦了杜順事跡專場報告會。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網、新浪、網易等網站也對這組報道進行了轉載,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
民生新聞,以記錄普通大眾的生活狀態,感情困惑為己任,強調以人為本、平民視角。其在宣傳黨的大政方針,以及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起著肩負著重要作用。2008年,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新生代農民工面臨著和父輩不一樣的需求的期望。與采編部門的商議,如何開展一次“新生代農民工系列報道”?首先在認識上進行調整,摒棄所謂城里人意識,即面對農民工問題時,堅持以人為本,真實反應他們的生存狀況,以及愿望和訴求。隨后,采編部門形成了《新生代農民工系列報道》策劃案,同時提出“發揮記者的能動性,形成編采良好互動”。隨后,“新生代農民工系列報道”出爐,推出《三個農民工的新年愿望》等十幾篇稿件,特稿提供新聞故事,評論提供觀念和認識取得良好效果。
[1]甘遠明.新聞策劃:一門新興的宣傳藝術.新聞學爭鳴與探討,1998(3).
[2]潘志勇,沈愛國.新聞炒作——新聞策劃的異化.新聞實踐,1999(8).
[3]任杰.要策劃不要操作.青年記者,2002(9).
[4]裴道彰.策劃在人物報道中的作用.中國記者,2011(5).
[5]李鳳云,舒紅.民生新聞:處理好三種關系,走出尷尬境地.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