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飛勇
(江西電視臺影視頻道,南昌 330046)
這是一個視聽時代,無論走到哪,都是迎面而來的視聽媒體。這既證明了電視這樣的視聽媒體的興盛,同時也說明了它面臨的激烈競爭。當下電視臺制作的電視節目各式各樣難以數計,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大浪淘沙般的優勝劣汰中,有的屹立不倒,有的則停步不前。各電視臺八方過海各顯神通,都為的是要在這個眼球為王的時代,于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的眼球,有關注,才有效益。而反過來,電視節目有新意,才有關注。于是這場白熱化的淘汰賽,都指向了一個勝負手——創新。正如江澤民所言,“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也是電視臺生存的秘訣。這種創新的壓力,最終承擔在制作電視節目的電視編輯肩上。
正因為電視臺的一切手段,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贏得觀眾,電視編輯之所以創新,其動力也是得到觀眾的認可、接受以至歡迎。于是,把準觀眾的脈,清楚他們的需求和喜好,就成為工作創新的一個前提。比如,對于新聞節目,他們希望及時獲得有用的信息,及時了解到最新的政策發布、最近的國際國內事件,在新聞播出形式上,不喜歡千人一面,不喜歡枯燥說教;對于文藝節目,他們希望有趣味又不低俗,既能讓人得到放松,又能得到審美熏陶。凡此觀眾對電視節目的心理需求,既是電視編輯創新的動力,也是創新的出發點,把握住這些需求點進行創新,贏得觀眾自然順理成章。
在競爭激烈、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已經不大可能以不變應萬變了。如果既往已經取得了足夠耀眼的成績,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也是一種危險的行為,要知道后面已經馬蹄聲響,追兵正步步緊逼。如果自身還在追趕的路途,那更沒有停下稍歇的時間,時間和機會都不會等人。這幾乎就是20世紀80年代黃子平對新時期文學的評價:創新的狗追得我們連撒尿的功夫也沒有。因此,處于高度競爭當中的電視編輯,不能不時刻充滿創新意識,重視創新、主動追求并開展創新,是電視編輯的不二選擇。
僅僅有創新意識,卻不能加以實施,那就是紙上談兵、眼高手低,最終也無法抓住機會,而只能拱手讓給競爭對手。電視編輯,不僅要有創新意識,也要有能夠貫徹實施、能夠將各種奇妙的思路轉化成生產力的實力。電視編輯有多少方面的工作內容,就要求有多少方面的能力,在這些方面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創新的突破口。諸如文字錘煉能力、畫面重組能力、音畫搭配能力、話題延展能力、深度追蹤能力等,有了突出的能力,才有創新的基礎。
2.3.1 特色思維
人們在工作中、生活中常有思維慣性,一旦習慣某事某物就不思改變。電視編輯在工作久而久之后,思維也容易產生惰性,習慣性地報道相近題材的新聞,采取大同小異的制作方式,最終取得的是大家都差不多的播出效果,不好不壞,差強人意。而這,離創新就太遠了。特色思維,表現在電視編輯在編輯工作中善于獨辟蹊徑,打破思維慣性,從人所不能發現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跳脫尋常思維,從不同的方向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行辦法。電視節目辦出了特色,就具有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獨有魅力,對于觀眾來說,這就是不可替代的。
2.3.2 品牌思維
在企業界有一個共識:一流的企業做品牌,二流的企業做服務,三流的企業做產品。品牌,就是一個產品留給人們的印象。而就是這看似模糊不清的印象,已經成為一個企業的核心資源,比如提起可口可樂、阿瑪尼、耐克、索尼,不只是在業界,也在普通民眾中鼎鼎大名。這種品牌的強勢,已經成為應對其他競爭對手的有力武器,其中關鍵就在于它已經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先入為主的印象。要在作為電視節目消費者的觀眾心中建立起這種美好的印象,就要求電視編輯擁有強烈的品牌思維,能夠有意識地塑造品牌。要有把負責的電視欄目、節目做精做細做強的意識,一旦做出了品牌,節目的生存空間就十分寬闊了。
2.3.3 大眾思維
電視媒體,首先就是一種大眾媒體。盡管在社會層次和職業分類上,電視編輯可歸入中間階層,其“文化取向、生活方式、消費觀念通常是時尚的、前衛的高品質的”,但電視編輯應具有大眾思維、平民意識,不自以為是,要在節目中呈現出普羅大眾的趣味愛好[1]。大眾追求的是一個老百姓平淡幸福的生活,在這種平淡中,又最好有一些驚喜,一些小小的不至于天翻地覆的波瀾。因此節目關注點不能只有廟堂之高,也要有江湖之遠;不能只有宏大敘事,也要有人間煙火味。電視編輯的這種大眾思維,有助于自身放低身段,在工作中貼合老百姓的需求,制作出令他們喜愛的節目來。
電視媒體區別于報紙等傳統平面媒體,圖像化、視覺化、立體可感是其重要特征,電視編輯有必要高度認識電視媒體這一特性,多考慮形式上的創新,于第一時間把觀眾抓住。在節目編排上,多考慮能突出節目視聽信息、具有較強吸引力的因素。如一個電視新聞工作者介紹他們節目形式創新的經驗:比如在2006年碧利斯臺風肆虐,福建省莆田市境內福廈路段受淹嚴重,行人受阻,有人趁機斂財,用挖掘機、貨車等“擺渡”過往行人,借此收費。我站記者及時采回第一手資料,在編排這條新聞時,我們不是簡單的進行事件報道,而是使用了大量現場行人和車主等的錄音采訪,配合雨聲喇叭聲等同期聲的使用,使得受眾猶如身臨其境,過目難忘,新聞播出后引起廣泛關注[2]。
如果說形式創新尚停留在表面,著力點在第一時間抓住觀眾,是讓“觀眾要看”,那么深度創新,則是讓“觀眾愛看”,能津津有味把節目持續看下去的動力。這就要求電視編輯在節目制作中,不浮光掠影,要有深入下去的觀念和能力。既要注重節目的策劃和選題,又要善于整合和精選各種各樣的畫面信息,抓住細節,挖掘出表象潛藏的價值,挖掘出事實背后的真相。
電視媒體本身是伴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而誕生的,擁有與生俱來的科技屬性,在各種大眾傳播媒體中,電視的科技含量無疑是最高的。在節目策劃和制作過程中,電視編輯要有不斷運用高科技手段的意識和能力。不光是策劃和制作過程,在節目的形式和內容上,也要有意識采用新的技術和方法。比如當今電視節目虛擬演播室的建立,以及三維動畫技術的應用等,都推進了電視節目形態和風格的改變。
“協同創新”本來是教育部推進高校機制體制改革、轉變創新方式的一項專門計劃,引用在這里,是為了說明電視編輯出于自身的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必須善于宏觀上的協調與管理。電視編輯是一個終端,連接著從策劃、運營,到發現節目源、修改稿件、編排以及播出等一整個環節。電視編輯必須協調處理好整個環節的多個工種,激發出團隊的整體力量,大家齊心協力,才能讓節目質量更上一層樓。
現今“文化產業”在社會話語表述中,已經去除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最先提出此概念時的批判涵義,而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經濟增長點。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背景下,作為文化產業重鎮的電視行業,不僅要保證自身的存活,還要擔負起提振經濟乃至輸出軟實力的重任。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電視節目能吸引觀眾,以創新吸引觀眾,是電視行業的生存之道,更是電視編輯逃不過的必然選擇。一名合格的電視編輯,應當以合理以至高明的策略推進創新,響應時代、社會的大環境和行業小環境對電視編輯的創新要求。因為,贏得觀眾,才能贏得現在;不斷創新,才能贏得未來。
[1]俞虹.電視受眾社會階層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9.
[2]周紅.電視新聞編輯創新能力的探析.東南傳播,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