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 赫 孫勝玉
(吉林省長白廣播電視臺,吉林長白 134400)
對于新聞寫作的真實性問題已是老生常談,盡管如此,在我國新聞業不斷發展的今天,其仍舊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對于新聞來說,如果其不能夠保證真實性,就會損害新聞在公民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使公眾受到誤導,對時間產生錯誤的認識。因此,在進行新聞寫作時,必須要確保其符合實際情況,并能夠正確的反映客觀的實際。
通過新聞,人們能夠更好地掌握社會上發展的大事小情,能夠幫助人們理解人類生活的本質。因此,在進行新聞寫作時,必須要保持其客觀性和真實性,這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必須要遵守的基本工作原則。對于新聞來說,只有保持其真實性才能夠使其具有十分高貴的品質,才能夠發揮其自身所具備的獨特的力量。
通過對新聞的真實性的研究可以發現,新聞的真實性可以分成兩個方面:首先,新聞的真實性要求新聞所報的事件必須要真實、準確。其次,新聞的傳播者必須要拋棄個人的主觀情感,對其事件進行正確的評價。在新聞寫作中,事件的真實性是第一要求,在這個問題上,新聞事件必須要符合三個條件:首先,新聞中的事件必須是真實存在或者發生的事情,要滿足有證可驗、有據可查的要求。其次,新聞中各個組成要素必須是完全真實的,即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當事人都必須是真實的,不能夠為了提高影響力而隨意對其進行更改或捏造,要確保各個元素真實可信。最后,新聞的細節真實必須要符合新聞整體的真實。在進行新聞寫作時,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做到以上三點,力求客觀地將事實的本質反映給廣大人民群眾,這是新聞新作的最高境界。如果暫時不能夠實現這一要求,那么也必須要保證新聞能夠反映一般真實,即新聞所報道的人或事件是真正發生、存在的,不能夠對其進行夸大或虛構,不能夠因為某種目的而對其進行移花接木的處理,更不可以對其進行合理的想象,這是維護新聞一般真實的最基本要求。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其對事件的評價和認識將會直接反映到新聞寫作之中,如果認識或評價不正確,則勢必會產生與事實相偏離的結論甚至是完全錯誤的結論。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待新聞的真實性:第一,她就是新聞對人或事件的如實反映;第二,它能夠從事物的總體聯系之中把握事物的趨勢,能夠真實、準確的反映本質和發展趨勢。
很多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都把新聞的真實性成為新聞的靈魂或生命,為什么會這么說呢?下面就對其進行簡單的介紹。首先,對于新聞寫作的對象來說,其本質就是客觀的。新聞寫作的真實性就是要求新聞工作者對這些對象進行真實客觀的反映。從這方面上說,只有能夠真正對人和事件進行客觀真實地反映的新聞才是有價值的新聞。其次,新聞要想發揮自身的社會作用,就必須要保證自身的真實性。最后,新聞如果不具有真實性,那么也就不會有讀者。新聞要想更好的傳播就必須要取得讀者的信賴,而保證真實性則是使讀者產生信賴的重要前提。對于新聞寫作來說,如果每一篇都需要讀者去核實其真實性,那么勢必會造成新聞行業的崩潰。假新聞之所以能產生危害,就是因為它能夠披著“媒體報道屬實”的外衣用事實的力量來危害社會。其所造成的維護不容小覷。因此,新聞如果不具有真實性,那么新聞也就喪失了生命,也就不能稱之為新聞了。
當前很多新聞工作者和單位為了追求新聞的轟動性,不顧新聞的真實性而無中生有,歪曲事實甚至捏造事實。此外,一些編輯或記者為了能夠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榮譽而想方設法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這樣的事情在當今已經屢見不鮮,例如2011年著名的“李娜懷孕”和“武漢大三女生求職時被割腎”等。這些新聞不但對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還誤導了公眾,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伴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飛速發展,有更多的人走入了新聞編輯隊伍。這些人良莠不齊,很多人連新聞傳播的基本規范都不清楚,更何談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這樣的情況使新聞行業的整體素質下滑。此外,當前很多新聞工作者的收入水平是直接和其發稿量相關的,發稿越多,掙得越多。這樣的情況就使很多新聞編輯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而犧牲了新聞的真實性,成為了造假者。《紙餡包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催生的假新聞。
目前,隨著媒體數量的不斷增加,媒體之間的同質、同城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媒體都在為提早自身的經濟效益而努力的爭搶獨家新聞、首發新聞,這樣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為假新聞的誕生提供了溫床。
對于新聞寫作來說,要想確保其具有真實性,首先就要確保新聞工作者有一個端正的工作態度。這是確保新聞寫作具有真實性的重要前提條件。對于記者來說,其必須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認清假新聞的危害,自覺抵御誘惑,不為名利所動,時刻銘記自己的工作責任,切不可因為名譽或地位而去編造事實,制造假新聞。
在進行新聞寫作之前,記者必須要對新聞的人或事件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研究,這不但是新聞工作者的共同方法,也是獲取事件真相的重要渠道。要想加強對新聞的調查和研究,就必須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堅持親自到現場調查,要尋找相關的目擊者、當事人對事件的真相進行核實。(2)要注意細節。新聞的現場可以造假,但是很多細節卻能夠反映事件的真相。(3)要廣泛的聽取各個方面的意見,尤其是要認真聽取反對意見,只有在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整理,才能夠還原事件的真相。
不同的人在面對相同的事物時會有不同的看法,對于新聞的報道與解讀來說也是如此,有的時候對同一事件的報道會出現兩種完全相反的報道和解讀。造成這樣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新聞寫作是由人來完成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多新聞都是在人的主觀價值觀念過濾后完成的。因此,為了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寫作時,就要拋棄個人的主觀情感,不能夠將個人情感帶入到新聞報道之中,要對其進行客觀真實的反映,不能夠讓自己的主觀情感對讀者產生誤導。
盡管新聞單位不能夠去改變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但是可以通過加強對新聞工作者培訓來提高其工作能力,使其能夠保質保量完成新聞寫作任務,從而提高其經濟效益,有效地杜絕假新聞的出現。首先,新聞單位必須要幫助新聞工作者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讓其認清假新聞的危害性,使其能夠明確新聞工作的服務宗旨;其次,要加強對新聞工作者工作能力的培訓,使其能夠通過提高工作能力來提高自己的工作質量和效率。這樣的做法能夠有效地避免新聞的造假現象。
總的來說,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寫作時,必須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新聞具有靈魂和生命,才能夠發揮新聞的作用,才能夠使新聞行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1]張維燕.新聞真實性的技術規范研究(上)——報道準則[J].新聞與寫作,2008(01).
[2]張維燕.新聞真實性的技術規范研究(中)——編輯準則[J].新聞與寫作,2011(02).
[3]李天福,宋蓉.新聞真實性缺失原因及對策[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7(12).
[4]李躍.新聞報道真實性問題之我見——關于“新聞真實性”之爭及真實性的實現途徑[J].青年記者,2009(24).
[5]張平鋒,饒文靖.不一樣的尺寸——關于新聞真實度偏差的討論[J].新聞采編,2008(02).
[6]董天策.新聞的真實性是什么——兼論新聞理論體系的科學性[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03).
[7]賀明華.群體性事件深度報道話語分析——以甕安6·28事件深度報道為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