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豐智慧
(浙江省開化縣新聞中心,浙江開化 324300)
“一圖勝千言”,高質量的新聞圖片,對報紙起著活躍版面、吸引讀者、證實新聞的作用,有利于新聞信息的傳播。當前,新聞攝影趨于表面化,缺乏深度,缺乏人文關懷,題材的泛濫導致質量下降。同時信息資訊過剩,讀者層次在提高,人們需要更多揭示新聞深層次的圖片。同時,媒體的激烈競爭導致過去難以曝光的題材尤其是突發事件如火災、爆炸、車禍等曝光率極高。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讀者對圖片需要一種情感的“按摩”。基于新形勢,以尊重讀者對圖片新聞的情感訴求,注重圖片新聞的情感表現為突破口,最終提高圖片新聞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影響力,被新聞攝影界普遍關注。
在新聞拍攝中,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新聞照片似乎并沒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樣倍受讀者青睞。原因何在呢?因為盡管其中包含的事實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而受人歡迎。解海龍拍攝的《我要上學》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新聞圖片要感染人,除了新聞事實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畫面中人物的情感表現出來。新聞攝影的主要表現對象是人,在具體的新聞事件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感動作、心理活動。注意去捕捉事件過程中人物內心流露的情感情態,新聞照片中的人物形象才能活起來,畫面才能活起來,才有可能使人可信而產生共鳴。
今年6月份,開化17歲少女徐雨文因患膠質腦腫瘤去世。她生前留下遺言,要把身體的4個器官和2只眼角膜全部無償捐獻。一方面是花季少女生命凋零的悲涼,一方面是器官捐獻大愛無疆的陽光,如何把握冰火兩端?我從她生病的時候就懷著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感開始關注,拍攝她爸爸給她輕輕按摩減輕病痛,她媽媽常常輕吻女兒緊握女兒的手、弟弟深情呼喚姐姐、同學們來看望為她祈禱等溫暖的畫面。這個新聞本來可以搶時間刊發,爭取首發權,考慮到雨文還在醫治之中,擔心刊發出來后也許會給大愛的一家人帶來傷害,就把拍攝的圖片作為資料先保存著沒有發。當得知雨文經過多20天的救治,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我立刻趕往杭州醫院,流著淚安靜的全程記錄徐雨文生命的最后一天的片段:雨文父母親咬著嘴唇填寫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親人們悲痛欲絕的訣別、送雨文進入手術室摘取器官開始大愛壯舉,到完成手術送到太平間,回到家鄉開追悼會到入葬。每次我是汗水夾著淚水完成拍攝,拍攝時沒有去追求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而是避開殘忍的畫面、用充滿情感的細節、側面、背影來表達美麗善良的雨文和大愛一家人,拍攝之余還常常放下相機,去擁抱安慰大悲無語的雨文媽媽還有她幼小的弟弟。當志愿者趕制紀念小雨文的電影在雨文村里播放,讓更多的村民了解遺體捐獻的意義,從而消除對雨文父母的誤解,畫面中出現一段小雨文笑著唱《感恩的心》的視頻時,雨文媽媽突然撲到屏幕上雙手撫摸著笑盈盈的女兒深情呼喚著孩子的名字,臺下一片哭泣聲……當時我正在旁邊二樓陽臺上抓拍到了這令人感傷的一幕,照片刊發以后,打動了所有讀者的心,更加理解樸實善良一家人的偉大。
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在反映一個新聞事實時,需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事實維度,另一個是情感維度。兩個維度的結合點,才是這則新聞在整個價值判斷中的坐標。
圖片新聞的情感信息在單一新聞中體現為一種意境。但在新聞實踐中,情感信息缺失、情感意境缺失的新聞圖片比比皆是。走火入魔般的偏面追求,使得新聞攝影誤入歧途。
用圖片形式反映災難性新聞時表現得尤為明顯。杭州某都市類報紙曾刊發過一則圖片新聞,它反映的是發生在高速公路上的一起車禍。記者也許是想出新,結果鋌而走險,拍了這樣一張車禍現場的照片:一輛大貨車頭部被撞得支離破碎,駕駛員被擠壓在車內,從駕駛室里掛出一條血淋淋的腿。從構圖上看,這條腿屬特寫,成了畫面的中心。整幅圖片看了以后讓人感到觸目驚心。
圖片所拍的確是“紀實”,但這種紀實背后,記者想傳達一種怎樣的情感呢?不得而知。對拍攝具有悲劇色彩的圖片新聞,我們記者應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對生命的漠視、對死亡的麻木不仁,就是人性的缺失。這樣的圖片新聞,除了給讀者心頭為之一震外,誰也不愿多看一眼,根本無美感可言,而對死者和他的家屬更是一種不尊重。
圖片新聞應不應該擺拍?業界有爭論,基本一致的觀點是:在尊重新聞規律的前提下,適當的策劃和擺拍,有利提高圖片的畫面效果。但凡事都有度,過多擺拍違背新聞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就是制造新聞。
關愛弱勢群體是各媒體關注的常規性新聞題材,拍攝效果上要出新也是件頭痛事。有些記者就動起了歪腦子,在拍攝前,先與拍攝對象聊天,而且盡找些讓人傷感的話題聊,聊著聊著對方往往會傷心流淚了,記者舉起相機一連串“咔嚓”。我們不妨來個逆向思維,如果記者能抓到一位捐助者為弱者“窮且愈堅,不墜青云之志”而感動得流淚的畫面,其傳播效果絕對比前者要自然得多,其情感意境也要比前者珍貴得多。
現在的攝影記者隊伍趨向年輕化,充滿朝氣和活力,但急功近利的攝影記者也大有人在,這樣就容易產生“問題照片”,少數違背新聞規律和敗壞社會道德的假新聞照片有時堂堂正正地刊登在報紙上,引起我們的關注。去年,有關廈門暴雨中騎車人摔跤照片的爭論,在社會上和新聞攝影界引起強烈反響,這組照片記錄了整個新聞事件的過程,視覺沖擊力強,從攝影角度來說,是一個很成功的抓拍。但它又一次引發爭論:記者傳達新聞的義務與道德情感之間應如何找到平衡點。
人大新聞學教授喻國明說:“傳媒人的人格要求: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大徹大悟的智慧。”作為一名新聞攝影記者不應該只是一個能拍到漂亮畫面的攝影工匠,更應該是一個具有高情商、高智商的歷史記錄者。
首先,記者本人必須有一種和諧的心態。人內心的和諧是基礎。一個充滿私心雜念的記者不可能拍出真善美的圖片,更不可能拍出有高雅情感意境的圖片。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傳媒業的快速發展,大量年輕記者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往往忽視了日常的學習,心態浮躁,功利心強,只求每天能發多少稿,每月能拿多少獎金,甚至夢想“一圖成名”,很少考慮拍攝圖片過程中的情感意境問題。
其次,關注細節。圖片新聞選擇的是一個新聞事實發生、發展到結束整個流動過程中的某個或某幾個象征性瞬間,而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部分凸現出來,讓人窺一斑而知全豹,因此也為記者拍攝出富有新意的畫面,提供了廣泛自由的空間。這就需要記者帶著思考走近新聞事實和新聞發生的現場。否則拿起相機一陣猛拍,運氣好可以抓到好鏡頭,如果一不留神,該拍的沒拍到,后悔就晚了。到了現場后,更應該保持思維的高度集中,縮短“入戲”時間,敏銳發現細節、快速選擇細節、果斷抓拍細節。
我以拍攝殘疾人運動會為例:盡量避開殘疾人身體的缺陷,力求拍出美感,表現他們積極樂觀、頑強拼搏的精神世界。他們躺著舉重時,從側面、頭部著手,拍攝運動員雙臂奮力向上支撐,勇敢地舉起杠鈴的瞬間;在游泳比賽時,避開他們蹣跚走路的姿勢,而拍他們躍入蔚藍色泳池中矯健身軀在朵朵浪花中奮力劃行的優美畫面。
再次,適度策劃意識。在遵循新聞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新聞攝影的特點,進行適度的策劃,是增加圖片新聞情感信息含量的一條有效途徑。但策劃必須能夠充分發揮攝影的長處:即視覺沖擊力。所謂鏡頭感有三個衡量標準:一是新聞主體能夠被畫面展現,特別是人物的內心世界;二是新聞背景及其環境能夠被畫面展現;三是新聞場面具備較強的沖擊力,即是否可以通過新聞性和畫面構圖共同形成使人共鳴的情感高潮。
總之,有著豐富情感信息的圖片新聞既是讀者閱讀的心理需求,更是營造社會和諧輿論氛圍的重要輿論傳播手段。讓圖片新聞在事實與情感兩個維度中的座標系中找到恰如其分的結合點,是每一位新聞攝影記者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