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賴燕芳
責任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經過長時間的鍛煉、磨練而逐漸培養出來的,素養也是如此。素養與責任是老話題,但是從當前的社會形勢來看,這樣的話題有必要常談。特別是作為新聞記者所應該具備的素養與社會責任更應該是當前的記者們所應該深思的問題。
當前,在我國因為很多原因的影響普遍的存在著社會責任感,例如故意的編造出假的新聞線索,或者是所挖掘出的新聞事件并不是真實的,又或者是所報道的新聞與事實不符,利用記者的身份去進行招搖撞騙,但是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媒體發展也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因此,新聞記者越來越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社會的和諧,新聞記者必須要對人民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是新聞記者必須要遵守的一點重要原則。其次,新聞記者必須要能夠以社會大眾為關注的重點,及時的了解民情,清楚人民群眾所關注的話題是什么,要能夠深刻的了解人民群眾對什么滿意以及對什么不滿意,這些都要求新聞記者必須要深入生活中進行了解,對社會的熱點問題和話題進行挖掘,找到新鮮的材料,這樣才能夠更容易引起公眾的注意。
對于新聞事件,新聞記者必須要認真的對待,對事件進行客觀的評價,并要正確的處理與采訪對象之間的關系,能夠清楚自己所應該處的位置,必須要將與人們生活相關的事件報道出來,對社會弱勢群體給予正確合理的幫助。新聞記者所受到的關注十分廣泛,因此新聞記者的一舉一動都容易引起大眾的注意,對社會大眾的思想以及行為都有著十分嚴重的影響。因此新聞記者必須要謹記自己的社會責任,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養,讓自己的頭腦保持清醒,讓自己能夠時時刻刻都保持理性,形成獨立的思想,并能夠有自己獨到的思想見解,能夠做到實事求是、科學辦事
新聞記者自身的素養以及社會責任感,會對正媒體隊伍的質量好壞產生影響[1]。媒體的競爭中,新聞記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因為,當前我國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理念更新也相當的迅速,各個媒體想要使得自身的綜合實例能夠有效提高,就必須要重視對新聞記者的素質修養以及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對新聞記者提出更好的要求,讓新聞記者稱為素質修養高、社會責任意識強的綜合性人才。
記者是一種職業,任何職業都有著其特有的職業道德和素養。專業所體現的是水平與技能,而道德則更多的是彰顯的良心與取舍。對于一個新聞記者其素養、社會責任意識都與其職業道德有著十分緊密的練習。雖然對于新聞的職業道德從國家層面、社會監督機制乃至于媒體的內部工作守則中都有著明確的規定。但是違反道德準則的案例時有發生,這些都是新聞記者自身素養不足、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具體表現。
2011年1月21日,貴州的一家媒體發布了名為《現實照進屏幕,今春國產片熱議“房事”》的消息,在該消息中人為的將“房事”概念相混淆,在吸引讀者眼球的同時卻也是一種嘩眾取寵的表現。部分新聞報道為了能夠吸引讀者經常游走于法律與道德的邊緣,沒有尊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的甚至是不惜激化矛盾,暴露他人的隱私,不斷的挑戰道德的底線,宣揚人性丑惡,試問這種做法將自身的素質修養與社會責任意識置于何處?
從1916年瑞典的報業榮譽工會,到2009年時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都注明了真實、正確、公正、客觀,莊重、負責、公眾利益、高尚品格、專業表現是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而這些則又都表明了新聞記者所應該遵循的責任與使命[2]。早在2004年廣電總局所提供的一份資料中就表明了從事新聞輿論監督的人員中,有57.29的人員將自己定位在“第三者”,這個定位是準確的,因為要保持公正、客觀就必須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思考。但是還有為數不少的的人將自己定位為“無冕之王”、“包青天”乃至是“欽差大臣”。這樣的定位會讓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出現偏差,與他們所應該具備的素養和社會責任不符合。
面對當前新聞記者素養與社會責任意識的現狀,有必要通過各種措施來提高他們的素質、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
新聞記者想要提高自身的素養與社會責任意識,就必須要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對人民進行引導。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我國媒體發展相當迅速,同時各種觀念也有了滋生的土壤,并會對人們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如果新聞記者用使用的錯誤的觀念,那么就會讓錯誤的輿論去對人們的行為以及思想產生影響,甚至是會影響到他人的成長,讓人們對整個社會產生錯誤的看法,進而做出錯誤的行為。
新聞記者必須要及時的了解民情,對人民群眾的生活進行關注,不能夠疏遠了與群眾距離。但是同時也必須要擺正自己的位子,不能夠認為自己就是“包青天”、“欽差大臣”。要深入到群眾中去了解人民大眾的生活,從他們的生活中去發現他們需要什么,有什么樣的難題急需要解決,多挖掘與群眾相關的熱點話題,找一些新鮮的材料,這樣能夠更好的引起公眾的注意。同時,面對復雜的社會和各種誘惑,必須要嚴于律己,面對讀者,要進行客觀的報道,不能夠偏袒,做到公正與公平。
任何一個記者在成為記者之前,首先是一個人。那么在就必須要保持良好的激情,《南方周末》的記者們曾經說過“我們一次次淚流滿面地奔波在多災多難的土地上,首先因為我們愛,因為愛,我們恨;因為愛,我們爭;因為愛,我們以職業記者特有的方式,和土地,和父老鄉親血媒相連?!彼麄兊倪@種愛正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要提高自身的能力,任何一個新聞記者都必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所進行的采訪報道、所寫的文章都要能夠在對得起自己的同時還必須對得起整個讀者群和社會,要能夠擺正心態。新聞記者在面對誘惑與威脅的同時必須要堅持著自己的社會責任和良知,這樣才能夠樹立起良好的榜樣。
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新聞記者必須要切記不能夠將道聽途說作為事實依據,必須準確客觀真實地報道事實。要有足夠的決心和勇氣去面對敵意,對于事實的真相要能堅持到底[3]。同時,一定要注意保護新聞線索的提供者。要學會多角度的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夠發現真正的真相。新聞記者要注重科學依據,多向科學家請教。術業有專攻,記者并不是專家,因此,遇到不明白的事就必須請教專業人士,這才是對社會負責。
總之,新聞報道是一個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群體素質為一體的系統工程。作為參與其中的新聞記者,其所具有的素養與社會責任意識將會對新聞報道的準確和真實性產生十分巨大的影響,對輿論走向的影響也十分嚴重。為此,新聞記者必須要提高自身的素養與社會責任意識。
[1] 藍鴻文.新聞采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56.
[2] 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
[3] 田敏.論新時期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J].科技與企業,201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