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 莉
改變開放以來,歷屆政府領導都很重視新聞輿論監督,并十分重視和支持輿論監督。輿論監督已成為社會進步的第四種權力,它與司法監督、政黨監督、行政監督相比,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優勢。這種觀點雖然值得商榷,但新聞輿論監督的重要性確已成為中國社會的普遍共識。
目前,新聞輿論監督并不樂觀,新聞傳媒和記者在履行輿論監督這一職業和社會責任時,往往是困難重重,阻力不少,難度相當大,有時還要冒一定的風險。
目前的一些相關部門,很多時候用種種借口和理由來限制和阻撓媒體開展新聞輿論監督。比如說,筆者在一次調查有關城鎮改造拆遷戶反映的情況中,就遇到了這樣一種情況,記者到有關部門和鄉鎮采訪,被從這個局推到那個局,那個處又推到人事部門,在推來推去“踢皮球式”的推諉之中,又將記者推到了其它廳局。而這個廳局的這個處又將記者推到那個處,記者跑到那個處,那個處說還是要找這個處,記者又跑到這個處,這個處說應該找人事部門管,記者又來到人事主管部門,人事主管部門說還是由這個處管,記者又返回到這個處,在經過一番艱難的波折后,這個處最終以不利于安定團結、不利于穩定教師隊伍、情況復雜為由而拒絕了記者的采訪。
新聞媒體不僅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也是黨和人民的“耳目”,這具有雙重任務和功能,因此,新聞媒體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尤其是在輿論監督方面的操作有點困難。
目前來看,很多新聞媒體在某一方面都重視于“喉舌”的功能和信息傳播,而往往“耳目”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沒有真正得到體現。這個是因為,當在發揮“耳目”功能的時候,都需要通過有關部門或做內部參考的形式來進行輿論監督,一般公開出來都很少,如果公開后,會影響到某些單位或部門的形象及領導政績等,所以在輿論監督報道的過程中會受到干預,這些干預往往是以各種諸如“維護社會穩定”等之類為借口來擺脫記者的采訪,也是因為這樣,導致了新聞媒體在采訪過程中遇到的困境。
目前,我國的黨報、黨刊或者黨臺,就必須得為黨服務,因此,在具體的操作中,單位或部門往往需要在監督的時候有領導或單位的招呼和指令。在現實生活中,輿論監督敷衍了事或者報道不實的現狀就很可能出現,如此報道出來人民群眾不滿意,同時也使媒體的監督受到大大削弱。
新聞輿論監督是傳媒的基本功能之一,新聞輿論監督關系到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當前,即便黨和政府很重視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保障記者順利開展采訪的法律條規。但是,這些規章制度都是處于大局面的籠統概括,并且存在某些方面的不統一、不一致等很多問題,沒有細致的原則,輿論監督操作起來難度比較大,導致新聞工作者進行監督時無從下手,找不到具體的方向來報道。同時,在新聞輿論報道中,有某些領導干部認識不夠。再一個,有部分新聞工作者也存在一定的素質問題。
在現階段,作為媒體新聞工作者,要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武裝自己,在工作采訪中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對策,才能推動新聞輿論監督工作進一步的規范化、法制化,完善其機制體制,使新聞輿論監督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
在實施新聞輿論監督的過程中,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及各職能部門的支持及其重要,特別是對加強新聞輿論監督和規范采訪報道的引導上。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擺正自己的定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采寫稿件中,要多角度的采寫一些有增強人民群眾信心和信任之感的報道。但是,輿論監督推進還需要有關領導機關、領導人的支持和幫助,這樣才使報道的新聞規范化、制度化。
新聞單位要依法履行輿論監督,新聞輿論監督更需要法律強有力的保護。當前,我國已有《憲法》、《刑法》、《民法通則》等一系列大法、基本法和各類法規,但在具體新聞操作中,沒有具體的輿論監督的法律及法律規范。
在新聞輿論監督報道中,應當有個完整的法律保障體系細則,除了目前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外,國家應當盡快立法來規范和管理新時代新聞輿論監督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法律問題,這樣可以把當前的新聞媒體在報道中遇到的無序而困難的問題給予解決,使其快速進入規范化、法制化的新聞行業軌道。另外,司法部門也應該重視新聞傳媒在實施正確輿論監督中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根據新聞媒體的實際情況,正確運用有關法律法規,排除干擾,秉公辦案。
新聞輿論單位之間相互支持,互相交流,形成強大的合力。如對一些典型的輿論監督事例,新聞單位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相互交流,協同作戰,擴大輿論監督影響力,加大輿論監督力度,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監督合力,保障了輿論監督的順利推進有積極作用。同時,這也有利于一些有較大影響的采訪報道有積極的推進作用,使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難點、熱點問題得到妥善合理的解決。
新聞宣傳不是“說教”與“判刑”,應該是在忠于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亮出自己的觀點。對于輿論監督新聞報道,要通過現象看本質,弄清事物本來面目,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抓住重點問題和關鍵環節,切中要害,提出建議,特別是對帶有全局性、根本性、傾向性的問題,要認真、仔細思考,重點分析研究,通過提出見解,引起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切切實實對實際工作和具體問題的解決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只有這樣新聞工作才能發揮輿論導向作用,也才能做得有聲有色。
新聞工作中的求異性思維,其實就是作為實踐活動主體的新聞工作者,對自身所具有的能動性、創造性的準確把握和恰當應用。
近年來,一些新聞單位或從業人員因輿論監督糾紛而被告上法庭。這就更要求新聞工作者在報道中實事求是,正確的把握好度,才能保護好自己。對于采訪報道的角度,事件的準確度,材料的可靠程度,都需要進行嚴密思考,客觀分析。
總之,輿論監督體現了扶正祛邪、弘揚先進、鞭撻丑惡的精神。新聞機構是黨和政府的喉舌,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一切從大局來考慮,高瞻遠矚,著眼長遠,準確定位報道方向。在具體的新聞輿論監督采訪工作中,要善于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要把眼光和注意力放到黨委政府的工作中心上,放到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上,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上。
[1] 章瑞.輿論監督問題與對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3).
[2] 肖勝利.淺析新聞輿論監督工作的法制化.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3] 劉婷婷.淺談新聞輿論監督的角色定位[J].華章,2009(7).
[4] 張穎,曹江.淺論加強我國新聞輿論監督[J]. 新聞天地,2011(2).
[5] 李福杰,劉彬.加強新聞輿論監督的思考.生活日報,2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