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藺 婧 孫衛東
新聞敏感是新聞工作者敏銳地發現新聞線索的能力和本領,也是衡量新聞工作者工作能力的重要標志。又稱“新聞嗅覺”、“新聞鼻”。它是新聞工作者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能力,對事物發展變化的反應能力,對新聞線索的識別能力,即敏銳地發現新聞線索的能力和本領,以及對新聞事實的分析能力的綜合表現,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這種敏感是在長期的新聞工作實踐中鍛煉培養出來的。
美國新聞學者卡斯柏·約斯特在《新聞學原理》一書中的一段話,形象地闡述了新聞敏感對于記者的重要性。他說:“一個不善于辨別色彩的人,不能成為一個畫家;一個不懂得和諧的人,不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一個沒有‘新聞敏感’的人,也不能成為一個新聞記者。”培養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善于發現新聞線索,就能夠做到當事情還在“風起于清萍之末”時,就敏感地察覺到它,并預見它的去向,從而比較得心應手地采訪出好新聞。
新聞價值是指構成新聞實體存在并且是對社會需要滿足的一種需要。新聞價值的存在主要有自身的特性所決定,通常以新聞的新鮮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五個方面為主要判斷依據。一件事情,判斷他的新聞價值大小通常就是以上面的五個特征為判斷的主要依據,它的特殊性新鮮性級數越高,就可判斷為它自身的新聞價值越大。
而對于新聞敏感而言,他不僅僅是對新聞記者悟性本身而言的,同時也表現在新聞記者對時局的認識和業務的專業的強度方面。不僅僅局限在新聞記者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力上,更主要的抓住新聞自身的內涵,判斷新聞的價值意義,同時要考慮新聞本身的可讀性,能否在社會上引起讀者的廣泛關注和興趣,把握消費主體。而且還要對新聞本身進行分析,關注他話題是否能在社會群體中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與之相關聯的事情要分清主次,而非全盤接受,要善于抓住問題的核心,洞察事物的變化發展。把握住采訪的精髓,從而增強采訪工作的計劃性,使得任務可以更好的完成。
既然了解了新聞敏感的重要性,我們就需要追本溯源找到提高對新聞敏感的技能,從而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新聞敏感可以說是對政治的敏感。很難想像一個不讀書看報,不關注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缺乏政治熱情、對國內外大事一無所知的人能擁有對政治的高度敏感性和判斷性。這就好比在一場游戲中,你對游戲規則沒有絲毫的理解,那么你怎么立足于這場游戲中,從而大獲全勝呢。所以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你必須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熟讀于心,更要學會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運用到工作中,作為理論指導。只有當你擁有了正確看待事物的指導思想和價值體系,你才可以從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中脫穎而出,增強自己對事物的分析判斷能力,從而通過事物的現象看到本質,把握全局的縱向發展,自己的新聞價值型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從而磨礪自己對新聞的敏感性。
仔細觀察生活只有深入實際,才能抓住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從而把握新聞的大眾發轉方向。我國的新聞事業是在黨的領導下為人民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信息的服務類型事業。我國新聞事業為了滿足群眾的需要,千方百計的尋求發轉之路從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它不僅僅是由于自身的性質而復耕,更重要的是新聞事業本身以及一個個新聞人對職業的熱愛而為職責所做的努力。從當前對新聞單位的調查來看,群眾對信息的需要性主要表現在全面及時地了解國內外以及本地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和地方法規規范;同時,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的來龍去脈以及未來走向的關注;對于關系到人民群眾自身利益事物的關注;了解新的科學知識,諸如對健康娛樂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
同時現在的民眾將媒體做為一種求助手段,從而在某一方面達到和諧社會的目的。有這樣一個成功的例子: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在我國鐵路建筑企業中,存在著這樣一種不正之風:一些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承包人,為了謀取個人私利,尋找種種借口,將本單位的職工棄之不用,大量采用社會勞務,這種“閑著媳婦雇保姆”的行為,不僅侵害了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導致了國家建設資金的大量流失,成為嚴重影響國家重點建設的“黑洞”。《中國鐵道建筑報》記者姜書范針對這一現象,及時采寫了一篇題為《誰是企業的太陽》的報道,不僅在職工中引起強烈反響,而且還引起了有關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預防和打擊這種腐敗現象。
作為一名稱職的新聞記者,是應該站在時代船頭的∕望者,應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應該是一個“萬事通”,是“材料簍子”,是“信息庫”,比如一個行業報的新聞記者,不僅需要了解全行業的基本情況,了解本行業的改革進展、發展趨勢及其他重要情況,同時,還要了解基層的情況。新聞記者要善于“上躥下跳”,耳朵要多聽,眼睛要多看,腦子要多想,手要多記。一個記者無論在什么地方,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將自己置身于隨時準備接收新聞材料的狀態之中。而且,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細心留意身邊的變化,只有見多識廣了,才能為自己日后記錄更多的材料,從而從容應對各種狀況的采訪。
在對新聞進行篩選比較時,擁有一個緊密的關系情報網是基礎。因為只有當有足夠的新聞線索時,才有對比的資本。那就可以安排情報調查員、特派員等和自己合作,從而盡可能多的掌握線索。因為所收到的新聞良莠不齊,所以就必須通過新聞記者自身對于新聞的敏感來判斷。而對比的過程就好比是大浪淘沙,黃沙里絕對不都是閃光的金子,但它們畢竟存在于河流之中,這就有個篩選、比較的過程。只有通過比較,才可以在漫漫長河的黃沙找尋到真正的金子,同樣,也只有通過對新聞本身的反復推敲和對比,才能發現自身所存在的獨特性和價值性。
采訪過程不單是搜羅情況的過程,更應該是一個伴隨著邏輯思維不斷發展對比的過程。對于那些重視邊記錄邊思考從而在記錄過程中升華自己思想的資深新聞人來說,他們記錄的過程不僅僅是思考的過程,更是去偽存真的過程。在內心經過反復的推敲理論分析后,新聞的主題就水落石出了。比較和分析的過程是一個“淘金”的過程,一個“剝皮”的過程,它能幫助你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有新聞價值的東西,從而達到“吹盡黃沙使到金”的目的。
學以致用,將自己原有的判斷跟所學的東西相結合,視野才能更開闊,頭腦更加敏捷,對與新聞的敏感性而言也是相得益彰。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不僅僅在工作能力上下功夫,還要多在經常涉足其他領域,增強自己的實力。如果我們能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學習,積累和豐富自己的知識,新聞敏感就就會不斷有所提高。
簡單地說,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就是要廣泛積累知識,深刻分析了解形勢,全面熟悉各方面情況;努力學習成功記者的新聞業務經驗,不斷總結失敗的教訓;同時,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對帶有新的信息的事實進行追蹤和規律性的探索。這是記者提高準確的新聞辨別能力培養新聞敏感的基礎。但從根本上講,所有的理論只有和實踐結合在一起時,它自身的意義才可能得到發展,如果不運用于世界,都是紙上談兵。
[1] 導向是根本真實是生命特色是活力所在——與新聞同行和新聞院校師生談“兩獎” .中國記者,2010(12).
[2] 有機會,還要有準備——廣東新聞媒體部分編輯、記者談成長經歷和感受.中國記者, 2001(6).
[3] 廣播電視編輯記者和播音員主持人專業資格考試的實踐和思考.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 (10).
[4] 楊旭丹.淺談廣電專業資格考試考點工作的規范與創新——以浙江考點為例.中國電力教育,2010(30).
[5] 知大情明大理干大事求大和——做大記者——訪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副主席、黨組書記翟惠生.新聞與寫作,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