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 巖
(通化縣廣播電視臺,吉林通化 134100)
在媒體的新聞報道中,社會時政新聞事件因為其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相對深遠,新聞媒體要做好新聞報道,第一時間用最權威的新聞信息給受眾做好輿論引導,發揮輿論監督的職能.在重大社會新聞事件中,媒體為更好實現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避免道德偏失。對于時政新聞的報道,由于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新聞記者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這使得新聞記者并不能將新聞消息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社會大眾,從而偏離了自己的職業準則和道德。各有甚者,在新聞報道中不但不能完全展現時政事件最真實的一面,反而出于個人利益,對時政事件進行了歪曲的報道。這種現象對于新聞記者來講不僅僅是職業道德上的偏失,也使得新聞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和價值。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山西煤礦的“封口費”事件,新聞記者索要了“封口費”,未能報道出最真實的傷亡狀況和本次事件的不良影響,給新聞行業帶來了不正之風。所以促進時政新聞的報道的時效性,根本原則之一還是要堅持記者的職業道德。
對時政新聞時效性進行要求,新聞的真實性以及信息的公開性在此時是個不得不談的問題。時政新聞要暴露在新聞媒體之下,而新聞媒體要對公開的時政素材進行詳細地、透明地、公開地報道。這才真正達到了新聞作為人民喉舌的工具作用。面對時政新聞的這一職業態度,是對時政新聞時效性把握的一個關鍵因素。
其次,發布時政新聞及時。有人說新聞時效性的把握說到底不就是把時政新聞及時公布、公開嗎?話雖如此,可是要做到及時卻并不簡單。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說明:第一,新聞記者應快速進入新聞現場。第二,是要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引導社會輿論。李長春同志在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第九屆長江韜奮獎頒獎報告會上講話,他說,做好新聞宣傳工作要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其中強調必須堅持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回應社會關切,努力搶占先機、贏得話語權、掌握主動權,牢牢占領輿論引導的制高點。權威信息如果缺失就給謠言的散布創造了便利條件。新聞媒體在面對這些事件的時候,首先要在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真相,通過新聞發布會的召開、政府官方網站的發言等權威渠道連續發布和獲取信息,承擔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從而為新聞媒體塑造一個“及時”、“準確”的形象,這樣才能迅速贏得公眾的信任,為接下來解決問題營造一個和諧的輿論環境。如果缺乏權威的信息來源,或者權威信息來源不及時,就會造成市民會通過其它渠道去找新聞,這樣難免產生虛假信息,給公眾造成誤導。第三,做好新聞團隊之間的分工合作。大家也許在小時候就聽過三個和尚的故事:當廟里有一個和尚時,他一切自己做主,做得很自在;當廟里有兩個和尚時,他們通過協商可以自覺地進行分工合作,同樣做的不錯;可當廟里來了第三個和尚時,問題就出現了,誰也不服誰,誰也不愿意干,其結果就是大家都沒水喝。當初讀到這篇古老的寓言的時候,我們知道了團結的重要性。其實,這個寓言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新聞團隊合作的案例。它所反映的問題就是:同樣完成一個新聞消息的發表,缺乏團隊協作的結果還不如個人獨立工作或者作為合作雙方訂立契約。因為一個團隊內部是不可能以契約形式作為彼此合作的前提。而現實的問題是,由于個人的能力有限,因而在新聞發布時,必須建立一個由多人組成的新聞團隊。這個新聞團隊是否能夠和諧地進行團隊協作,將決定了這個新聞消息是否能夠及時、準確成功發布。因此,要保證新聞的時效性,新聞團隊能夠相互協作也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因素。
最后,我們還要關注的就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質的提升,這也是時政新聞提高其時效性的關鍵性因素。因為,在進行現場新聞報道的時候,現場的情況會給記者帶來許多意外的困難。舉個例子,在突發性災難事件中,新聞工作者進行跟蹤報道,除了過硬的業務素質外,職業道德素養和身體素質也是決定記者能否繼續進行報道的關鍵性因素。此外,如果新聞記者能夠自覺培養新聞敏感,具備準確判斷新聞價值的能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職業操守,對發布的新聞事件及其社會反響有一定的預見能力,將會大大加強新聞的時效性。同時,對于新聞編輯人員,要求提升其新聞整合能力。在新聞的編輯過程中,新聞絕非是單篇稿件的而是多篇稿件的組合。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善于挑選新聞,整合新聞,設計新聞專題,并根據時政新聞的特點,進行科學的剪裁和編排。稿件的科學集合,就可以形成“1+1>2”的系統效應,實現新聞價值的增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新聞記者的知識儲備無形當中也提出了要求。社會生活的不斷升級,不斷多元化,要求記者能夠有先進、前沿的思想和認識,這樣才能保持對時政的敏感度,時效性才能夠提高。所以新聞記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和社會閱歷,這樣才能讓時政新聞的時效性做得更好。此外,提升新聞記者自身的文字語言功底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為有許多不符合漢語語言文字規范的“網絡語言”,被部分新聞記者編輯引入到時政新聞報道或評論中,晦澀難懂,常常造成文不對題,辭不達意,影響了時政新聞或評論的質量。新聞報道是嚴肅的,語言文字的規范必不可少。這對時政新聞的采編人員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太嚴肅,讀者不喜歡;太無拘,又違背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這就需要采編人員具備較強的語言文字功底、豐富的文字處理技巧。以上種種,都是對新聞記者的要求,同時對于提高新聞的時效性也有很大的影響。
[1]陳海軍.快起來與新起來——關于新聞時效性的幾點思考.軍事記者,2006(6).
[2]張袖硯.新聞時效性的把握.記者搖籃,2009(7).
[3]朱清河,王瑜.災難性事件報道方式的新面相——從“5·12”汶川大地震報道談起.新聞傳播,2008(9).
[4]顧軍.試析報紙記者的網絡素質.新聞記者,2006(6).
[5]周少林.網絡時代的記者素質建設.新聞采編,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