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丨陳 霞
純文學《三角洲》崛起于文學期刊繁榮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消失于文學期刊邊緣化、市場化的21世紀初,似乎是文學期刊的一種宿命。《三角洲》應時代要求產生,又應時代發展而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三角洲》承擔了文學期刊的歷史責任,培養了一批作者,推出了一批作品,為文學的發展發揮自己的作用。市場化時代的到來,《三角洲》進行了艱難的突圍和應對,應多種原因,于2011年停刊。
《三角洲》前身為內部交流刊物《創作交流》,創刊于1972年1月。1979年第1期改名為《紫瑯》。1994年第1期改名為《三角洲》,國內統一刊號CN32—1043/I,以發表小說、散文、詩歌為主,兼發隨筆、文學評論、報告(紀實)文學作品,宗旨為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提倡時代精神、地方特色,主張面向青年、風格多樣。自創刊以來,《三角洲》發表了許多有質量的作品,有的獲省級獎,有的被省級以上的刊物轉載,有的被改編成電視劇;培養了一批當地的作家,繁榮地方文學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在市場經濟下,文學期刊集體走入困境。2000年,經過認真的市場調研,吸取同行的成功經驗,《三角洲》改版為校園文學。這是在市場條件下的一次應對,應該是受到《萌芽》成功轉型的啟示,填補了江蘇省校園文學期刊的空白。設置了《未來之星》等重點欄目,每期推出一位有潛力、有才情的小作者的文學作品小輯,2萬字左右,并配以約請名家或指導老師的評論,從而引導了一批青少年走上文學之路。這次轉型是成功的,當時的每期發行量是15000份,有一定的廣告收入,每年營利約有3萬元,在南通市、江蘇省甚至全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根據主辦單位的要求,2007年《三角洲》再次調整,定位為南通作者服務。
2011年,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應主管單位、主辦單位的要求,純文學《三角洲》停刊,雜志劃入南通報業集團,更改主辦單位。5月,南通日報以主要主辦單位的名義向新聞出版總署申請了新刊號CN32—1043/GO,刊名仍為《三角洲》,宗旨為刊登文學、藝術和大眾文化類作品,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氣,豐富讀者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文化產品健康發展。江海晚報負責《三角洲》雜志的出版、發行,11月出版了《三角洲》(試行本)。2012年1月5日,第一期《三角洲》正式出刊,為綜合性的城市文化月刊,由江海晚報總編范繼春任主編。在出版6期后,由于虧損厲害,《三角洲》更換主編為楊嘯洲,更改版式和內容,于7月5號出版了第七期《三角洲》。
2000年,《三角洲》從大綜合類的文學期刊轉為青春校園文學,將讀者群鎖定于中學生文學愛好者,策劃、開辟《名著廣場》、《校園文學論壇》、《作家與文學社》等欄目,刊發著名作家、教育家特稿,從而打出了自己區別于其他純文學刊物的青春特色。
2007年的改版又走回文學期刊的“四大件”老路,經費來源全部是政府撥款,沒有廣告收入,發行量很小,主要靠贈送。與江蘇省內的市級文學期刊相比,《三角洲》具有鮮明的鄉土情結。這種情結純純的、淡淡的,宛如一位從鄉村走出的、溫婉的女人對過去美好歲月的難忘,是一種老去的甜蜜回憶,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刊載的文章多次被《讀者(鄉土版)》轉載,被評為江蘇省一級期刊。
2011年的改版,純文學《三角洲》雜志的最后一次華麗轉身,就此退出了文學大舞臺。新版《三角洲》前一至六期的欄目設置主要有人物、特稿、藝海、文軒、時尚、天下、風物等七大板塊,相繼推出南通籍的名人,南通的名人、典型人物,南通的人文風情,當下的禁忌話題或情色話題,江蘇的長三角城市等。
從內容看,是一種大文化。以俯瞰式的視角對南通的人事物作全方位式的掃描,以人物篇凸出名人效應,以期提高雜志的品味和知名度,以及雜志的人文關懷和現實關注;以藝海篇中南通的文藝名人介紹和文軒篇中的文學作品企圖保留原雜志的文學性;以時尚篇中的禁忌話題表現出雜志的前衛意識和時尚感;以天下篇逐次推介長三角地區城市打造雜志的國內知名度。可以說,新版《三角洲》囊括了文化、旅游、文學等方面,似乎要讓讀者通過這一本雜志就可以了解南通的一切,大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氣勢。
第七期《三角洲》,與前六期相比,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一些調整,呈現出明顯的商業化特征。欄目除保留了角色(人物)、尚圈(時尚)、云游(天下),增加了關注、賽場、聚焦、味道等,去掉了藝海和文軒。文字以粗體字號、長條式排版方式、蒙太奇式的表述減低了閱讀興趣。調整后,雜志的時效性在增強,更為關注當下的熱點,如圍繞倫敦奧運會,賽場報道、南通體育的介紹、獨家報道《最真的若琳》;商業性特征十分鮮明,軟文廣告占有雜志內容的一半,甚至更多。
新版《三角洲》目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一是雜志缺乏品牌意識,內容量大龐雜,文化、旅游、美食餐飲、體育等類別都有所涉及,既不吸引人也無深度。尤其是近三期的調整,文化性逐漸消失,商業目的性太強,沒有可讀性。二是沒有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改版前沒有進行細致的市場調研,合理細分讀者市場,沒有進行準確目標定位,對受眾需求不了解,受眾定位不明確,以較大的信息量想把南通所有讀者“一網打盡”。三是改版的頻率較高。一年不到,已經兩次變化,輕率,只瞄準市場。這是雜志改版的大忌。
在市場的方向標中,《三角洲》可以自由運轉,需要鮮明的品牌特色,需要確立讀者中心意識,也需要真正的辦刊人。
學界認為,在文學市場化、網絡化時代,文學期刊遭遇的,不是信仰的危機,不是形式的危機,而是生存的危機。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在各種圖像和聲音的超級文化符號的擠壓之中,文學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純文學市場低迷,文學期刊銷量萎縮、讀者嚴重分流。為了走出生存困境,眾多文學期刊從自身尋找原因,紛紛進行了改革。《山花》《大家》、《天涯》等探索“泛文學”路線,向“雜”過渡。《佛山文藝》《萌芽》等細分讀者群,走“專”刊路線。《花城》《當代》《鐘山》等從包裝到內容尋求突變,以一刊多版拓展空間、更多非文學欄目的“文化化”來擺脫經營困境。《湖南文學》《漓江》《花溪》《南風》《海峽》《當代人》等則從文學中“出走”。
應對之策在時間圍堵中顯得蒼白無力。進入新世紀,純文學期刊的訂數從百萬份的最高峰跌落到一兩萬甚至是幾千、幾百份的低谷。“不得不承認,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文學期刊向市場的大突圍基本上宣告失敗。”《作家》雜志主編宗仁發感慨,“近七八年來,文學期刊的面貌可謂舊貌換新顏:封面改了,版式改了,紙張改了,內容改了,沖破純文學的清規戒律,倡導跨文體寫作,鼓吹行走文學,強調作家立場,注重故事敘述[1]。” 1998年,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昆侖》《漓江》《小說》停刊,被稱為“天鵝之死”[2]。此后,《湖南文學》《東海》《世界之窗》《奔流》《天津文學》停刊。2006年《海上文壇》停刊。2008年《譯文》停止發行。全國只有《十月》《收獲》《當代》《人民文學》等文學期刊有超過5萬份的發行量,其余大多數發行量只在幾千冊,有的甚至幾百冊。
文學期刊有其自身發展規律,決定其盛衰的是,社會整體對文學的認知與消費欲望,而這并不由刊物定位或質量決定。其生存危機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既有體制內的原因,也有不關注現實等自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應該是時代的發展對文學載體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導致的。文學的載體和形式在不斷的變化,文學期刊也許只是一段時間偶爾成了主要的載體而已,網絡亦如此。
根據近幾年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期刊改革的情況以及數據,從900多種到800多種,文學期刊的總數在變小,以后還將進一步縮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文學期刊將遵循市場化的規律,優勝劣汰,最終占有市場份額的可能只有《人民文學》《當代》《十月》《收獲》等實力雄厚的幾份刊物。
有人提出:應對這場危機,文學期刊要么引導、提高社會整體對文學的認知與接受度,培養讀者,而不是迎合讀者;要么由讀者自辦同人雜志,自行享受閱讀。前者需要一個長期的引導,后者則具有當下的現實可行性。
許多地方文學期刊將在這場危機中走出文學的舞臺,但是這個社會或者說體制仍需要文學的慰藉和占有文學話語權,于是地方文學期刊換了一種樣式再次復生。以江蘇為例,截至2011年初,基于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深厚的文學底蘊而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蓬勃興起的、有正式刊號的13家市級文學期刊,只剩下南京的《青春》、《蘇州雜志》、無錫的《太湖》、常州的《翠苑》、鎮江的《金山》、淮安的《短小說》、《連云港文學》、宿遷的《楚苑》8家純文學期刊在艱難地堅守著純文學立場。泰州的《揚子江》、徐州的《大豐》、鹽城的《湖海》已于20世紀80年代停刊。《揚州文學》于2008年停刊,代之而起的是《中國名城》,該刊專門研究和宣傳歷史文化名城的綜合性刊物。據了解,2013年,淮安的《短小說》將并入報業集團,改變純文學的性質;《連云港文學》也將劃入連云港報業集團。
可令人奇怪的是,在這些有正式刊號的文學期刊停刊后,各市級文聯又以內刊的形式紛紛創辦著文學期刊,如2011年泰州《稻河》復刊、徐州2009年《大風》復刊、鹽城2010年《湖海》復刊,淮安于2012年出版了純文學期刊《淮安文學》。此外,一些縣級市也在紛紛創辦文學期刊,如南通啟東文聯的《沙地》、海門文聯的《東洲》,無錫江陰文聯的《雪浪湖》,蘇州昆山文聯的《文筆》……這些文學雜志宗旨是為會員提供文學陣地、培養文學新人、彰顯地域文學特色;經費仍靠政府撥款;一般只刊印幾千份,贈送給會員以及文學愛好者,是屬于自行享受閱讀的同人雜志。
這也許就是文學期刊危機后的轉機,置之死地而后生。
[1] 中國文學期刊:遭遇集體困境僅存幾家歡笑.人民網,2011年04月18日 13:27.
[2] 黃發有.文學期刊改版的經驗與誤區[J].中國出版,200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