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聶 茜
跨文化新聞傳播是指在新聞采集、制作、傳媒、接收等一些列過程中對擁有不同文化、不同符號的人群進行的傳播和感應活動。這種跨文化的新聞傳播在表現形式上包括全球范圍內不同區域、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群體之間的新聞傳播;從大眾媒體的角度來講主要體現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群體之間的新聞溝通與傳播,并發揮著文化的紐帶聯結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跨新聞傳播在由民族和國家主導的國際傳播語境下,使得不同文化層面的新聞傳播呈現出很強的矛盾性和沖突性。從國家層面來講,由于當前國際不同國家的政治體制影響下,新聞傳播的主導形式和傳播理念分為集權型、自由型以及社會責型,再加上當今世界國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以及利益導向等存在的差異性使得跨文化新聞傳播從國家層面上不可避免的要出現一定的矛盾和沖突。從民族層面來講,基于當前世界范圍內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不同民族在新聞傳播中的理念不同,很多民族往往存在將本民族文化封閉起來而出現排他性的文化部落主義傾向、狹隘民族主義主義傾向,以及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時常表現出的以本民族文化優越性去同其他民族文化類型的新聞傳播進行的抗衡。在這樣的民族為主導的傳播語境下,許多民族為了維護本民族的文化主權,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往往采取各種制約和限制,甚至一些具有很強宗教色彩的民族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表現出來很強的極端性,為跨文化新聞傳播設置了重重障礙。
不可否認的是,伴隨著全球化形勢的日益加深,文化雙刃劍的效應逐步明顯,由文化衍生出了諸多全球性的政治、經濟支配傾向,西方在文化上明顯在主導者全球文化發展趨勢。據統計,全球每天的國際新聞中竟然有搞到80%以上的信息是來自于西方的通訊機構,已經對全球的新聞傳播形成了絕對優勢的控制權,使全球新聞傳播呈現出明顯的單向性。全球化文化霸權的出現,往往報道的不僅僅是單純的事件新聞,更突出的表現在對事件發展方向的決定權上。在跨文化的新聞傳播背景下,全球化范圍內的西方文化價值觀尤其是美國文化的價值觀正在以更深層的影響著全球新聞傳播的效應,并逐步成為世界新聞傳播的重要衡量標準。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跨文化新聞傳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具體表現在:從世界范圍內新聞傳播的中心性來看,中國新聞傳播明顯處于邊緣地位,在國際新聞傳播中處于弱勢國家行列,對全球新聞的主導性和決定性根本沒有話語權,對世界范圍的新聞影響效度有限;從我國新聞傳播的力量與能力來看,我國向世界播放新聞的能力依然顯得微不足道,從數量上處于絕對弱勢地位;在世界范圍內對重大事件報道的力度來看,我國新聞媒體往往缺乏自己的聲音,從供給上過分依賴于外媒。中國跨文化新聞傳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使得我國在新聞傳播中往往充滿諸多偏見和誤解,對我國跨文化的差異形成巨大障礙。
首先,這種文化差異性表現在語言符號上。
新聞傳播也是靠語言符號作為媒介的;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聞傳播,必須要借助與翻譯的杠桿實現跨文化傳播。要想通過翻譯實現本區域內、本民族內的新聞事件向其他領域傳播,就涉及到翻譯過程中的語言符號問題。文化差異性在語言符號的差異性除了受本區域、本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民俗風情等因素制約外,還受新聞記者自身素質、翻譯者的自身文化素質的制約和限制,因此這種差異性受社會、文化環境的制約性非常強,對語言文化的理解程度、新聞工作者以及翻譯者的自身素質以及思維方式等都會引起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語言符號的變化。以漢語為例:在以漢語作為主要的怨言符號進行新聞傳播時,會在語言中大量使用一些修辭、古語甚至是一些比喻等;對于國外的新聞工作者來講,由于自身對中國語言文化了解的深度和程度不同,在新聞傳播中很同意出現一些漏洞或者是情感上的誤解,甚至是被一些國外新聞接受人理解為一些空洞無實的新聞內容。
其次,這種文化差異性表現在文化價值觀上。
跨文化新聞傳播在主題上的差異性還突出的表現在文化價值上。文化價值在不同主體之間有著不同的存在形式,具有質的的差異性。對于生活在不同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新聞報道主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往往自覺或不自覺的就滲透著各色各樣的文化價值特征。例如,在我國,往往倡導和諧、團結的文化價值,崇尚互幫互助、仁、禮、和等社會規范;而在西方國家,則更多的是倡導一種自由、平等的價值觀,崇尚個人主義、私有財產和個人利益往往高于集體主義。因此,在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價值領域,一些新聞傳播者往往過分倚重或偏好某種文化價值而使新聞傳播帶有很強的文化差異性。
再次,這種文化差異性表現在社會規范上。
受不同地理、歷史文化因素因素影響,不同文化主體在社會規范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間接的作用于文化層面上,就形成了文化的差異性。社會規范是長期以來人們通過自發形成的一種習慣模式,為社會中絕大數成員所認可并遵守。不可否認的是,社會規范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往往會對文化產生很強的差異性,也會從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新聞的傳播。
充分認識到全球范圍內不同區域間的文化差異性,尤其是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異,這是我國做好跨文化新聞傳播中首要的前提,畢竟新聞在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所面臨的都是形式各樣、種類各異的文化;文化的不同為新聞的傳播帶來巨大的差異性。因此,我國新聞媒體從文化差異性的視角來清醒的認識文化的差異性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要加強對目標文化的了解,堅決杜絕用僅僅本民族的文化眼光和文化眼光去衡量和評判其他文化類型的新聞報道;同時,我國新聞傳播中進行跨文化傳播時要有創新的勇氣,敢于拋開傳統的、原有的文化視角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認識其他區域、其他民族的文化,從客觀的角度全面審視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得出全面的結論;在新聞職能上,中國新聞傳播要根據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異性,充分考慮和研究西方媒體受眾的心理,在中西方正面與負面報道中把握好平衡點;我國新聞傳播要堅持自主性和獨立性,不能按照西方新聞媒體的觀念來予以運營管理,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夯實新聞傳播的文化基礎。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采取文化的親近性,能夠有效拉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心理距離,為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奠定必要的心理接受基礎;只有在心理上的距離拉近了,才能為不同文化、不同區域的新聞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判斷,用中立的眼觀審視新聞的可靠性,進而為分享來自于其他文化區域的新聞開辟新途徑,為實現跨文化的交流與分享奠定基礎。中國新聞傳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民族、區域的人文風俗、道德倫理、社會規范、價值體系的不同,在傳播中堅持以人為本,時時刻刻體現人文性關懷,能使跨文化的新聞傳播實現良好的效果。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提升文化認同感、創新文化的親近性,是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新聞傳播規律的現實表現。
在當前,面對西方主流媒體對新聞控制的獨霸情況,我國新聞傳播過程中更需要正確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關系,既不能過分的追求新聞的西化,在新聞傳播中跟隨西方新聞傳播的個性化和自由化,也不能一味的固步自封,單純的以本民族文化作為新聞傳播的唯一尺度和標準。因此,正確處理好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關系就是要實現新聞傳播個性化與共生化。新聞的全球化不本土化之間并不是存在著不可割舍的矛盾,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尊重文化差異性,也就是文化本土化的基礎上實現的全球化;而文化的本土化又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融合交流,推動本土化文化的興盛。因此,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要堅持文化本土化的特質,以優秀的本土化文化為主要依托,同時借鑒和吸收全球化的文化精髓有效實現新聞傳播的生機與活力。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然而現代化的人文氣息在全球化和信息時代背景下又顯得有些不足,存在很大的空缺。因此,作為新聞傳播來講,一定要清醒的認識到本土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存在的現狀,在傳播過程中深深扎根于歷史性的民族文化,彰顯中華民族本土文化優勢,同時要積極借鑒、整合和吸收國際化文化的優勢,不能冒昧的將本土文化與國際化文化對立起來;如果真的是那樣的化,那么新聞傳播就必將是不開放的新聞傳播、是不尊重文化差異性這一現實規律的新聞傳播。
歸根到底,跨文化的新聞傳播面臨著現實性特點,在全球化背景下更是彰顯出特殊性;無論是文化層面上究竟存在什么樣的差異,新聞傳播的最終目標還是實現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聞資源的共享,使全球范圍內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國情下的新聞傳播突破文化差異性的障礙,實現更好的交流和融通。我國新聞傳播過程中要根據文化差異性的現實規律,不斷夯實新聞傳播的文化基礎;不斷創新文化的親近性,提升文化認同感;根據文化的差異性要充分協調好本土化與國際化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實現我國新聞傳播中形成開放、包容、平衡的新聞傳播新體系。
[1] 高麗娟.從網絡新聞標題看跨文化傳播意識的差異[J].求索,2010(1):193-194.
[2] 張璨尹.跨文化新聞傳播中的文化差異和因應策略[J].湖北社會科學,2011(4):191-194.
[3] 余澤海.跨文化傳播與外宣新聞策略思考[J].新聞知識,2007(6):6-8.
[4] 丁騁, 陳然.新聞的跨文化傳播路徑[J].傳媒觀察, 2011,(11):26-27.
[5] 盧紅霞.新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和跨文化意識培養[J].新聞知識,2011(10):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