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周聞杰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鄭州 450001)
“一聲所愛·大地飛歌”是廣西衛視2012年重磅打造的國內首檔大型新民歌選秀節目。“一聲所愛·大地飛歌”將一改往常民歌大賽的傳統風格,全新引進歐洲節目模式,融合經典中華民歌,以及令人震撼的獨特舞臺設計。
這檔節目的宗旨:選最好聽的聲音,唱最動聽的民歌。廣西衛視“一聲所愛·大地飛歌”由快樂之父汪炳文領銜制作,高曉松、蔡國慶等重量級明星擔任導師及演出嘉賓。最終優勝選手還將登上南寧國際民歌節開幕式晚會《大地飛歌》的超炫舞臺,與國內外巨星同臺演出。“一聲所愛·大地飛歌” 將在廣西這片甲天下的山水之地,讓民歌的內涵不斷延展。
什么是文化?著名思想家泰勒把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定義為“文化和文明就其人類學意義上看是知識、信念、藝術、倫理、法律、習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需的其他能力和習慣所構成的綜合體。”這一定義,幾乎成為西方近百年文化研究的經典定義。實質上,文化是人類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領域中進行創造活動的方式及這一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總和。在有階級的國家制度中,代表國家意識的政治文化是核心,是一切其他文化的主導。在當代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內涵,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其理論指導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則是主流文化。
電視文化是指在電視媒體的影響下,于現代社會中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它可以分成電視傳播文化、電視接受文化、電視和時尚、政治、經濟各方面的關系等。電視能夠作為一種文化的出現,這是現代化文化工業發展的體現;而電視媒介的出現更像是一個多棱鏡,它可以折射出社會的多面性,同時具有共時性,也就是說我們在同一個時段可以接受到各種異質的信息。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卻對我們的感官構成一種共時性沖擊。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電視是一種媒介,一種大眾媒介,從與此同時,電視以其即時性(瞬間滿足)、實用性(感覺刺激)、零散性(拼盤風格)、模式化(機械復制)的面目投眾所好。電視媒介的特點注定了它將生產出大眾文化。戴維·莫里在《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中指出,電視收視與文化素養不無關系(2005年,第146頁)。觀眾對于輕松娛樂的節目的接受程度遠大于嚴肅類節目。只有那些輕松易懂的形式,才能被觀眾所接受。因此,電視文化與大眾文化必須是同質的。與傳統的藝術相比,電視文化是一種貼近百姓的藝術,它滿足了百姓的消費需求已經成為人人可以參與的游戲廣場。
電視作為一種文化存在,與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相比,似乎有一些特殊之處。從電視文化的結構來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物質部分,就是電視和電視節目本身呈現出來的內容,它占用了人們大量的時間,使人們和電視及電視節目形成一種非常密切的關系,觀看是它的直接方式;另一部分是它對人們精神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很潛在的。電視是一種大眾文化,娛樂性是其主導方面,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言,在現代社會,娛樂性總是與媚俗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娛樂性與媚俗構成了電視文化的兩個面相,電視更應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當然也應當反映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發展。但電視作為一種特殊的傳媒,它在完成這一功能的時候有自己特殊的手段,它必須在娛樂與媚俗之間保持一種恰當的張力關系。
然而,在當下中國電視文化中,許多節目制作簡單的認為傳播丑陋的比傳播美好的更容易刺激閱讀者的情緒,傳播惡的比傳播善的更能刺激受眾的神經,傳播病態的比傳播健康的更能吸引眼球。例如,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開播時充斥著大量的“拜金傾向”,河南衛視的《華誼之門》為了增加收視率一手炮制了“干爹門”……大量的審丑與媚俗節目的出現與泛濫,久而久之形成了同質化的媒介擬態環境。試問,當此類現象變為常態時,當大量負面信息占領了大部分媒介平臺時,公眾又怎能不陷入一種將個別現象等同于社會全貌的認知誤區呢?這樣的電視文化所塑造出的大眾文化業又將是怎樣的狹隘的、非主流的“負能量”文化呢?
廣西衛視定位為“美麗天下”,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更有著豐富的民歌資源。在今年選秀節目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廣西衛視選擇了“民歌”作為在今年“選秀混戰”中異軍突起的切入點。作為全國唯一一檔新民歌選秀節目,《一聲所愛·大地飛歌》力圖通過選秀與民歌的完美結合,歐洲最新節目模式與本土文化品牌的驚艷混搭,掀起新民歌運動的風潮。
這檔節目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突破了民族文化包裝制作上的傳統模式,不再是就傳統做傳統,而是發揮現在流行的電視娛樂包裝形式上的大眾化優勢,以民族優秀文化內涵為核心,積極、公平、時尚的比賽環節極大的激發了參賽選手甚至是觀眾們的熱情;同時,也讓廣大觀眾真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可以說,《一聲所愛·大地飛歌》在當前浮躁的娛樂至上的電視環境中,追求的不僅僅是收視率的高低,更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責任,樹立良好的社會主流文化的“正能量”的體現。
所以,我們應當謹記的是,電視文化的核心是它的社會責任感,既然是一種文化,就應該塑造一種新的民族精神,塑造當代國人的性格。我們說電視應該有娛樂性,因為當代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他們不光需要有勤勞的工作、學習的愿望,他們也應該有享受健康娛樂的權力。問題的癥結是社會責任感問題,即電視文化應該給觀眾以什么樣的產品,電視對當代人生活方式、觀念、倫理,以及價值觀變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社會文明進程的演變,電視文化已走出象牙塔,成為廣大民眾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了更加廣闊的社會文化品格。媚俗化的電視文化傳遞的不會也不可能是社會的主流文化,但是我們應當考慮到電視媒介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所以,一個優秀的電視節目文本應當成為能夠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正能量”的角色,塑造一個良好的大眾文化以及傳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
[1]蔡敏.當前中國電視文化審視[J].當代傳播,2007(2).
[2]孫長軍.論電視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同質性[J].江漢論壇,2004(8).
[3]姜應明.談構建和諧社會的先進電視文化[J].電視研究,2005(11).
[4]吳素萍.后現代主義擁抱下的中國電視文化[J].麗水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4).
[5]鄒虎.真人秀娛樂節目的電視文化[J].山東視聽,2006(11).
[6]金沐.論我國電視新聞節目娛樂化[J].世紀橋,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