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麗麗
近年來,電視節目形態發展變化很快,新節目類型層出不窮,尤其是省級衛視在搶收視率的角逐中更是別出心裁,以娛樂最大化來吸引觀眾。在所有頻道開播的欄目中,綜藝類節目總數排行第一,共有642檔,超過新聞欄目的總數520檔,其中,省級衛視的數量最多。
據廣電總局收聽收看中心統計分析,2011年全國34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在晚上黃金時間段(19:30—22:00)內播出的娛樂性較強的節目每周總計有126檔,主要包括婚戀交友類、才藝競秀類、情感故事類、游戲競技類、綜藝娛樂類、訪談脫口秀等。平均每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周播出這些類型的節目3.7檔,平均每天晚上黃金時間全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共有17檔這些類節目同時播出。
從湖南衛視的“超女”開始,選秀節目的娛樂之風便盛行開來,煽情越來越洶涌,以致最后泛濫到政府相關部門出面制止的程度。
參加選秀的選手,大多都有一個悲苦的人生,有的身體殘缺,卻執著藝術的追求;有的家遇不幸,仍執著藝術的追求;有的勤學苦練,感天動地……每一個情節,似乎都為了逼哭評委和觀眾?!吨袊_人秀》出位的選手,不是斷臂鋼琴王子、先天斷指鋼琴美女;《中華達人》冠軍選手雙腿殘疾卻樂觀地生活……
這樣的娛樂節目,每每弄得電視機前的觀眾涕淚縱橫。就連今年浙江衛視最新推出的《中國好聲音》也加入到了這一行列。在《中國好聲音》播出的前八期中,網友們發現,“流淚”已然是一種時尚,無論是四個導師時常的“老淚縱橫”,還是選手隨時的“痛哭流涕”,都讓大家唏噓不已。更有報道稱,中國好聲音越哭收視越高,廣告費和眼淚成正比。頻頻有媒體爆出,選手身份造假,人生經歷真假參半,再回憶他們各自在熒幕上的眼淚,無數網友表示,明顯都是在用眼淚博取導師和觀眾的同情,這有點煽情過了頭。
2010年以來,電視婚戀交友類節目已成為各大衛視的一道風景,成了觀眾茶余飯后談論的一個個焦點和熱點。去年,此類節目已有《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愛情來敲門》《緣來是你》《為愛向前沖》《相親才會贏》等十幾檔,如今仍有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東方衛視的《百里挑一》、浙江衛視的《愛情連連看》、天津衛視的《愛情保衛戰》等。
一時間,電視上的紅男綠女,大談拜金、享樂,一批有個性的男女嘉賓迅速躥紅網絡。觀眾對相親節目的話題關注,大大超過了節目本身。這尤其體現在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中。“寧愿在寶馬里哭泣”的女嘉賓馬諾被選走的那期節目,根據央視索福瑞對34個城市的調查數據,當期節目收視率達到了驚人的3.76%。話題引來了觀眾,也引來了爭議。廣大觀眾對日益泛濫的相親節目批評也頗多,還有人為之總結了“八宗罪”。
此外,省級衛視“相親”大戰的“一窩蜂”、“收視率”效應、同質化現象也很嚴重,當“相親”這類原本服務性的節目變身成今日的真人秀娛樂,成為個性張揚、搏位出名的平臺,成了各種低俗價值觀放大的公共空間時,此種傾向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
2011年,情感故事節目風靡熒屏的時候,有些節目竟然為收視率雇人演戲,賺取觀眾的眼淚。有網友發現,東方衛視《幸福魔方》和湖北衛視《精誠所至》征用過同一個演員。
另有2011年6月,河北省石家莊電視臺第三頻道《情感密碼》欄目播出一期《我給兒子當孫子》的節目,節目中許峰夫妻的不孝深深刺痛了觀眾的心,也激怒了觀眾。但是,節目播出后,在憤怒的人們對許峰進行“人肉搜索”的同時,許峰主動找到媒體,爆出《我給兒子當孫子》只是一家傳媒公司花錢雇臨時演員演的一場戲而已。
有媒體統計,在全國熒屏上,心理情感類節目最頂峰時數量多達100多個,大多數打的都是苦情牌。一些矛盾調解類節目本意是為了解決矛盾,但是有的卻熱衷披露隱私緋聞,展示陰暗心理,甚至為了制造看點,故意挑起、激化矛盾沖突,最終效果不是化解矛盾、引人向善,而是滿足一些人窺私圍觀、幸災樂禍的心理,對人們價值觀形成誤導。
這類節目從主題定位、類型劃分上雖然不是娛樂節目,但在節目創作過程中,過多添加了娛樂元素,結果喧賓奪主、娛樂泛濫,沖淡了原有主題,淹沒了節目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本是為群眾搭建求職平臺、傳授職場經驗的服務類節目,但有的節目中求職人員的才藝比拼、主持人嘉賓的插科打諢占據大量節目時間,使其認知功能、服務功能退居其次。
職場節目《非你莫屬》自開播以來就話題不斷,戲劇性沖突似乎成了該節目吸引眼球的一大法寶,一系列職場怪相也使節目難逃作秀嫌疑。審視《非你莫屬》開播以來最“出位”的兩次表現,無疑是劉俐俐事件和郭杰事件。正是這兩期節目的爆紅,讓不少人開始公開質疑,“《非你莫屬》的路似乎走偏了,這并不是求職,而是娛樂”。兩期極為“出位”的節目,將天津衛視和《非你莫屬》的收視率一路推高,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一片罵聲中這檔節目還能夠堅挺如初。
以上的種種所謂“過度”娛樂的現象真的過度嗎?根本原因也許并不在“過度”。
電視是一種需要依靠大眾魅力生存的藝術實體,它必須尊重市場,服務大眾,從而贏得自己的生存空間。在市場經濟時代,文化傳播活動作為一種社會生產活動,其生產和消費過程要受到市場規則的支配,其中起著核心作用的就是收視率。收視率越高,廣告就越多,節目就有存在的可能,電視臺也有贏利的可能;反之,就可能虧損。許多電視臺的節目如果收視率一直低下,就面臨著死亡的危險,這也是如今省級衛視節目升級換代更加頻繁的原因。
為了提高收視率,各省級衛視便使出渾身解數,越娛樂、越有爭議才越能夠吸引觀眾眼球,這種競爭難免出現娛樂過度的結果。過去兩個月間,紅透全國的《中國好聲音》令浙江衛視在綜藝節目方面的收視率穩坐省級衛視頭把交椅,并與第二名的差距越拉越大。其前三期就取得了分別為1.5%、2.77%、3.09%的收視率成績,在第四期站上3.34%高點后,就再也沒有掉下過3%。隨之而來的是,廣告費的飆升和各大省級衛視的羨慕嫉妒恨。廣告費的飆升無疑都是高收視率帶來的結果,這也是節目生存下去的保障。在新一輪競爭中,各大省級衛視不知又將蘊藏著怎樣的雄心,準備將《中國好聲音》比下去。
在世界各國電視臺中,按體制可以分為國家電視臺、商業電視臺和公共電視臺。國家電視臺是由國家或政府擁有,直接為國家或政府的利益服務,主要資金來源于國家或政府。商業電視臺,顧名思義,也就是電視臺一般由私人投資,采用股份公司體制,以市場競爭為運作機制,追求最大利潤,提供多功能的娛樂、信息和社會教育,而娛樂起主要作用。公共電視則是能夠提供一個區別于政府和市場的“公共領域”。它是公眾擁有的,既不靠稅收也不靠廣告費生存,不以盈利為目的,為受眾提供客觀平衡的新聞,忠誠地進行輿論監督,提供最穩妥的新聞服務。公共電視的節目是以向社會公眾提供教育為主要任務,必須要體現公眾的利益,要承擔社會責任。在某種意義上,我國的電視臺便是將這三種屬性合一了。
要把我國的電視按照國際標準歸類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從樹立良好社會風氣,展現道德風尚,傳播文化和教育大眾的角度,中國的電視確實有點像公共電視。但是,公共電視一般要求有一個獨立于政府之外的機構來運作,中國的電視又不像公共電視。從廣告收入占據電視臺的主要收入來看,中國的電視就是商業電視。但是,從商業電視只要賺錢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來說,中國的電視又不是商業電視。因此,中國的電視既是公共電視,也是商業電視。它既像歐洲以前的公共電視那樣有壟斷經營的習慣,又像現在世界各地的商業電視那樣充滿了競爭。它既像商業電視那樣一切靠收視率說話,但又像公共電視那樣要求不為收視率說話。
在一定情況下,公眾期望電視臺能承擔公共電視的職責,體現社會責任感,多一些社會教育的內容,而我國電視臺卻是按照商業電視的模式在運營,收視率才是王道。當多種職能同時約束著省級衛視的時候,娛樂功能便會顯得不合時宜,稍有出位情況便會引起爭議,尤其是在黃金時段播出的節目,觀眾類型復雜,同一熒屏無法滿足觀眾既要娛樂又要教育的不同需求。此時,各大電視臺為了爭取收視率,獲得較高的廣告收益,娛樂節目成了最好的選擇,公共電視的教育功能被掩蓋,更多呈現出商業電視的娛樂功能。按商業電視的職能標準,本來無可厚非的娛樂也會在此時顯得過度了。而從根本上將商業電視分開來辦,所謂的“過度”娛樂其實并不過度。
“超級女聲”掀起風潮的時候,批評意見就很多。其實,對于“超女”的批評意見主要是從公共電視范疇的考慮,由于中國電視具有公共電視的部分特征,批評超女類節目庸俗就顯得正常了。但是,如果將播出超女類節目的電視臺定位于商業電視,讓觀眾明白這類節目就是為了娛樂賺錢,也就沒什么值得過多指責的了。再比如說《百家講壇》欄目,按照公共電視的要求,于丹講《論語》,夠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傳播文化的標準,受到部分人的批評。但是,按照商業電視的標準,于丹的娛樂性也不夠,也成為批評的對象。在這種既非公共電視,又非商業電視的環境中,這種把專業淺薄化,把娛樂假裝嚴肅化的混合體才會引起爭議。
今年1月1日起,在廣電總局對娛樂節目數量、播出時間的嚴格監管要求下,各省級衛視力保王牌綜藝,去年跟風興起的一些婚戀類、情感類節目不再見蹤影,反之,是新聞類和人文社科類板塊有大幅增加,同時還致力開發出職場真人秀、益智類、競技類等新的綜藝節目進行試水。但是,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制約,總會隨著新一輪的競爭逐漸弱化,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這兩個截然相反的東西,在目前中國的電視體制下,難免會出現不和諧的局面。畢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沒有劃分開來的情況下,一會兒舍“魚”,一會兒舍“熊掌”,公益性和商業性此消彼長,難以平衡。
娛樂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把追逐娛樂性作為電視文化傳播的唯一的追求,電視就會喪失作為大眾傳媒的公益性特征。要解決這一矛盾,根本上還是要按電視臺需要承擔的功能將不同性質的電視臺分開來辦,最終由觀眾根據自己的功能需求選擇不同的電視節目。
縱觀世界電視近些年的發展變化,可以看到,總體趨勢是由單一走向多元的,國有、私有和公共各種體制均有發展。多元電視體制已經越來越成為世界上比較發達的國家的電視的一個基本模式。只有一種電視體制(通常為國家或政府所有的電視體制)的國家,在世界上已經逐漸下降到了40%左右。在另外大約40%的國家內,是兩種電視體制并存的,即國有電視和私有商業電視,還有20%左右的國家內,是三種電視體制并存。一個社會只容許有一種電視體系,已經與當今世界上的社會越來越多元化的這一趨勢越來越不相適應了。我國是一個濟強國、政治大國、文化富國、人口最眾國、社會轉型國,也需要一個體制多元、形式多元、視角多元的電視。
首先,在法律的框架下,逐漸允許幾種不同體制的電視同時存在。通過投標競爭和審核的方式,容許開辦一些私人性質的商業電視臺,與國家電視臺并存。同樣,容許一些有聲譽的社會組織或公眾團體開辦一些非贏利性質的公共電視臺,來與國家電視臺和私人性質的商業電視臺一起在社會中百花齊放。三種電視體制在一個社會中共存,要比將三種電視功能合為一體要好。它可以更好地滿足一個多元社會的需求,更好地滿足社會中的各種群體的不同需求。國家電視臺可以側重以國家的政治利益為主、以主旋律為主的嚴肅性節目,公共電視臺可以側重以公眾利益、社會責任和以社會教育為主的高雅性節目,商業電視臺可以側重于以贏利為主要目標的娛樂性節目。不同體系中的電視臺各有所重,而不同定位的和不同口味的老百姓也因此可以各取所需。
其次,我們必須要保留國有電視臺,中央電視臺應該繼續存在,而且應該也可以越辦越好。同時,也應該容許有一些商業電視臺,而且應該辦一些比較好的商業電視臺,辦一些很好很強的商業電視臺,這樣才能真正讓中國電視走向世界,與西方國家的一些全球性電視網去競爭,才能增強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才能把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傳播到世界。我國商業電視的例子最明顯的當屬鳳凰衛視,該電視臺是少數幾個獲得中國大陸部分地區落地權的境外媒體,更是首家海外電視臺獲準在中國合法廣播。鳳凰衛視電影臺則透過亞衛三號S衛星,全天候24小時傳送加密電視訊號,電視畫面語言采用外語或外語并配以華語字幕,訊號可以覆蓋整個中國大陸。
最后,還要進一步完善電視媒體節目綜合評價體系,不單純以收視率搞末位淘汰制,不單純以收視率排名衡量播出機構和電視節目的優劣。對于公共電視臺和商業電視臺來說,由于其所有權不在國家,那么其電視節目的道德底線則需要依靠公眾來調節。這就需要社會逐漸培養出成熟的、媒介素養高的電視公眾,才可以促使我國電視環境的和諧、長遠、健康發展,電視娛樂與教育才可兼得,這才是電視過度娛樂的最終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