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節能重在發展循環經濟
2012年2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工業節能“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預計將實現節能量6.7億噸標準煤。對此,專家建議工業節能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減少高耗能行業的需求,發展高附加值的新興戰略性產業。同時對高耗能企業和節能企業的政策要做系統性研究。
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高耗能行業增長過快,行業間和企業間發展不平衡,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節能內生動力不足,這些都是工業節能降耗所存在的問題。統計數據顯示,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和電力六大高耗能行業的能源消耗量占全社會能耗比重2010年上升到77%左右。
高耗能行業發展快,是因為很多地區的經濟發展依靠其拉動。我們要限制高耗能行業發展,首先要減少需求。比如現在的建筑十年到二十年就拆除,會產生新的鋼鐵和水泥,今后要限制產量增長,提高環境能效標準,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工業節能在‘十一五’期間實現的節能成績較為突出,20%左右的單位增加值能耗的下降,彌補了建筑和交通節能成績不太好的情況。技術節能中主要采取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關閉小的生產能力的方法來實現。
此次《規劃》也提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任務是落實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新建項目節能準入、加快傳統產業技術創新等。嚴格控制高耗能、低水平項目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發展。對于未完成年度節能目標的地方,其新上高耗能項目采取區域限批措施。目標是到2015年,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機械、輕工、紡織、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比2010年下降 18%、18%、18%、20%、20%、22%、20%、20%、18%。
據專家估算,我國電動機的總裝機容量達5億多千瓦,年耗電量約占全國總用電量的60%,占工業耗電量的75%左右。因此,電機系統改造被《規劃》列為重點節能領域之一。電機能效對節能的影響很大,目前的產品投入標準不是特別嚴,今后應采用先進的節能電機,淘汰落后電機。
據了解,全國范圍內具備設計、出產、測試高效電機能力的企業只有30~50家,僅占全部電機市場的10%~15%,且這些高效電機90%以上主要用于出口。電動機強制性能效標準的制定是推動電動機能效水平提高的有力手段之一,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都已經開始實施。高效電機的使用將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和建立節約型社會。針對企業,優化產業結構應鼓勵發展高附加值的新興戰略性產業,對采用節能技術的企業給予獎勵,并對高耗能企業征收環境稅。
此外,《規劃》還提出,將加大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對工業節能的支持,鼓勵九大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完善財政補貼方式。比如,對鼓勵發展的節能項目,其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先進節能裝備,在規定范圍內免除進口關稅;研究完善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的稅收優惠政策。
同時,在投融資政策方面,《規劃》中明確要求開展節能金融產品創新示范;引導金融機構為節能項目提供融資、保理、擔保等金融服務;鼓勵國有、民間、外資資本進入節能領域,提高信貸審核標準,嚴控對高耗能行業的信貸投入。
(摘自阿里巴巴冶金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