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平,馬 融,魏小維,李曉征,晉 黎,曹 童,楊 震,古今楠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
本研究主要選取符合納入標準的首次就診的單純型多動癥(ADHD)兒童患者,對他們進行如下六方面因素的統計分析:因素1(時間因素):ADHD患兒的年齡、病程等時間維度的因素;因素2(癥狀因素):ADHD患兒的核心癥狀群(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沖動);因素3(西醫分型因素):西醫亞型(注意缺陷為主型ADHD-I、混合型ADHD-C、多動沖動為主型ADHD-HI);因素4(中醫辨證因素):中醫證類(無證可辨型,腎精不足、腦髓失養型,腎虛肝旺、陰虛陽亢型);因素5(病情因素):分別觀察疾病的輕重程度和中醫證候的輕重程度;因素6(其他因素):主要包括身高、體質量、智商等情況。在觀察ADHD上述系列因素特征的基礎上,以“相關分析法”重點研究各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和變化規律,找出能夠反映ADHD疾病本質的關鍵性因素。揭示其變化規律、探索中西醫對ADHD疾病理解和表述的一致性。
結果顯示:
1)ADHD的臨床特點體現了ADHD腦發育落后的生物學基礎。
2)在心理功能層面上,“注意力不集中”是ADHD的源頭癥狀,也是最突出的癥狀。意識活動困難則是ADHD患兒的核心心理損傷,也是強化機制異常的核心環節。
3)ADHD病位在腦,病機關鍵是腎虛、腦髓不充、發育落后。發病早期表現為“無證可辨”型,隨病情加重在“腎系”這一臟腑體系中,出現“無證可辨”型向“腎精不足、腦髓失養”型繼而向“腎虛肝旺,陰虛陽亢”型轉化的趨勢。
本研究首次提出ADHD存在“無證可辨”型證候,并總結出其證候特點和辨證要素;通過細化臟腑辨證,首次提出“腎系辨證”的辨證思路;初步探索分析了ADHD中醫證候分型的規范化研究方向,完善了ADHD的中醫病機證候理論。
本研究將中醫認為的ADHD先天不足,腦髓失養疾病本質與西醫認為的ADHD腦發育落后疾病本質統一起來,為中、西醫結合研究ADHD提供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