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王海民
(軍械工程學院 政治教研室,河北 石家莊 050003)
《資本論》中的“拜物教”含義論析
李 萍,王海民
(軍械工程學院 政治教研室,河北 石家莊 050003)
在《資本論》中,“拜物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馬克思通過分析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的含義,指出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拜物教”是與人們的日常經濟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種意識,它使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都服務于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具有意識形態特性。
《資本論》;拜物教;商品;貨幣
縱觀《資本論》,不難發現,“拜物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馬克思大量使用“拜物教”一詞來反映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人們對物的崇拜現象,并通過拜物教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以及歷史走向問題??梢哉f,“拜物教”批判是《資本論》的基本理論主題。因此,考察“拜物教”一詞的由來及其在《資本論》中的含義,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學說、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拜物教最初是一個自然宗教的術語,洛克曼在《馬克思主義之后的馬克思》一書中曾考察過拜物教一詞的來源,他認為:“‘拜物教’(fetishism)一詞來自葡萄牙語feitico,意思是人造的,以及拉丁語facticius,意思是‘人為的’。它和‘物神’(fetish)有關,或者與賦予所謂原始文明崇拜的物的名稱有關,因而也與被設想為擁有特殊力量的任何自然的或者人造的物有關?!盵1]199拜物教是每一種宗教最原始、最基本的形式,是信仰圣物本身所具有的力量。馬克思把這一術語逐漸地轉入哲學、政治和經濟學批判中。早在《博士論文》中,他就贊同伊壁鳩魯反對天體崇拜的觀點。在萊茵報時期的政論文中,他把人們對政治國家和對對象物的私人占有的崇拜比作物的崇拜。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又把貨幣主義者和重商主義者對以貨幣為形式的對象物和財富的崇拜稱為拜物教,“那些認為私有財產對人來說僅僅是對象性的本質的貨幣主義體系和重商主義體系的擁護者,是拜物教徒、天主教徒”[2]289。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則完全將拜物教延伸到經濟學領域,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商品生產所固有的特征:“‘拜物教’成了資產階級經濟思維方式的典型,最后成了馬克思用以闡述私有的商品生產,特別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本身所固有的對象化和物化的概念?!盵3]50
馬克思從資本主義世界財富積累的最基本元素、商品經濟最基本的細胞單位——商品入手來分析拜物教。他指出:“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種簡單而平凡的東西。對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卻是一種很古怪的東西,充滿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盵4]88作為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無論從商品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角度看,還是從商品的價值規定的內容來看,它都不具有神秘性,因為前者取決于商品自身的物質屬性,而后者就質的方面看是人的勞動的耗費,就量的方面看它是由勞動耗費持續的時間來衡量的,那么,勞動產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謎一般的性質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馬克思答道:“顯然是從這種形式本身來的。”[4]89商品形式的奧秘就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4]89之所以是“可感覺的”的,是指商品是客觀實在的勞動產品;之所以是“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是指商品所具有的各種形式實質上是其他形式的轉化:人類抽象勞動的同質性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等同的價值對象性這種物的形式;人類抽象勞動的持續時間取得了勞動產品的價值量的形式;生產者勞動的社會規定借以實現的生產關系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的形式。“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因此,要找一個比喻,我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我把這叫做拜物教”[4]89―90。
貨幣出現以后,在商品拜物教的基礎上又形成了貨幣拜物教。作為一種特殊商品,貨幣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它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并且通過含有同樣多勞動時間的其他種種商品的價值量表現出來,但是在流通領域,貨幣的這種等價形式似乎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天然屬性,“一種商品成為貨幣,似乎不是因為其他商品都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價值,相反,似乎因為這種商品是貨幣,其他商品才都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價值。中介運動在它本身的結果中消失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痕跡”[4]112。人們的活動消失在貨幣的運動中,特別是當貨幣取得了金和銀的形式時,它們一從地下出來,似乎就直接是人類勞動的化身,舊經濟學家們眩暈于貴金屬耀眼的光輝而陷于對貨幣的偶像崇拜?!耙磺袞|西,不論是不是商品,都可以轉化成貨幣。一切東西都可以買賣。流通成了巨大的社會蒸餾器,一切東西拋到里面去,再出來時都成為貨幣的結晶。連圣徒的遺骨也不能抗拒這種煉金術,更不用說那些人間交易范圍之外的不那么粗陋的圣物了”[4]155。貨幣的這種“通約性”和由于其崇高的制成材料而導致的“市場有效性”,使得貨幣成為一種“權威符號”,勞動產品能否兌換成貨幣意味著勞動者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同,能否擁有進行再生產的權利,從而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命運。不僅如此,在流通過程中,貨幣在物質形式上表現了“自由和平等的原則”的實現,“就交換過程來考察,每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表現為貨幣所有者,表現為貨幣本身。因此,彼此無所謂和價值相等的情況明顯地以物的形式存在著。商品身上的特殊的自然差別消失了,并且不斷地由于流通而消失”[5]199。貨幣的魔術就此而來,因此,貨幣拜物教之謎就是商品拜物教之謎。貨幣轉化為資本后,資本能夠實現增值,相應地又出現了資本拜物教。
如果說,在資本和利潤中還存在著對過去的些許回憶,那么,生息資本出現以后,則實現了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在生息資本上,這個自動的物神,自行增殖的價值,創造貨幣的貨幣,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并且在這個形式上再也看不到它的起源的任何痕跡了。社會關系最終成為物(貨幣、商品)同它自身的關系”[6]503。在這里,資本成為利息的神秘的、自行創造的源泉已達到了完善的程度,也就是說,它不是把資本的性質表現為同勞動的對立,而是表現為與勞動無關,它表現的只是資本家之間的關系,而絲毫看不到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關系,利息不過是資本的神秘化在最極端的形式上的表現。所以,馬克思指出,利潤在量上分隔產生了質的分裂,剩余價值的性質就完全消失了,并且轉到了自己的反面。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生產性能力表現為價值的生產性能力,而這種能力被分攤到各個物質構成要素中,資本、土地和勞動都參加了商品生產,因而都有權利從其創造物中獲得一部分價值,這樣,資本、土地就取得了與勞動同質同等的地位,人降低到物的水準,資本獲得利潤,土地取得地租,就成為公平合理、天經地義的了。
關于拜物教到底是一種社會意識還是一種社會存在,學界存在著一定的分歧,我們認為,“拜物教”表達的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的客觀經濟現象及其在意識中的反思。拜物教本身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是它無疑具有意識形態性。在闡述某一思想時,用宗教作類比進行解釋,是馬克思的一貫寫作風格。根據對拜物教含義的分析可知,宗教世界中,人腦的產物成為獨立于人并支配人的異己力量,人們對這些力量頂禮膜拜,而在資本主義商品世界中,人們的勞動產品以商品形式存在,成為外在于勞動者的異己物,造成了抽象物對人的統治。在人們看來,商品、貨幣和資本這些物的形式具有不可思議的魔力和幻術,具有謎一般的性質,人們并由此產生對它們的盲目崇拜。這樣的結果顛倒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從而掩蓋了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社會關系。這與馬克思早年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所揭示的意識形態的本質是相同的。但是,拜物教畢竟不同于宗教,宗教世界中,人腦的產物是虛幻、不存在的,以“神役性”為特征;而在資本主義世界中,人手的產物是客觀實在的,以“物役性”為特征,所以拜物教不是一種純粹的幻想,不是高高游離于經濟基礎之上的抽象思辨,而是與人們的日常經濟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一種意識。實質上,這種意識已經形成了資產階級的價值觀,它使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都服務于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它本質上是作為意識形態在起作用。
[1][法]湯姆·洛克曼.馬克思主義之后的馬克思[M].楊學功,徐素華,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民主德國]Th.馬克思豪森,郭官義.論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異化和意識形態的聯系[J].哲學譯叢,1988(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責任編輯 葉厚雋〕
A811
:A
:1006-5261(2012)03-0036-02
2011-12-09
2010年軍械工程學院基金項目(YJJXM10010)
李萍(1972―),女,河北涿鹿人,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