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星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論“延安精神”的價值內涵與時代特質
李海星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延安精神”本質上源自于偉大的社會實踐,具有強大的時代生命力。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都對“延安精神”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和時代特質進行過精辟的理論闡述。繼承和弘揚“延安精神”,既要同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歷史實際結合起來,又要同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實際結合起來,使之真正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延安精神”;歷史實際;建設實際;馬克思主義
江澤民2002年在陜西視察工作時,曾把“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延安精神”之所以催人奮起,促人上進,就在于這種精神本質上源自于偉大的社會實踐,它根植于實踐而又高于實踐,本身具有強大的時代生命力。“延安精神”既不是一個即時的政治口號,更不是一個空泛的精神說教,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繼承和弘揚“延安精神”,既要同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歷史實際結合起來,又要同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實際結合起來,使之真正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不管是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還是在和平發展的建設時期,對于全黨來說,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就不會有制敵取勝和科學發展的方針路線及政策策略,同樣也不會有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矚目成就。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曾明確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一個政黨是不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天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開展革命并最終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首先要求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為指導,立足中國實際,科學判斷中國革命的性質,明確分辨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依靠力量和革命對象,進而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正像毛澤東生動指出的那樣,要搞清楚“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的朋友”,這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中國革命的進程和方向。可以說,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中,我們黨內所出現的一系列“左”或右的錯誤,很大程度上都與沒能科學回答這個問題有關。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入侵,使中國革命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此以前,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乃是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而在“華北事變”以后,“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就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影響和制約著當時國內的階級矛盾和國共兩黨的關系,同時也成為黨制定一切方針路線的基本依據。
正是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關鍵時刻,剛到陜北的中共中央便立即發表抗日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召開瓦窯堡會議,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深明大義,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政治主張,揭開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序幕。緊接著,為團結全民族一切力量,發動人民抗戰,中共中央又召開洛川會議,通過了《抗日救亡十大綱領》。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后戰場,在毛澤東《論持久戰》的指導下,不失時機地將游擊戰上升到戰略地位,逐步使日本帝國主義在華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直至抗戰取得最后勝利。在這個過程中,黨堅持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有利有節的斗爭,既有力回擊了反共磨擦,又維護了統一戰線,以自己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贏得了全國各族、各階層人民的廣泛贊譽和支持,從而為抗戰勝利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建立,最后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徹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延安時期,乃至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克服重重困難,由小至大,由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根本上講就在于黨在革命的不同歷史時期能夠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科學把握不斷發展變化著的革命形勢,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走在時代的前列,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深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愛戴。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廣大黨員干部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就要堅守黨的政治立場,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切實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立足本職工作,肯定個人利益而不為利所驅,為人民掌權而不為權所迷,情趣健康而不為情所困,審時度勢而不為勢所屈,樹立和鞏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利益觀、權力觀和政績觀,積極做到思想上進,生活正派,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具體地講,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實事求是”源出《漢書·河間獻王劉》,講劉德學風端正,“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在延安整風這場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和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前夕,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對之作了馬克思主義的闡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后來,毛澤東為中央黨校禮堂的題詞即為“實事求是”。就此,鄧小平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1]278
實事求是,既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又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在上世紀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和我們黨內盛行一種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這種錯誤傾向“曾使中國革命幾乎陷入絕境”。而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同這種錯誤傾向作斗爭并深刻總結這方面的歷史經驗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在 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面向全黨,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艱巨歷史任務,系統闡釋了在中國條件下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和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切實貫徹到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當中。
在毛澤東看來,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其實就是如何實事求是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他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之所以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就在于它從未離開人的社會、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而是始終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性首先就在于它的實踐性,它從實踐發生,受實踐檢驗,最后又服務于實踐。毛澤東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2]534。這就要求全黨同志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狀和歷史,具體地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于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3]312。正是在長時期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當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遵循“群眾路線”的價值取向,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精華,把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我們黨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有益的探索。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正確的思想路線由于受到“左”傾錯誤的嚴重影響而遭到破壞,給黨和國家帶來了慘痛的損失。痛定思痛,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鄧小平就著重強調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他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1]143經過全國范圍內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根據鄧小平的講話精神,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而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了思想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動搖,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改革開放提供理論指導,從而形成和發展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勃勃生機。
在當前條件下,廣大黨員干部繼承和弘揚“延安精神”,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就是要把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統一起來,大力發揚求真務實精神,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自覺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回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改革開放提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理論指導,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4]14―15。
中國共產黨誕生伊始,就闡明了自己的政黨性質,然而將黨的根本宗旨明確概括為“為人民服務”,卻是在延安時期。1944年9月,毛澤東在張思德的追悼會上作了題為《為人民服務》的演講,完整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命題,并將其上升為對全黨全軍的普遍道德要求。文章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5]1004。同年12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上又作了題為《一九四五年的任務》的演說,進而強調,共產黨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階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
后來,在黨的七大開幕詞中毛澤東號召全黨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并且在會上作的《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再次強調:“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的宗旨。”[5]1039在黨的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這一思想被明確表述為“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必須與工人群眾、農民群眾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廣泛的聯系”[6]46―47。
中共中央在延安的13年,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13年。在這13年中,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地將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解放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長遠目標同當時為人民祛疾苦、謀利益的具體行動有機結合起來,從根本上加強和鞏固了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使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和軍民關系呈現出空前的密切。正是因為從主席到馬夫、從將軍到士兵都切身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和軍隊才深受人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才深刻體會到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是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革命本就是自己的事業,于是他們才不計個人安危而幫助我們黨和軍隊化險為夷,才不計個人得失而積極投身于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切實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真正扎根于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克服重重苦難,立于不敗之地。
現在,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特別是伴隨著利益主體的多樣化和利益關系的復雜化,人們的價值觀念更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黨面臨著掌權執政、市場經濟、對外開放和外部環境等多重考驗。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黨員干部在金錢和權力面前退下陣來,丟掉了黨的根本宗旨,使黨的形象受到嚴重損害,使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受到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重申黨的根本宗旨就越發顯得緊迫而重要。因而,胡錦濤強調,我們一定要牢牢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心實意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努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當然,在當前情況下,重申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并不是完全無視和擯棄個人利益,從而使每個共產黨員都變成不食人間煙火的“清教徒”。相反,新時期重申黨的根本宗旨,正是在充分尊重廣大黨員干部個人利益的前提下,要求他們立足本職工作,堅定不移地遵循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每個黨員干部甚至每個普通民眾的合理利益要求同廣大人民群眾、民族、國家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以,新形勢下重申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要既提倡無私奉獻,又強調以人為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順和處理好個人、集體、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利益關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不至于陷入空談,流于形式。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延安時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揮。它與當時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鑄就了獨具延安特色的創業精神。毛澤東在《愚公移山》中生動形象地概括了這種精神,并將其作為中國革命的強大精神支柱,在全黨范圍內進行推廣。他指出,面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兩座大山,我們要使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樹立起革命必勝的信心,就必須“首先要使先鋒隊覺悟,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同時“還必須使全國廣大人民群眾覺悟,甘心情愿和我們一起奮斗,去爭取勝利”[5]1101―1102。
這就是說,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是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的基本保證,黨必須把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同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緊密聯系在一起。
中共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13年。中共中央到達延安后,特別是中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國民黨的反共磨擦與經濟封鎖、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使根據地軍民面臨空前的困難局面。在“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蓋”的艱難條件下,隊伍甚至面臨“餓死”或“解散”的嚴峻考驗下,毛澤東號召全黨全軍“自己動手”!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延安大地上迅速開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軍隊的高級領導人身先士卒,在黨的歷史上撥響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最強音。正是靠著這種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根據地軍民最終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戰勝了強大敵人。由此,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然就成為偉大的“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依然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7]1438―1439
今天,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成就,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提高,黨的執政地位不斷得到鞏固。于是就有人錯誤地認為,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目前情況下已經成為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品。然而,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沒有看到,中國共產黨90余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艱苦奮斗史,更沒有看到,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艱苦創業史。當然,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也不能理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本就有著不同的時代內涵。
在當前條件下,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并不是要求我們的黨員干部都去做清心寡欲的“苦行僧”,重新回到饑寒貧苦中去掙扎,其實它強調的是共產黨人應有的精神風貌和政治品格,本質上講就是將積極的革命性和主動的創造性結合起來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這種精神不但今天沒有過時,而且它還要貫穿于我們黨的事業的全過程。因而,胡錦濤在西柏坡考察學習,重溫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時,號召全黨要結合新的實際堅持做到“兩個務必”。
[1] 鄧小平文選: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毛澤東選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澤東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毛澤東選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中國共產黨章程匯編(從一大到十六大)[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7] 毛澤東選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D61
A
1006-5261(2012)03-0051-04
2012-02-25
李海星(1973―),男,山東菏澤人,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 葉厚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