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敏,李賜平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問題與策略
何 敏,李賜平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重大意義。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目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形勢不容樂觀: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學費減免和助學金政策不完善,職業教育法制建設不健全;社會對農村職業教育存在認識偏差;農村、農業職業院校教師數量不足、專業技能短缺;學校定位不明確,背離農村職業教育的服務宗旨。為此,要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力度,完善資金的管理;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農村、農業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完善免學費和助學金政策,加強職業教育的法制建設;改變社會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認識,明確農村職業教育的目的;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職業教育;農村教育;農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
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1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糧食局等九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明確農村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深化農村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提升農村職業教育支撐現代農業發展能力。
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是服務農業、農村、農民的職業教育,包括辦在農村的職業教育、農業職業教育和為農村建設培養人才的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其中“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水利、糧食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涉農產業。[1]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1年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新形勢下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是落實中央領導重要指示精神的實際行動;是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是全面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
農村職業教育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馬立偉就職業教育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了如下結論:職業教育和農民的文化水平都對增加農民收入有重要的作用,但職業教育對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大于農民的文化水平。[2]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增加農民的收入,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指農村的農業人口轉向當地非農產業部門或轉向城市。[3]轉移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農民在毫無職業能力準備的情況下,盲目流入城市的無序轉移;還有一種就是借助農村職業教育的有序轉移。通過農村職業教育,大力開展創業教育、技能培訓等,提高農村人口適應城市勞動力市場需要的職業能力和自我謀職能力,擴大就業機會,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盲目流動和由此造成的諸多社會問題。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試圖憑借市場這一靈活的手段來搞活職業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鼓勵職業學校通過各種方式籌集教育經費,但現行的經費機制并沒有實現政府的預期目標,職業教育的經費大多還是依賴政府的財政投入。[4]職業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其成本遠遠高于同級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投入,但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卻遠遠少于對普通教育的投入。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導致農村、農業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差、硬件設施不齊全、教學質量不高、社會吸引力和影響力不大,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的能力不強,不能發揮職業教育的特色和水平。[5]
為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助學金政策的同時,2009年國家出臺了免除中等職業院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學費的政策,2011年中央財政下撥47.4億元的補助資金,全國約有400萬名學生受惠。學費減免和助學金政策的實施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實施過程來看仍存在許多問題:部分地區的助學金配套資金沒有及時足額到位,一些職業學校的助學金經費發放及管理不規范,個別職業學校的助學金發放存在代簽現象。不僅如此,保障政策實施的法律制度也不健全,農村職業教育的制度建設嚴重滯后,執行力不強,《職業教育法》的修訂工作遲遲沒有完成,一些條例的內容也不具體,不能為農村職業教育的長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現如今獨生子女非常普遍,家長都對孩子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尤其是農村家庭的家長,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出人頭地,跨出“農”門,不再像他們一樣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們寧愿“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上大學,因為在他們看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一直以來,職業教育都被認為是“二流的教育”,職業學校則是“二流的學校”;中職學生被普遍認為是不能考上高中或者是沒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學生,高職學生是普通高校的淘汰品。選擇職業教育就意味著學業的失敗。這些認識的偏差使家長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認可度降低,信心不足,從而使那些經濟本就十分困難、更注重現實利益的農村家庭學生更不愿選擇農村職業教育。
師資力量薄弱和專業能力不足是制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村職業院校辦公條件差、教學設施不齊全、教師待遇差等問題,導致師范院校的畢業生不愿去長期任職,而為了保證教學,學校大量聘請兼職教師,長此以往就出現了農村職業院校專任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兼職教師隊伍不斷壯大的問題。不僅如此,農村職業學校的教師合格率也明顯低于同級普通學校,教師素質偏低,專業技能不足,“雙師型”教師極為短缺,不能滿足農村職業學校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據調查,農村職業學校的教師基本上沒有進修的機會,他們的收入并不高,很難自費出去學習,面對專業的不斷調整,專業技能需求的日益提高,他們也無可奈何,只能靠自學來勉強教授開設的課程。[6]
《意見》指出,農村職業教育要以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逐步形成適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的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但現在很多農村職業學校將對口升學定為辦學目標,學生也以此為接受職業教育的目的,在課程設置上則將理論課的學習放在首位,技能培訓退居二線,無法體現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僅如此,為了提高就業率、擴大招生等,一些農村、農業職業院校還壓縮甚至是放棄原有的農類專業,轉而大量開設財經、計算機等熱門專業,專業設置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根本不相適應,背離了農村職業教育的服務宗旨。
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各級人民政府應該按照本地經濟發展水平研究制定農村、農業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標準,確保農村、農業職業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和生均公用經費較大幅度增長,并且保證農村、農業職業院校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不得低于同類學校經費標準,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適當向農村、農業職業院校傾斜。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還應加強投入資金的管理,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國家應督促地方政府確保農村、農業職業學校事業性收入全部用于學校的發展,各有關部門不得收取調節金,不得沖抵財政撥款,保證專款專用,對截留、擠占、挪用教育資金的行為,應根據國家有關法律的規定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職業教育本身具有“成本高、回報低、認可率低”的特點,它所投入的成本比普通同級教育要高出許多,因此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單靠國家的財政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政府應鼓勵和引導社會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捐助農村職業教育,如允許公辦職業學校利用自己的有形和無形資金與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也可讓企事業單位采取出租、出售閑置的國有、集體資產等方式與農村職業學校進行合作辦學等。[7]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專業素質高的教師隊伍,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針對我國目前農村職業教育教師存在的問題,政府首先應該提高農村、農業職業院校教師的待遇,不斷改善其生活、住宿、就醫保障等條件,吸引專業人才和優秀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其次,應不斷加強對職業院校教師專業技能的培訓,使那些一直在農村第一線工作、卻又缺少經費接受在崗培訓的教師,能夠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接受培訓,促進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除此之外,由于職業教育師資的特殊性,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可遇不可求,政府可鼓勵和支持高級技能人才、企業的技術骨干等到職業院校擔任兼職教師,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也可使教育更貼近就業的需要。
為加快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的進程,各地行政部門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和助學金政策,確保助學金的及時、足額到位,保證專款專用,對于那些虛報受助學生人數或上報虛假信息騙取國家專項資金的個人和集體,追究其責任。各農村、農業職業學校應設立獨立的免學費和助學金資金帳戶,不得與學校其他賬目混雜記錄,保證資金不被截留、擠占或挪用等。同時,還應加強職業教育的法制建設,以法律來保障國家各項政策的實施。要全面評估《職業教育法》的實施成效,并盡快完成《職業教育法》的修訂工作,制定詳盡、具體、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為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基礎。
各級政府應大力宣傳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讓農民認可并接受職業教育。首先,可以派人深入農村,進入農家做工作或開設講座,向家長和學生講解農村職業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可以通過媒體宣傳,用已有的案例來證明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重新樹立農村職業教育的良好口碑。在改變社會認識偏差的同時,各農村、農業職業學校還應明確農村職業教育的服務宗旨。農村職業教育必須立足于農村,以“農”為本,與農村經濟社會密切結合,各農村、農業職業學校應根據縣域內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加強學校優勢專業、特色專業和涉農專業的建設,使學校的課程設置更適應本地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國外有許多職業教育體系建立的成功經驗,如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社區學院等,可以將這些先進經驗與我國的國情相結合,不斷完善我國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如我國可以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即企業(通常是私營的)與非全日制職業學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而進行的職業教育。[8]具體來說就是將農村、農業職業學校的學生以學徒的身份送到企業、農業生產基地等進行技能培訓,同時以學生的身份在學校里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職業道德。學生在實訓基地主要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在學校里則是學習為什么要這樣做,在實訓基地和學校的合作中,學生的時間比可以為3:2,也可以為4:1。通過這種模式的職業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更貼近社會和企業的需求。
[1]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A07_zcwj/201111/126266.htm l.2011-10-25.
[2]馬立偉.職業教育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09(7):61-63.
[3]郭麗英.促進徐州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的職業教育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5):47-49.
[4]金兆懷,王國巍,姜麗偉.關于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思考[A].于偉.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問題研究[C].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59-167.
[5]于偉,張力躍,李伯玲.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困境與對策問題研究[A].于偉.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問題研究[C].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17.
[6]袁桂林.中國農村教育發展指標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321-336.
[7]卞穎桃,李亮,張濤.農村職業教育問題及發展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0(18):99.
[8]馬建富.職業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8-19.
G719.21
A
1671-2277-(2012)03-0039-03
劉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