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麗,李傳生,崔正霞
(本文編輯:潘雪飛)
我院近10年采用門冬氨酸-鳥氨酸聯合乳果糖保留灌腸治療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腦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我院感染科2001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肝硬化并發肝性腦病60例,均符合診斷標準。男42例,女18例,肝性腦?、衿?例,Ⅱ期21例,Ⅲ期25例,Ⅳ期5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在血氨水平、肝性腦病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門冬氨酸-鳥氨酸1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中靜脈滴注,1次/d,7 d為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乳果糖40 ml保留灌腸,2次/d,7 d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6 h內安靜、清醒,10 d內無肝昏迷發作;有效:48 h內安靜、清醒,10 d內再次肝昏迷發作;無效:48 h內清醒或4 h內轉清醒,但10 d內多次發作或惡化。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5統計學軟件處理,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和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 結果 治療組顯效10例,有效15例,總有效率為83.3%;對照組顯效5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為56.7%,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血氨由(98.4±17.4)μmol/L 下降至(45.2 ±12.0)μmol/L,對照組血氨由(100.2 ±15.3)μmol/L 下降至(64.2 ±16.1)μmol/L,治療組治療后血氨下降幅度較大(P<0.05)。
肝性腦病是肝硬化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病機制至今不明,多年來人們進行了大量的動物模型[1]及實驗研究,發現其主要與血氨升高、支鏈氨基酸和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調以及假性神經遞質失衡等因素有關,其中氨中毒學說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減少腸道氨的生成和吸收、促進氨的排泄、加速氨的轉化是臨床治療肝性腦病的主要措施。乳果糖與門冬氨酸-鳥氨酸均為治療肝性腦病的常用藥[2-3],兩者聯合使用,療效顯著,且安全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1]宋閩寧,宋嶼娜.大鼠急性與慢性肝衰竭肝性腦病模型對照研究[J].東南國防醫藥,2006,8(5):332-335.
[2]佘維斌,王建寧.門冬氨酸-鳥氨酸治療肝性腦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09,7(22):56-57.
[3]王曉燕,喬進朋,魯力鋒.乳果糖和食醋預防肝性腦病的療效觀察[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5):785-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