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萬軍
(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無錫214122)
1895年恩格斯在關于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文再版導言(以下簡稱《導言》)中寫到:德意志帝國,也如一切小國家和一切現代國家一樣,乃是契約的產物。顯然這一觀點是與歷史唯物主義者恩格斯之前所強調的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的觀點相矛盾的。是什么事實讓恩格斯晚年思想發生了重大轉變,這一轉變又帶來了怎樣的連鎖反應?
不管是在1846年出版的《共產主義原理》倡導無產階級用暴力革命廢除私有制,推翻資產階級政府,包括1848年《共產黨宣言》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還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強調:“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這些階級是通過每一個這樣的人群分離開來的,其中一個階級統治著其他一切階級”。恩格斯在1884年寫成并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也依然表明——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法擺脫這些對立面。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之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1]170。
恩格斯始終認為國家是階級斗爭不可調和的產物,始終認為除了原始社會人類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但是他在1895年發表的《導言》中卻強調了社會契約論,提到國家起源于契約。
在導言中恩格斯說:“請不要忘記,德意志帝國,也如一切小國家和一切現代國家一樣,乃是契約的產物:首先是君主之間的契約的產物,其次是君主與人民之間的契約的產物。”[1]525恩格斯為什么轉而說國家起源于契約,原因有幾個方面。
1.為工人階級利用普選權維護自身權益作理論辯護,鼓舞工人階級積極開展議會斗爭
首先,1866年德國首相俾斯麥為使自己的計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實施了普選權。工人們很好地利用了普選權這種嶄新的斗爭方式,并且迅速獲得發展。工人階級通過參加議會選舉,以及與資產階級爭奪每一個由選舉產生的職位的形式同資本主義國家機構進行斗爭。新型斗爭的結果是資產階級和政府害怕工人政黨的合法活動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動,害怕選舉成就更甚于害怕起義成就。恩格斯盛贊德國工人階級給世界各國階級兄弟提供了一件新的最銳利的斗爭武器——如何利用普選權。
其次,恩格斯宣告在德國盡管工人階級是“革命者”,但他們采用合法手段卻比用不合法手段所獲得的成就要多得多,那些自稱為秩序黨的黨派卻在他們自己所造成的合法狀態下變得無法生存。只要德國工人階級不糊涂到任憑這些黨派把我們騙入巷戰,那么他們最后只有一條出路:自己去破壞這個致命的合法性[1]524。一旦這些秩序黨破壞并抵制工人階級開展合法的議會斗爭,那么工人階級就不再受自己承擔的義務的約束,就有權推翻國家政權。
2.工人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客觀環境發生了變化,斗爭策略也得做出相應的調整
1848年以后軍隊方面的變化。士兵已不把街壘后面的人們看作“人民”,而把他們看作是叛逆者、暴動者、均產分子、社會的渣滓;軍官們漸漸掌握了巷戰的戰術;軍隊數量更加龐大,而且武器裝備更加精良,同時鐵路運輸的發展使軍隊的機動性增強——能在短時間內調集大量軍隊。
1848年以后起義者方面的變化。“人民 ”內部不團結,有了分裂;起義軍武器裝備差,而且即使搶得精密武器,也會因需要配套大工業生產條件下制造的特種子彈而廢棄;各大城市新建的街道長又直且寬,更能充分發揮新式槍炮的威力,對起義者更加不利。
因此,在導言中恩格斯說:“讀者現在明白了為什么統治階級一定要把我們引到槍響劍鳴的地方去,為什么他們這樣堅決懇求我們能夠終于答應去當炮灰?”
3.戰爭條件發生了變化,階級斗爭的條件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
一是由“少數人”的革命自覺轉向多數人的革命覺悟普遍提高。實行突然襲擊的年代,由自覺的少數人帶領著不自覺的群眾實現革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凡是問題在于要把社會制度完全改造的地方,群眾自己就應該參加進去,自己就應該明白為什么進行斗爭,他們為什么流血犧牲[1]521。二是充分利用選舉權。德國社會民主黨對斗爭策略進行了調整,德國所樹立的高效利用選舉權為工人階級本身服務的榜樣,到處有人模仿;無準備的攻擊都退到次要地位。
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形勢的發展直接導致恩格斯晚年的思想經歷了從堅持“階級斗爭”到重視“社會契約”,強調“議會斗爭”的起伏變化,這一情況也使得恩格斯晚年重新思考了有關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問題,同時直接導致了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國際陣營的破產,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民主社會主義的發展。
對于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恩格斯早、中期特別強調暴力革命,到晚年他既重視暴力革命,又重視議會斗爭,以實現和平過渡這兩條道路,并且他指出落后國家的革命如俄國革命要側重暴力革命,比較發達國家如英、法、德等要側重議會斗爭。
恩格斯于1846年指出:社會主義革命“除了進行暴力的民主革命以外,不承認有實現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2]318。1848年在《共產黨宣言》提出:“共產黨人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社會制度才能達到。”[2]219《反杜林論》中指出:“暴力用馬克思的話說,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它是社會運動借以為自己開辟道路并摧毀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3]從以上論斷看出,恩格斯當時特別推崇暴力的階級革命。
隨著1848年后革命形式的日益變化,恩格斯也在調整工人階級的斗爭策略,反對一味強調暴力革命而否認和平過渡的方法。他在1895年發表的《導言》中指出:“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我們當時所持的觀點只是一種幻想。”“在1848年要以一次簡單的突然襲擊來達到社會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1]510他明確指出:“可以設想,在人民代議制機關把一切權利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就能按照憲法隨意辦事的國家里,舊社會可能和平進入新社會。”[4]從上述論斷可知,恩格斯晚年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問題看到了兩手,反對只強調一手的傾向。
恩格斯晚年認為在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要取得政權一般是堅持暴力革命。因為在此環境中,工人階級具有生產的先進性、組織性、紀律性;而國內資產階級羽翼未豐,統治力較弱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鏈條上比較薄弱的環節,只要以工人階級為基礎的大多數群眾被廣泛動員起來進行革命,就很有可能砸碎這個薄弱環節,奪取政權。
同時恩格斯晚年認為,在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能夠通過議會斗爭奪取政權。因為這些國家的生產力發達,武器也先進,而且統治機構很健全,工人階級很難靠暴力取勝。但在社會化的生產力面前,“資本家不得不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大規模的生產機構起初由股份制占有,后來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國家占有。資產階級表明自己成為多余的階級;它的全部社會只能由雇傭的職員來執行了”[5]。
恩格斯領導的第二國際是在1889年成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旨在引導和推動國際工人運動發展的國際社會民主黨人聯盟。盡管《導言》出版之后,鑒于當時社會民主黨個別領袖企圖根據這一著作說恩格斯“主張在任何情況下都只能通過和平途徑取得政權”、“無論如何要守法”時,恩格斯表示了憤怒,并提出了抗議,要“消除這個可恥的印象”[6]。但是,在他死后第二國際還是分裂破產了。
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民主黨發生分化。以列寧為代表的左派堅持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原則,以伯恩斯坦為代表的右派主張通過議會斗爭和平進入社會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二國際破產。
十月革命后,社會民主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進入思想、組織上嚴重分裂和對抗時期;以列寧為首的革命派1919年建立了共產國際,改良派在1923年建立社會主義工人黨國際。
二戰后,改良派開始籌組社會黨國際。1951社會黨國際在法蘭克福召開成立大會,發表《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與任務》(《法蘭克福宣言》),第一次把民主社會主義作為奮斗目標。社會民主黨已經擴展到世界五大洲,到1991年社會黨已經達到了151個,黨員總數有2500萬。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先后有40多個社會黨上臺執政,而且是較為長期的連續執政,成效顯著。比如瑞典社會民主黨累計執政60多年。
冷戰后,民主社會主義調整了原先的理論和政策,集中體現在1989年召開的社會黨國際十八大和2003年召開的社會黨國際二十二大會議通過的文件中,旨在開辟一條介于傳統自由主義和傳統社會民主主義之間的第三條道路。經濟上主張一種新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政治上不再自我宣稱是工人階級的政黨,意識形態上進一步放棄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追求,把倫理社會主義的口號,即追求自由、公正、互助、團結作為其奮斗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分化日益明顯,不同階層間經濟地位的差別不斷擴大。陸學藝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中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情況為標準,將當代中國社會劃分為十個社會階層[7]。物質上富裕的社會階層或早或遲會影響政府決策,同時物質匱乏的階層在政治上難有作為甚至避而遠之,這勢必會引起社會階層的固化,造成深刻的社會矛盾。
民主社會主義秉承經濟民主、政治民主,在西北歐尤其瑞典獲得了成功實踐,我國應該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8]在經濟民主方面,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并使國民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居美國之后,排名世界第二。在政治民主方面,我國應該借鑒民主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處。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公共權利缺乏有效監督,權利“尋租”現象嚴重,諸如暴力拆遷、群體事件頻發無不在說明推行政府改革,完善權利監督,建設和諧社會勢在必行。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73.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42-44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6.
[7]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8]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