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學軍, 何 妍
(1.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南京210095;2.貴州大學 外國語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不同的方家對于文化有著不同的認識和定義,但是不管怎樣界定文化,文化差異是不同群體歷史發展、國家體制、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晶[1]。文化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屬性,映射著人類世界的軟實力。法國前總統希拉克認為,“文化是與經濟、環境和社會并列的可持續發展的第四大支柱。”[2]
世界上的文化千姿百態,盡管有強弱之分,卻沒有優劣和貴賤之別。它們都是現實、鮮活的心靈家園。文化無論大小、強弱,都是平等的,都是人類社會共享的財富。2005年第3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的《保護和促進文明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將“文化多樣性”定義為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文化多樣性不僅體現在人類文化遺產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表達、弘揚和傳承的多種方式,也體現在借助各種方式和技術進行的藝術創造、生產、傳播、銷售和消費的多種方式①。同年,“第三屆全球化論壇―世界文化多樣性”在杭州舉行。會議通過了《杭州聲明》,強調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基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視文化多樣性與差異性,旨在推動不同文明平等對話,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②。
放眼當下的國際舞臺,紛爭依然是無法回避的現實。作為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大國,我們依然沒有很強的話語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如下兩條是我們應該率先面對、不斷加強并著力解決的:一是我們的經濟水準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不僅總量多,而且要人均高);二是我國的文化推廣和傳播亟待加強。要想在世界民族和文化的舞臺上擁有話語權,除了又快又好地發展經濟,我國的文化推廣已經是國人面臨的一項當務之急。
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和《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公布,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土耳其駐華大使穆拉特·薩利姆·埃森利對大會給予了高度評價并發表評論:“文化反映和塑造了一個國家及其人民的特質。一個國家的國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文化所建構的。文化是觀察一個國家的重要視角。”[3]
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決策是應時所需和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物質文明建設,但是社會的全面進步離不開以文化作為魂魄的精神文明的比翼齊飛。因此,除了全力發展好國內的文化事業之外,我們有義務(當然也有能力)承擔起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和昌盛努力求索的責任,并不斷貢獻出力量。作為國民,我們應該把民族的文化精品進行全面性的歸納整理、研究分析、驗證運用、宣傳推廣,使中國經典哲學思想走出國門并為解決世界性問題做出貢獻。無論從哪個角度,中國文化精品的系統化、理論性研究及其推廣,都是國內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亟需打造的工程。
人類的文化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多元的。世界的未來應該是和諧的,各國人民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平等相處。為了傳播中國文化,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同時豐富人類生活的色彩、為世界未來的和諧與和平做出貢獻,我國借鑒他國推介文化的做法,創辦了孔子學院。根據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總干事許琳《關于2010年孔子學院總部工作總結和2011年計劃的匯報》(2010年12月9日),我國已經在96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其中303所孔子學院和265個孔子課堂已啟動運行。這些成就來之不易,高興之余,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反思幾個問題:孔子學院是我們文化推廣惟一的路徑嗎?除了孔子,我們還有沒有其他文化產品包括哲學思想值得向世界推廣的呢?對于第一個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孔子作為中國的文化圖騰,是第一個走進西方文明的中國文化符號。除了孔子學院的漢語培訓和文化推廣,我們還有許多文化傳播的渠道,例如依仗學術研究為人類普遍性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支撐就是非常美好的嘗試。
我國有著數不清的光亮耀眼的文化遺產,有著大量的在學術界辛勤耕耘的專家學者,學術研究推廣(傳播)文化條件得天獨厚;而這方面的研究恰是我們當下的軟肋,必須迎頭趕上。如果只是靠孔子學院單條腿走路,我們的文化推廣有可能會像經濟中的暴發戶,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文化強國的問題。對于第二個問題,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文化產品比比皆是,文化精品不勝枚舉,如此就必須解決一個率先推廣哪種文化產品的問題?當然在這一方面,學術界一定會有不同的學術觀點甚至是爭議。但是推廣哲理性的、融入他人血液魂魄的、對世界性(重大)理論問題解決有助益的經典哲學思想,無疑是文化推廣的核心所在和終極目標。這是一項百年大計,必須常抓不懈。因為這些工作不僅靚麗了中國自己,而且溫暖了整個世界。如此又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推廣的文化產品,對于世界的價值何在?
老子是我國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有著廣泛的影響。《道德經》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是僅次于《圣經》而高居第二的文本[4]。早在日本文明時代(相當于中國明代嘉靖年間),著名儒者清原宣賢就有了一本《老子經抄》,后來又不斷涌現出一大批老子學者例如林道春、僧澤庵、波多野太郎等。盡管《老子》一書進入西方世界比較晚,大約在16世紀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之后,但其影響非常深遠,受到很多思想家和哲學家的推崇,例如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康德、黑格爾、萊布尼茨等哲學大家都曾對之投以“贊嘆的眼光”。近代以來,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展,老子思想在世界上獲得了廣泛的傳播,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許多外國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都對老子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并從中受到了啟發。羅素、海德格爾、李約瑟等著名人士都對老子給予了高度評價。美國前總統里根曾在國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話[5]。
我們知道經濟的全球化誘發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得在多元文化框架內構建和諧多元文化/世界成了當下亟需研究的課題。能不能在多元文化框架內構建和諧多元文化/世界?在多元文化框架內構建和諧多元文化/世界的思想、理論基礎是什么?怎樣在多元文化框架內構建和諧多元文化/世界?多元文化框架內的和諧多元文化/世界又給世人和社會帶來了什么?等等。就目前的研究現狀看,國內外還沒有學者進行這方面系統化的理論性研究,更沒有中國學者主動、有意識地探討中國哲學思想對于這一世界性問題的啟迪和指導價值。中國黃老思想與和諧多元文化/世界構建的互動研究既能夠為世界性問題的解決尋獲到啟示甚至答案,又順應了我國文化推廣的需求:中國黃老思想是孔子學院之外傳播中華文明的一條“深層”路線;中國黃老思想傳播的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哲理性思想,能夠滲透入他國和世界文明的“血液”,有著長久不衰的影響力。研究、推廣國家文化精品并為世界性問題找到解決方略,既發揚光大了中國文化,又為世界文明的更加輝煌做出了貢獻,何樂不為呢?
現在我們審視一下國人對黃老思想研究的視角、現狀和亟需努力的方向。通過各種渠道,筆者搜尋到了與“黃老思想”有關聯的多類信息,統計時間均截至2012年2月9日,其中相關課題研究4項,博士學位論文6篇,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0篇,中國知網(CNKI)論文21篇(部分),來源于中國年鑒網絡出版總庫的年鑒2部,圖書8部(明細從略)。
黃老思想不僅對我國多個朝代的治國安邦產生了積極影響,而且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透過上述“黃老思想”的研究資料,不難做出這樣的判斷:中國黃老思想系統化的探究依然有很大空間;中國黃老思想和世界性重大問題的互動研究是一個空白。
文化是多元的,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在科技和經貿日益全球化的當下,文化碰撞的事例不勝枚舉,例如在職場、談判、教育、外事等領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說:“文化是當代圍繞認同、社會凝聚以及知識經濟的發展的各種爭論的核心。”③多樣性的文化必然有沖突,這種沖突或停留在文化層面,或擴張至經濟活動,甚或延伸至政治領域。
黃老思想中的很多觀點例如“清凈無為”等,對于多元文化/世界及其相關問題的解決有著很強的引領和促進作用,甚至是指導意義。人們常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孕育、誕生于華夏土壤的道教是中華哲學思想歷史的結晶,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它追求宇宙和諧、國家太平,相信修道積德定能安享幸福,長生久視。黃老思想經歷了從學術到治國方略再到宗教的轉變,其治國思想的精髓是“清靜無為”。“清靜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因勢利導,最終達到無所不治。“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6]換言之,黃老思想的“清靜無為”更多地表現為:在上無為,在下有為;通過上層統治者的無為和下級官吏的各司其職,達到天下大治[7]。沿著黃老思想的軌跡,筆者進行了這樣的解讀,當文化碰撞來臨時,我們一定要“無為”,同時也一定要有為;在無為中有為,在有為中無為;通過策略的有為實現真正的“無為”;要“無為”、“和諧”,不要“有為”、“不和諧”。美國在伊拉克等國家發動的戰爭,不僅沒有促進當地民族文化(多樣性和統一性并存)的發展,相反嚴重傷害了當地文化,以致當地多樣文化的平衡被打破,某些本來非常脆弱的文化遭遇了滅頂之災。可以說,強權和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面對多元文化/世界,一定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不僅珍惜本民族文化,而且善待其他民族文化,不要“惟我獨尊”,對其他民族文化不分青紅皂白地橫加指責,甚至是排擠打壓,應該求同存異,相互借鑒,實現文化上的“和而不同”,最終達到和諧共處、多樣并存,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導人的重視,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多處體現著無為而治思想的智慧[5]。中國的和平外交方略(包括和平五項原則)在國際關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的、有效的引領作用。換個角度,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不是也可以作為處理不同民族文化甚至是文化大家庭中姊妹文化相關問題的戰略、行為準則呢?再仔細分析一下,黃老思想對于建構和諧多元文化/世界的引領作用,和黃老思想對于中國和平外交方略以及當下和諧社會的建構,是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現在,又一個問題自然擺在了我們面前:怎么樣進行中國文化精品和世界性問題的互動研究呢?首先要明確指導思想:我們不僅要推介中國文化中的經典哲學思想——黃老思想,而且要為世界性重大問題的解決找到方略;其次,思路和步驟要清楚:概括起來就是明了問題、尋獲答案、例證展示,這些與解決問題的慣常思路是吻合的,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驗證推廣。如果換個視角看,核心要素可以概括為:(1)問題:能不能以及如何建構和諧多元文化/世界?(2)答案:能。中國黃老思想可以作為思想和理論支撐。(3)例證展示:通過策略的有為實現真正的“無為”,例如民族區域自治和民族和諧政策的效果分析。
眾所周知,文化是非物質遺產,文化是一個民族/國家軟實力的首要來源。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8]把中國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不僅是我國文化強國戰略的需要,而且是世界共享人類多元文化產品之所需。中國黃老思想引領構建和諧多元文化/世界是孔子學院“漢推”之外依仗學術研究傳播中華文明的一條“深層”路線。通過分析也看出,系統地研究中國文化精品并推廣至世界舞臺甚至為世界性重大理論問題的解決找到出路,我們有優勢,因為幾千年的華夏文明鑄就了中華民族偉岸、厚重的文化脊梁。作為傳承民族魂魄的后人,我們必須把先輩的事業發揚光大,而這絕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好的事情。我們任重道遠,應該潛心研究、加倍努力才是!
黃老思想作為文化基因,已經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思維和生存方式之中。“無為而治”作為老子的重要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漢高祖劉邦從秦亡中接受教訓制定“約法三章”,面對現實采取因勢利導、輕徭薄賦、安定百姓、約法省刑、與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唐初幾代統治者十分崇尚老子的“清靜無為”,“以天下為公,無私于物”;恰因為唐代君主的無為政治思想,我國才出現了大唐盛世。新中國成立后,老子的清凈無為思想受到黨和國家領
注釋:
①200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3屆大會在巴黎宣布通過《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該《公約》的通過標志著國際社會在保護和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方面向前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也為各國今后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依據。
②“第三屆全球化論壇―世界文化多樣性”由人民日報社、全球化合作基金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多樣性全球聯盟共同主辦,杭州市人民政府承辦,于2005年11月在中國杭州成功舉行。在閉幕式上,第三屆全球化論壇國際組委會秘書長李聰宣讀了《杭州聲明》。
③《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于2001年11月在巴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三十一屆會議通過。世界文化多樣性是指文化多樣性——人類的共同遺產,人權—文化多樣性的保障等人類生活的多樣性。
[1]田學軍.交際鏡像中的語言、文化、語用[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
[2]謝安良.寧波打造文化強市系列解讀之一:向文化強市進軍[EB/OL].[2011-12-30].中國寧波網.
[3]毛莉,李鶴琳.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多樣性[N].中國文化報,2011-11-21.
[4]王崇.模因論視角下《道德經》翻譯中的文化意象傳遞[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36-138.
[5]李洞天.圖解道教[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6]藍光喜,魏佐國.黃老治國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30-34.
[7]詹石窗.中國宗教思想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張殿軍.中美文化軟實力比較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