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紅
(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長沙市 410007)

隆回縣地處湘中稍偏西南,轄26個鄉鎮,1 005個村(居、社區),總人口120萬,土地總面積2 866 km2,地質地貌南北特征明顯,南多丘崗石灰巖,北多山地花崗巖,其自然狀況可謂是“低山丘崗和尚頭,土盡石出水亂流”。根據衛星遙感和調查核實∶現有水土流失面積880 km2,占總面積的30.7%,水土流失嚴重,是個典型的農業大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湘西地區開發項目縣、比照執行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縣和革命老區縣。
自1997年以來,隆回縣先后實施了“長治”第四、六期工程,國債水保項目、大示范區建設工程,生態修復工程,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第一、二期項目等。到目前為止,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45.06 km2,其中坡改梯 1 124 hm2,水保林 8 896.9 hm2,經果林2 959 hm2,封禁治理 20 732 hm2,塘壩 66座,蓄水池312個,溝渠106.7 km,沉沙函877個,谷坊315座,攔沙壩42座,沼氣池835口,省柴灶15 000口,搬動土石方489.6萬m3,投工310.87萬個。共投入資金5 927.2萬元。
經過10多年來的持續治理,隆回水保立足本地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建立了一批有市場前景的水保基地、發展壯大了一批水保產業,形成“農戶+基地+企業+市場”的水保產業鏈,實現了自我發展,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隆回水保人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充分認識到: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應當貫徹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的理念,以老百姓需不需要、滿不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項目規劃、設計時,力求在因害設防、因地制宜的原則下立足本地資源,堅持與縣里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思路相結合、與農民利益相聯系,把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融入縣域經濟發展的軌道上來,才能構建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農民增收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1)科學規劃不夠,與縣里產業結構調整缺少必要的銜接。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項目規劃獨立性強,項目的安排往往與省里的大政策密切相關,省里安排什么項目,縣里就申報什么項目爭取什么項目,缺少與縣里產業結構調思路的有機結合。因而水保人自己培育的一些產業項目往往是獨立的,很難發展壯大。隆回資源豐富,特色產業多,同時地形變化起伏大,北部為高寒山區,中部以南為丘陵地帶,如何發揮資源優勢,按照地形地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經營的思路,將工程實施的重點區域科學合理地列為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基地,是必須著重思考的問題。
(2)宣傳氛圍不濃,老百姓缺少應有的知情權。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往往是在需要治理的項目區內進行宣傳,但是在項目區之外,群眾知之甚少,有時項目區發展了產業經濟,項目區之外的老百姓還在等待新一批項目資金的支持,可是由于項目治理資金量不是很多,而且是按計劃實施的,不可能將有限的資金用到項目區之外。那么,加大宣傳力度,如何讓項目區之外的老百姓了解產業發展的前景,讓老百姓自己也能建立與項目區相匹配的產業,便于同類型項目形成集中連片,實現規模化是非常必要的。同時,有些項目重建設、輕管理,造成效益不能正常、有效的發揮。
(3)政策支持不足,水保項目缺少有效的競爭力。
企業的成長與壯大,和當地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由于隆回縣財政的薄弱,有些項目往往是立項階段很支持,但立項之后,各種優惠政策很難落實。突出表現在資金壓力明顯,尤其是水保項目都是小規模的,要想做大做強,普遍存在融資渠道難的問題。項目資金是有限的,而縣級財力也困難,項目的地方配套資金很難到位。其次是優惠政策方面,政府的支持主要有: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招商引資政策,實行稅收優惠和減少涉企檢查,搞好技術培訓與跟蹤,如水土保持科學技術推廣和花卉苗木的種植與培訓等,但是力度都很有限。
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的理念,及時調整水保治理工作思路,將工程實施的重點區域科學合理地列為縣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基地。在項目規劃、設計時,力求在因害設防、因地制宜的原則下堅持與農民利益相聯系、與產業鏈條相銜接。隆回縣水保局每年都堅持深入到鄉村開展調查研究,組織召開村民會議,征求老百姓的意見,全面了解當地農民的意愿;在農民投工投勞一事一議的基礎上積極向廣大群眾宣傳水保治理項目的意義、作用、重點和操作方法,以及發展水保產業的思路和前景,既確保工程實性,又符合實際。如2011年度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區復興村是縣里的烤煙重點村,但干旱缺水、山地水土流失嚴重、耕作不便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出了不少難題。為此,水保部門在技術設計時多次察看地形,在聚水處設計深挖一口山塘,在崩塌處建谷坊,將山地改為土坎梯田,中間布設水泥道路配以沉沙池、蓄水池,趕在春耕烤煙生產之前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在經果林選擇上,結合群眾需求,采購栽種葡萄10 000株,柚子50 000株,桔子10 000株,棗子3 000株,梨子3 000株。在水保林選擇上,結合水土流失狀況,采購栽種柏木60 000株,馬尾松55 000株。
工程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和項目區人民群眾的利益,縣水保局在工程建設的過程中視工程的質量為生命,嚴把立項審批、項目公示、合同管理、資金撥付、工程進度、資金審計,項目驗收“七關”。項目建設中特別注重讓村民參與、發揮村民作用。
(1)項目招標村民參與。
為了保證工程施工質量,把好施工隊伍準入關,縣里將整個項目分標段、分措施進行公開和邀請相結合的方式招投標,將項目規模、實施地點、實施內容和資金投入數量等相關內容在縣電視臺、政府網站特別是項目實施村(組)進行公示。設置監督聯系電話,暢通民意反應渠道,通過公示讓村民關注項目、了解項目、參與項目、監督項目。2011年度農發水保項目金盆村村民廖國大投資40萬元建立了一個60余畝的葡萄園基地,以資金和項目優勢參與經果林建設,無論規模和管護后續效益比項目村外的施工隊伍都要好很多。
(2)項目建設村民監督。
縣水保局將工程實施的主動權交到項目村,在項目村組織群眾成立監理隊伍監理工程建設,通過縣水保部門和專業監理的技術指導,村級監理隊伍非常認真地對工程建設實行全程監督,此舉極大地調動了項目村村委會和農民參與建設管理工程的積極性,很好地制約了施工隊伍偷工減料和質量不合格現象。在金盆山塘水庫的建設過程中,當地群眾發現施工隊伍在埋設壩底出水口涵洞時沒有連接好就開始填土,群眾監理隊立即阻止施工,施工隊很上火,順口就說“我們與水保部門結算,又不到你們村里領錢,你們管得著嗎?”水保技術人員當場表態“群眾有理的地方我們堅決支持”,迫使施工隊返工。
俗話說:“三分建,七分管”,項目完工后,縣水土保持局將所建工程分別移交給項目村進行管護,并簽訂管護合同。按流域成立群眾管護工作協會,每處工程均明確管護人、簽訂管護合同,制定管護制度。定期組織勞動力對新種植的水保林、經果林進行施肥撫育,防止工程被毀,經果林與水保林被挖、被折、被砍、被燒等現象的發生,確保了項目效益的發揮。
(1)拓寬融資渠道。縣、鄉(鎮)政府把水保治理項目配套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建立縣、鄉兩級領導包工程責任制。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努力爭取水保項目上級資金扶持,并積極為農戶和加工企業聯姻,鼓勵社會各類資金的投入。發揮信貸作用,鼓勵商業銀行在確保信貸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支持水保治理工作項目建設,發展水保產業經濟。如桃洪鎮澄水村民陽貴友利用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貸款,與水保局共同創辦了一個占地面積21.3 hm2(320畝)的“隆回縣生態環境建設花木苗圃基地”。
(2)加大政策支持。縣里在落實“四荒”權屬的基礎上不斷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對承包、租賃“四荒”的水保治理大戶,水保部門采用貸款貼息、無償提供工程建設材料和種苗等方式,鼓勵其投身水保治理;農、林、水、計劃、財政等部門則秉著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帶項目、帶資金、帶技術全力支持水保治理大戶上規模、上檔次搞開發。據統計,近3年來,縣里支農水保項目累計達52個,資金500余萬元。對于水土保持產業所應收的各項稅費,第一年全免,后兩年減半征收。
(3)科技扶持與服務。為增強農民發展優質高效水保產業的能力,縣水保局里還組織各類培訓班、技術講座,編印發放各類科普小冊子,使農民掌握現代科技、應對市場的能力大增。如在水保治理工程重點實施的七江鄉,引導當地農民發展玉竹種植,全鄉涌現出種植面積0.67 hm2(10畝)以上的玉竹種植專業戶200多戶,玉竹種植面積由原來的66.67 hm2(1000 畝)發展到如今的 400 hm2(6 000 畝),人均種植面積0.03 hm2(0.5畝),每年可為省內外客商提供玉竹種子達3萬t,并創建了水土保持試驗基地、建華經濟場等玉竹生產示范基地,實現了連片規模種植。七江鄉黨委、政府和水保部門通過對七江鄉石背村有市場營銷經驗的返鄉青年劉克純創辦的玉竹加工廠進行重點扶持,該加工廠即以市場價大量收購當地農民種植的玉竹進行加工,年加工玉竹片達200多噸,暢銷東南亞國家,形成了“農戶+基地+企業+市場”一條龍產業鏈。
隆回的水保治理工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以民為本的工作理念和思路,有了自己的水保基地、深加工企業和市場,走上了規模化、市場化道路,水保綜合產業經濟正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了水保治理工作和農民增收的雙贏長效體系。
